黃沙蛤是新會周目鎮的特產。它以個頭大、肉質嫩、味甜、美而聞名,遠超普通泥蚶。
新會周目鎮位於西江下遊,臨海,江面寬闊,水流緩慢。西江支流經過周目鎮之前,水流湍急,把很多細沙和蛤蜊沖到周目,留在了河裏。文蛤在黃沙中“安居樂業”,享受西江賦予的自然環境,長得肥嫩,成為周目的特產。周目有“本地鮑魚”的美譽,石板村出產的蛤蜊最多,質量最好。
每年清明節前後是黃沙蛤的收獲期。在此期間,鄰近地區來周目吃蛤蜊的人絡繹不絕,車輛擠滿了睦洲尾鎮的大街小巷。蛤蜊給周目的餐飲業帶來了繁榮,餐飲業老板的生意每年都翻壹番以上。
蛤蜊的烹飪方法很多,蒸、烤、烤、炸,各有各的風味。最簡單的就是清蒸黃沙蛤。只要是和姜、蔥、蒜壹起蒸,就能吃到清純香甜的“蒸蛤”。烤出來的沙姜有獨特的沙姜香味,讓人食欲大開。燒蛤蜊有野味,把油放入大盤中,大火下晾幹,再放入生蛤蜊。蛤蜊煮熟後會壹個個張開嘴,發出“蔔蔔”的聲音,所以也叫“蔔蔔蛤蜊”。最好吃的是炸蛤蜊。將蒜、姜、酒、糖、香噴噴的醬油、蔥、胡椒粉與黃蛤混合,大火翻炒至蛤蜊滿嘴。
三種口味的鱅魚
當地有著名的“三味鱅魚”(鱅魚俗稱鱅魚,當地人也稱之為魚崇拜)。所謂“三味”,就是將鱅魚的各個部位用三種不同的方法烹制,魚頭用姜蔥和醬油烹制,味道鮮美;魚骨、魚腩用姜蒜煮,原汁原味;還有的魚做成魚湯,當地人叫魚粥,味道爽滑。
顧靖燒鵝
新會顧靖的燒鵝非常有名,許多遊客遠道而來品嘗這種用南宋宮廷秘方制作的燒鵝。
700多年前,新會崖門發生了壹場宋元時期的大海戰。戰後,南宋宮廷中壹位負責制作燒鵝的廚師帶著女兒逃到了新會鄞州湖西岸的仙洞村。禦廚在仙洞村開了壹家燒鵝店。憑借宮廷秘制燒鵝的高超手藝,燒鵝被烤得色香味俱全,很快便名聲大噪。後來,禦廚的女兒在鄞州湖東岸的顧靖鎮長大結婚。她的女兒也把她父親的秘制燒鵝帶到了顧靖,並代代相傳。顧靖的烤鵝就是由此而來的。
顧靖燒鵝的制作有其獨特之處,從選鵝到燒鵝。鵝壹年生產兩次。顧靖燒鵝常用的鵝苗是每年春季清明節和秋季重陽節前後的壹個半月,要在當地魚塘養到三四個月大,重7斤左右。(這裏需要註意的是,鵝不能養得太大,否則熟肉會老,口感不夠嫩。這種鵝叫“黑鬃鵝”,無汙染,肉質最好。烤鵝時,先在鵝身上塗上醋。鵝身曬幹後,用傳統醬油混合砂糖、鹽、酒、蒜末、五香粉等國外流傳不到的秘方作為醬料,塞進鵝肚子裏,用繩子紮緊,塗上麥芽糖,再掛在熱爐裏烤。燒的時候註意火力均勻,壹定要用荔枝木燒,這樣燒鵝的味道才會像荔枝。
另壹篇文章:
新會,古稱周剛,是江門最大、最古老的城區,屹立於珠江三角洲的銀洲湖畔,扼粵西南咽喉。在1500年的新會文明史中,除了孕育出陳白沙、梁啟超、陳遠、陳翔等傑出人物,以及源遠流長的葵鄉文化,新會還被譽為魚米之鄉、水果之鄉、蒲葵之鄉。
新會的餐廳和大排檔比比皆是,海鮮主題的大排檔集中在桂豐路,物美價廉,種類繁多。新會的粥店主要分布在董卿北路、周剛大道和僑興北路。往江蕙路方向,到僑興路,就是新會的另壹條美食街,比如每天從圍墾帶來新鮮海鮮的延安大富酒樓,還有開了十幾年的陳皮鴨館等等。各種食物都可以品嘗。
涼瓜盛宴
新會土地肥沃,水幹凈,質量高。這裏的蔬菜很多都是優質的,比如雙水蘿蔔,肉白、嫩、甜、無渣。杜阮涼瓜,皮厚綠,表面花紋精美,口味獨特,造型美觀。廚師們自然不會放過這裏美味的原料,炮制出獨特的“涼瓜盛宴”。壹個座位全是醒目的綠色。首先上了蠔油白豆涼瓜湯。湯裏,酸菜和排骨放在壹起。涼瓜為主菜,入口冰涼爽口,充分凸顯了杜阮涼瓜的優越性。
接下來還有香脆可口的涼瓜絲、魚骨燉涼瓜和濃郁的風味汁、傳統和家常涼瓜炒黑豆醬、水煮涼瓜蘸白糖。苦中有甜,回味無窮——這就是杜阮涼瓜的妙處。
陳皮盛宴
去新會,壹定要提到新會陳皮。當地人向我們強烈推薦陳皮宴。
陳皮宴的第壹道菜是精心雕琢的陳皮鴨和冬瓜杯。據周剛酒店副總經理李中秋介紹,陳皮鴨湯是新會的傳統名菜。它是從新會取土鴨,去毛洗凈後,與陳皮等材料壹起熬制而成。最後放入壹杯有肉的冬瓜中,趁熱燉,很好吃,不油不膩。
另壹道美味的陳皮雞丁,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雞肉壹入口就有壹股濃郁的陳皮香氣。潘師傅透露,這道菜的訣竅是用陳皮水而不是開水浸泡雞肉。“新會十大家鄉名菜”中,有陳皮花生炒鱔。做這道菜的難點是保持鰻魚片的酥脆。潘師傅說,關鍵是鱔魚肉壹定要炒生熟,事先不允許過水,不允許拖油。
最吸引眼球的是陳皮炸大蝦。師傅將新鮮厚實的羅克斯博格蝦去頭去脊,放入油溫適中的油鍋中炸至金黃。最後他放在陳皮裏撈了兩次,脆皮帶陳皮的甜味。
籠蒜醬蒸菜深得民心。把食材換成陳皮會是什麽味道?這真的讓小薺疑惑了很久。陳皮絲蒸大白菜不言而喻,就看菜被“掏空”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