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
前提:有壹定的想象力,在情感和社會行為上有壹定的發展。
方法:大人可以利用3歲孩子愛給大人幹活的特點,讓他在日常生活中幫忙分餐具、分水果,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意識地把好處讓給別人。比如讓孩子把洗好的蘋果分給大家,提前告訴他:“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應該把最大的給他們。”“爸爸每天都很努力。最大的蘋果應該給爸爸。
吃吧。如果寶寶堅持要把大的留給自己,大人可以說:“妳不是好孩子,我們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大人也可以編壹個故事給孩子繼續。“從前,有壹個好寶寶。他經常為別人做好事。他會幫姑姑哄小弟弟,給爺爺講故事。有壹天,媽媽給了寶寶兩個蘋果,讓寶寶自己吃壹個,給奶奶吃壹個。妳能猜出這個嬰兒是如何分蘋果的嗎?大蘋果是給誰的?”讓孩子通過講故事、聽故事來接受教育。
註意,家長真的要吃分發的蘋果,否則會影響教育的效果。
4.看圖,講故事,回答問題
目的:開發兒童的想象力。
先決條件:初步的理解、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
(1)找壹些故事簡單、形象生動的童書,給孩子看。
(2)引導孩子自己看圖講故事。家長可以用“這是什麽?”“他們在幹什麽?”怎麽樣?”“那結局呢?“等待引導孩子的話語,盡可能讓他們開口說話。如果孩子們說的和書上寫的不壹致也沒關系。不要強求壹致。
(3)壹個故事可以講幾次,從中可以教會孩子壹些表達方式。
5.時間的概念
目的:了解時間。
前提:知道白天黑夜。
方法:每天起床的時候,告訴孩子,現在是早晨,太陽剛剛出來,公雞在叫。早飯後是早晨,午飯後是中午。該睡午覺了。從中午到吃飯是下午。吃完飯,天還沒黑,太陽剛落山,所以叫傍晚。天快黑了,寶寶該洗澡睡覺了,所以是晚上。
每天根據活動時間給孩子講解,讓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
6.線性組合
目的:學習使用線性構圖。
前提:能畫直線。
方法:大人可以給孩子畫豎線,讓他們變成人行道和梯子。他們還可以畫梳子、門簾、小房子、電視、鳥籠、窗戶、雨、草等等。教孩子掌握壹些簡單的作文方法(圖5-3)。
7.哪根冰棍先融化
目的:了解熱傳導。
前提:理解融、熱、冷的含義。
方法:將壹根冰棍放在盤子裏,另壹根用棉花包好放在同壹個盤子裏。當盤中的冰棍開始融化時,看看用棉花包裹的冰棍是否已經融化。棉花包的冰棍融化了,為什麽?
回答:棉花把熱空氣和外面隔開了,所以冰棍融化的比較慢。
想壹想:
(1)冬天為什麽要穿棉衣?(隔離外面的冷空氣)
(2)媽媽沒回家吃飯,妳吃完了,怎麽讓媽媽的飯不要很快涼下來?把它和食物壹起放在有蓋的鍋或盆裏,用棉襖或被子包好。
三年零六個月
1.對應比較
目的:學習比較物體的數量。
前提:能數。
方法:
(1)重疊比較:取四個杯子,五個勺子。讓孩子先數杯子和勺子的數量,然後告訴他們:“現在,讓我們看看誰的多,誰的少,還有多少?”讓孩子在每個杯子裏放壹把勺子,然後讓孩子說勺子比杯子多,1多。父母說5比4多1。
(2)並排比較法:如果小動物玩具比較多,或者蘋果比較多,先把小動物玩具排成壹排,然後在每個小動物玩具上放壹個蘋果,壹個壹個,並排放,這樣很容易看出誰多誰少,有多少。
剛開始,孩子們通過相應的方法學習比較數字。家長通過以上方法,讓孩子直觀地看到哪組多,哪組少,多少多,有利於孩子對集合的認識和對數的理解,有助於培養孩子對相應概念的理解。
2.學會畫圓
目的:了解圓的基本知識。
前提:了解圈子。
方法:
(1)家長讓孩子說出哪些東西是圓的。
(2)讓孩子隨意畫壹個圓。
(3)在紙上壓壹個盤子和瓶蓋,然後用鉛筆沿著外圍畫壹個圈。
(4)教幼兒用圓規畫圓,用針將圓規的壹條腿綁在紙上,用鉛移動另壹條腿畫圓。
(5)告訴孩子圓規畫出的線叫圓周,圓心上的點叫圓心。把圓規的腿拉近畫出的圓會小壹些,把腿拉長畫出的圓會大壹些。從圓心到圓周的距離叫做半徑。
(6)讓孩子學會使用圓形構圖。
3.動物喜歡吃什麽?
目的:了解動物的習性,並根據習性進行分類。
前提:認識常見的動物。
方法:讓孩子看壹些動物圖片,問“哪些動物只吃草、樹葉等植物?哪些動物只吃肉?哪些動物吃草和肉?”然後告訴孩子:“吃草、樹葉或其他植物的動物叫草食動物,吃肉和其他動物的動物叫食肉動物,既吃動物又吃植物的動物叫雜食動物。”讓孩子們再說壹遍這三種動物是什麽。
4.理論地名
目的:發展語音能力,增長地理知識。
前提:妳可以跟我說話。
方法: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時,讓孩子跟著主持人說全國各地的地名。
看地圖,教孩子國家和城市的名稱。
男生愛玩開車遊戲。給他壹個圓形的紙盤子或籃子來代表方向盤。媽媽說:“我們要去上海。請開車。”讓孩子們當司機。妳可以不斷地改變地名。
5.不同的季節
目的:了解不同季節的特點。
前提:知道夏天和冬天。
方法:讓孩子觀察春、夏、秋、冬四季的特點,讓他們說春天天氣轉暖,鳥兒又飛了,花兒開了,小草小樹發芽了。夏天熱,人們穿短袖背心,喜歡在河裏遊泳,大家都喜歡吃冷飲;秋天,天氣越來越冷,人們穿上更厚的衣服,許多水果上市,樹葉開始變黃,從樹上落下來;冬天很冷,人們穿上棉衣,戴上手套和帽子,開始下雪,所以我們可以滑冰和堆雪人。有的人家裏有暖氣,有的人有爐子,等等。
通過觀察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兒童可以區分春夏秋冬。
6 .我們今天做了什麽?
目的: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前提: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家長可以問孩子:“妳今天做了什麽?老師怎麽說?妳玩了什麽遊戲?妳吃了什麽?妳學到了什麽新技能等?”
吃飯前後,壹家人可以互相交流當天做了什麽。睡覺前,家長可以問孩子當天家裏其他人做了什麽。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種植植物
目的:豐富生活知識,了解大豆的生長過程,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
先決條件:對自然有壹定的了解。
方法: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準備壹個中等大小的花盆,最好是房前屋後各有壹塊地,和孩子壹起種壹些植物種子,讓孩子定時澆水施肥,觀察植物生長的變化。在孩子們的呵護下,植物發芽、長葉、開花、結果,讓孩子們明白成長的意義和過程。這種成就感有助於培養自信心。同樣,壹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生長期短的植物,既能豐富孩子的知識,又能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
8.精彩的攝影
目的:進壹步強化兒童對方向性的認知。
前提:對對方有初步了解。
方法:
(1)先告訴孩子簡單的攝影方法,再告訴孩子精彩的攝影可以讓妳成為能撐起高樓的壯漢。把攝像機放在遠離孩子要“托起”的高樓正面,讓孩子站在攝像機前,讓孩子伸出手掌。鏡頭的鏡子裏,高樓的底座剛好落在孩子的手掌上。成像後,孩子變成了壹個撐起的高度。
大樓的大力士。讓孩子們給自己拍張照片試試。
(2)電影裏的小矮人是怎麽做出來的?讓打扮成小矮人的孩子們站在鏡頭的遠處,孩子們伸出手臂。從鏡頭上看,好像是孩子站在孩子手上成像,小矮人被拍下來了(圖6-5)。
三年零七個月
1.誰多誰少
目的:正確判斷文章數量。
前提:掌握10以內的數。
方法:
(1)把同樣數量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物體放在桌子上,問小朋友哪個多?然後讓孩子分別數,報總數。如果妳把大蘋果和小蘋果擺成某種形狀(圖7),問問孩子大蘋果多還是小蘋果多,還是壹樣多。
(2)讓孩子數六個核桃,把它們擺成圖畫的形狀放在桌子上。問孩子們有多少個核桃。哪壹堆少,還是壹樣的。
兒童開始學習數學時,往往受到物體大小、密度、形狀的影響,不能正確判斷物體的數量。通過以上訓練,兒童可以不受物體大小和空間排列的影響,正確判斷物體的數量。
照顧好妳的小弟弟
目的:培養孩子優秀的道德品質和助人為樂的精神。
前提:有壹定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
(1)利用孩子現有的玩具,如玩偶、餐具、醫療器械等,為孩子營造壹個小小的家庭環境。
(2)家長可以幫孩子想壹些辦法,比如:“現在妳是這個家的主人了,小哥哥(娃娃)來做客,妳怎麽招待他?”(給他吃的)或者“我弟弟發燒了,今天不舒服。妳該怎麽辦?”(帶他去醫院)“小哥哥陪妳玩玩具。妳該怎麽辦?”(謙遜)等等,長此以往,孩子不知不覺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加大油門
目的:發展觸覺和語言能力。
先決條件:觸覺正常。
方法:讓孩子赤足在皮沙發、羊毛地毯、木地板、水泥塊、沙子、草地上。在大理石等不同質地的地面上行走,讓孩子感受到它們之間的不同;用語言描述感受,用溫、熱、冷、軟、硬、滑、糙、平等詞語。經過幾次訓練,孩子可以有初步的感覺體驗,讓他們閉上眼睛說出踩在地上的物體的材質。
復述故事
目的:培養兒童的有意記憶能力。
前提:孩子會說完整的句子。
方法:
(1) 3歲的孩子愛講故事,家長可以給他們講壹些較短的故事。父母把壹個小故事講三四遍後,孩子就能記住了。下次孩子纏著大人聽故事,家長可以說:“妳還記得媽媽前幾天給寶寶講的《龜兔賽跑》這個故事嗎?妳今天會告訴妳媽媽嗎?”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要註意,要看著他們。孩子們講完故事後,應該及時表揚。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講得很好,講故事的熱情也會很高。
(2)平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壹個重復自己的機會。比如周末去購物,父母可以在家列壹個購物清單,壹邊做壹邊告訴孩子要買什麽,去商店的時候問他購物清單的內容。
(3)復述的前提是聽的時候要集中註意力。為了吸引孩子的註意力,大人的表情更重要。成年人講故事時,要有生動的語言形象,並不時配合動作。
5.曲線和插頭線
目的:了解幾何的基本知識。
前提:有壹定的認知能力。
方法:
(1)家長拿壹根繩子,讓孩子緊緊抓住繩子的壹端,然後告訴他們這是壹條直線。把繩子扔在地上,繩子在地上彎曲,告訴他們這是曲線。站在高處讓孩子把繩子垂直放下,告訴他們這就成了壹條垂直線(圖7-2)。垂直線是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垂直的直線。
(2)讓孩子看看周圍哪些是垂直線?
(3)如何檢查是否垂直。讓孩子在繩子上掛壹個重物,那麽繩子就會垂直於地面。帶重物的繩子可以用來檢測物體是否垂直。讓孩子用帶重物的繩子檢測桌腿、廚櫃門、門是否垂直。如果桌腿不垂直於地面,帶重物的繩子就不會粘在桌腿上。
(4)回答問題。施工隊不把墻豎著建會怎麽樣?(墻很容易倒塌)
6.我不害怕
目的:幫助孩子克服恐懼,鼓勵孩子獨立應對,用積極的態度去抵抗,而不是退縮。
前提:對壹些自然現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
晚上關燈,讓孩子待在黑暗中,在黑暗中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玩捉迷藏,帶他們去散步,仰望北鬥七星裏的星星,會讓他們做白日夢。經過這樣的訓練,孩子逐漸克服了對夜晚的恐懼。
當孩子害怕雷雨天氣時,也要給他介紹科學知識,告訴他沒什麽好害怕的。這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現象。當然,還應該告訴他不要袖手旁觀電線、高樓和樹木。
嚴重的恐懼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也會讓孩子的感知變窄。所以家長不要嚇唬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膽怯傳染給孩子。
7.通過做運動學來學習閱讀
目的:培養孩子對識字的興趣。
前提:對寫作有壹定興趣。
方法:3 ~ 4歲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很多動作,家長和孩子可以邊做動作邊學習閱讀。
(1)當孩子做出壹個動作時,家長拿出壹個與該動作相同的詞或短語,如跑步、坐下、拿東西、擁抱、吃飯、張嘴、刷牙等。,這樣孩子才能學習。
(2)當孩子學會了和動作壹樣的單詞,讓家長做出動作,讓孩子找出表示這個動作的單詞,或者家長出示壹個單詞讓孩子做動作,表揚對了,糾正錯了。有時家長故意在孩子已經掌握的單詞上做出錯誤的動作,讓孩子指出並糾正,增加遊戲的興趣。讓孩子在遊戲中掌握知識,激發學習興趣。這是這個年齡段學習的主要方法(圖7-3)。
2.用數字連接這些數字
目的:培養兒童的註意力能力,學會識別1 ~ 50的數字。
前提:能把握筆畫線條。
方法:讓孩子按數字順序畫線,看他們畫出了什麽。家長選擇壹些輪廓突出、筆畫簡單的圖片,用圓點在另壹張白紙上畫出自己的輪廓,並按順序標上數字,讓孩子按數字順序畫線,然後讓他們看是什麽樣子。
3.它們是由什麽制成的?
目的:了解物體的紋理。
前提:有壹定的生活知識。
方法:讓孩子看日常家用電器、電器和家具,然後問孩子:
(1)哪些是玻璃的;
(2)哪些是塑料做的;
(3)哪些是布做的;
(4)哪些是木質的;
(5)哪些是鋼制的;
4.哪些動物會遊泳?
目的: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
前提:熟悉動物習性。
方法:家長說:“河堤上有很多小動物。有的會遊泳去參加遊泳比賽,有的不會遊泳去當拉拉隊。來看看,哪些動物會遊泳?”
尋找相同的樹葉
目的:發展觀察力,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前提:有壹定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方法:
(1)讓孩子們仔細觀察下面葉子的形狀,問他們圖8-6中哪兩片葉子是壹樣的。
(2)帶孩子去野外撿壹些樹葉,比較不同樹葉的形狀、顏色、大小。
6.手指遊戲
目的:訓練兒童的口手協調能力。
前提:孩子先學會說兒歌《十個孩子》。
方法:
十個孩子,(伸出手指,掌心向內按壓壹次,向外按壓壹次)
妳有,我有,每個人都有;(指向前方,然後指向自己的胸部)
十個孩子,(同第壹句)
左邊五個,右邊五個;(先伸出左手五指,再伸出右手五指)
十個孩子,(同第壹句)
只會做事,不會說話。(舉起右拳打左拳,打左拳打右拳,然後握手)
最好配以適當的音樂,讓孩子根據節奏做動作。
7.比較重量
目的:培養比較輕重的能力。
前提:有壹些日常生活的經驗會更重要。
方法:
(1)給孩子做壹個簡單的量表。用壹根木棍,兩邊綁壹根繩子掛兩個小筐作為秤盤,中間綁壹根繩子作為吊繩。先根據兩個筐的重量移動拉繩的位置,或者在輕筐上加壹些紙來平衡秤,做壹個簡單的秤。然後把蘋果、梨等物品放在兩個籃子裏,比較誰輕誰重。讓孩子知道,重的壹端會掉下來,輕的壹端會翹起來,重量相同時兩邊都是壹樣的高度(圖8-7A)。
(2)家長:“看,小熊貓、小山羊和小狗在玩蹺蹺板。能看出誰輕誰重嗎?”讓學生壹個壹個地指出動物的重量。如果孩子們能準確地比較重量,他們可以把兩張圖片放在壹起比較。
3年零9個月
1.學習數的形成
目的:了解5以內數字的構成。
前提:我來數總數。
方法:父母拿壹個紅蘋果和壹個青蘋果,然後問孩子:“壹個紅蘋果和壹個青蘋果有幾個蘋果?”讓孩子數數;然後問“兩個蘋果裏有幾個紅蘋果?多少青蘋果?”讓孩子說兩個蘋果中有壹個紅蘋果和壹個綠蘋果,然後家長告訴孩子。
2中有兩個1。加上壹個黃蘋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就可以學會3的形成了。逐漸讓孩子知道3個1中有3個,4個1中有4個,5個1中有5個。
這個遊戲也可以在其他實物中玩,讓孩子認識數字的構成,比較數字的大小並排序,然後計算加減法。
了解三角形
目的:了解三角形的特點。
前提:理解角度的概念。
方法:
(1)家長用粉筆在地上畫壹個三角形,然後教孩子在三角形的三條邊上邊走邊哼壹首童謠。童謠上寫著:“走著走著,繞著三角形走,拐個彎,往前走,拐個彎,往前走,壹直走到大題。”"三角形,三角形,我有三條邊和三個角."通過以上遊戲,讓孩子認識到三角形是由三條邊和三個角組成的。
(2)讓孩子看到他們周圍的哪些物體是由三角形組成的。
(3)讓孩子畫不同的三角形。
(4)讓幼兒數壹數圖9-1中有多少個三角形,並用不同的顏色塗上。
用墨水畫畫
目的: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前提:有壹定的繪畫基礎。
方法:
(1)家長放壹張紙,在紙上滴壹滴紅墨水,讓孩子用拇指或拳頭或手掌按,然後讓孩子根據墨水想象自己是什麽樣子。他們說的物種越多,想象力就越豐富。
(2)在墨跡上,讓孩子加幾筆,他們可能畫的是什麽,加的筆畫越少,畫的物體越多,說明他們想象力更豐富(圖9-2)。
4.小孩子搶了我的玩具怎麽辦?
目的:培養兒童解決沖突的能力。
前提: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父母對孩子說:“今天,我給妳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孩子搶了我的玩具該怎麽辦?".小明是個好孩子,幼兒園老師經常表揚他。壹天,小明正在建造積木房子。突然,壹個叫邢星的孩子跑過來,抓住了小明的積木屋頂。小明又氣又急。他該怎麽辦?妳能幫小明做點什麽嗎?”
家長應該讓孩子先思考解決方案。然後和孩子壹起總結解決方法:①壹起玩,壹起分享。我再找壹個,這個送給星星。③告訴明星:“妳不能搶別人的玩具。搶玩具的不是好孩子。”
父母可以通過列舉類似事件來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解決生活中的沖突,提高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圖9-3)。
如果妳問妳的孩子:
如果有人不小心把妳撞倒了,妳會怎麽辦?
如果有人故意碰妳,妳會怎麽做?
如果有人打妳,妳會怎麽辦?
第五步:繼續這個故事
目的:培養孩子互相幫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前提: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
(1)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比如雞和小鴨:雞和小鴨是好朋友。他們每天壹起出去找東西吃,壹起玩。壹天,他們來到壹條小河前。小鴨非常高興,對小雞說:“小雞,在河邊等我,我給妳抓泥鰍和小魚。”雞說:“好吧。”小鴨子走進了河裏。小鴨子跳入水中去抓泥鰍。當小雞看到小鴨消失在水中時,它以為小鴨已經淹死了。那雞怎麽了?它對小鴨子有什麽幫助?
鼓勵孩子們編故事。"小雞立即跳進河裏去救小鴨子,但是小雞不會遊泳,快要淹死了。這時候小鴨子從水裏出來發現了小雞,趕緊把它救了出來。”或者是雞邀請了烏龜或者鵝去救小鴨。
(2)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找類似的故事繼續講下去,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能力。
6.有秩序地觀察動物
目的: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學習有序的觀察方法。
前提:有可觀察的動物。
方法:讓孩子近距離觀察。觀察時,家長引導孩子按順序觀察,壹般從頭開始觀察動物-&;gt;頸-&;gt;body-&;gt;四肢-&;gt;尾巴的順序,家長要用問題引導孩子觀察,激發孩子觀察的興趣。家長要針對這種動物的明顯特征提問,並及時總結其特征。
家長提問:
這只美麗的小動物叫什麽名字?(兔子)
兔子的頭上有什麽?(耳朵)
兔子的耳朵長嗎?(是長耳朵)
兔子的眼睛是什麽樣的?(是紅眼)
兔子的嘴在哪裏?(讓孩子指壹指)
它的嘴裏有瓣膜嗎?(三片花瓣)
父摘要:
兔子有兩只長耳朵,紅眼睛和三張嘴唇。
家長提問:
兔子有什麽?(毛額)
什麽顏色什麽種類?(白色)
壹個毛和大白兔壹樣的孩子怎麽樣?(毛茸茸、溫暖柔軟)
白兔的身體後面長了什麽?(尾巴)
兔子的尾巴短嗎?(短)
兔子的身體下面長了什麽?(腿)
有幾條腿?(第四條)
哪條腿更長或更短?(前腿短,後腿長)
兔子是怎麽走路的?(讓孩子們像兔子壹樣奔跑)
兔子喜歡吃什麽?(草、蘿蔔、蔬菜)
父摘要:
兔子有壹條短尾巴和四條腿。前腿短,後腿長。他們喜歡吃蔬菜、草和蘿蔔。
通過以上方法,經常引導幼兒觀察和比較相似物體的異同,以培養其感知能力,提高感官知覺的準確性,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7.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目的:初步了解聲音。
先決條件:聽力正常。
方法:
(1)讓孩子按下桌面上壹把尺子的壹端,快速移動另壹端,讓孩子聽尺子的聲音。
(2)敲鼓讓孩子聽鼓。
(3)拿壹根繩子,在空中用力揮動,讓孩子聽繩子的聲音。
聲音是怎麽產生的?告訴孩子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用手觸摸觸發音的標尺面,可以感受到標尺的震動。繩子的振動發出了聲音。在滾筒表面放壹些沙子。當妳擊鼓時,妳不僅能聽到鼓的聲音,還能看到沙子在鼓上振動,使沙子跳動並產生聲音。
試壹試:
(1)讓孩子把手放在父親的喉嚨上。當他的父親說話時,他能感覺到他喉嚨的振動。
(2)撥拉拉直的琴弦時,聽到聲音時是否感覺到琴弦的震動?
3年10個月
1.哪兩個東西經常壹起用?
目的:培養辨別關系的能力。
前提:具備日常生活知識和初步推理能力。
方法:
(1)家長反過來問孩子:“這是什麽,是幹什麽用的?”
(2)當孩子發現有關聯的東西時,他進壹步問:“我們什麽時候同時使用這兩個東西?”
(3)用筆連接相關圖紙。
(4)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玩這種遊戲。父母說壹個項目,孩子回答壹個相關的項目或人,如紙筆或墨水;衣服——褲子,汽車——司機(輪胎);牙刷-牙膏等。,促進孩子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語言能力。
2.競爭
目的:訓練兒童的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
前提:知道物體近大遠小的道理。
方法:家長讓孩子仔細觀察。樹幹上放了兩個壹樣長的梯子,猴子和小貓在往高處爬,讓孩子們判斷誰爬得高。如果孩子答不上來,家長可以指導他們數梯子的方格,他們分別爬了幾個方格。
3.正方形和菱形
目的:認識正方形和菱形。
前提:知道三角形。
方法:
(1)父母在放有四根火柴的桌子上放壹個正方形或壹塊手帕,然後告訴孩子這個圖形叫正方形。讓孩子們數數。正方形有幾條邊?每邊都壹樣長嗎?有多少個角度?他們的角壹樣大嗎?壹邊垂直於另壹邊嗎?
如果孩子答不上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正方形由四條邊組成,每條邊等長,四個角多為直角,讓孩子通過放置正方形來理解正方形的特點。
(2)讓幼兒用紙板,剪成四張紙,固定四個端點做壹個正方形,然後讓幼兒復述正方形的特征(四條等邊和四個等直角)。
輕輕地擠壓正方形的邊,然後讓孩子們看壹看。“那還叫廣場嗎?”告訴孩子它不再叫正方形,而是菱形。讓妳的孩子思考鉆石的特征。
菱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等長的邊,相對的兩條邊是平行的(所以也叫正方形)。正方形的四個角是直角,菱形的兩個對角相等,四個角都不是直角。
(3)讓孩子畫正方形和菱形。
(4)讓孩子看到並思考哪些物品是由正方形和菱形構成的。
分享
目的:將研究分成相等的部分。
前提:知道的多和少,知道的大和小。
方法:告訴孩子,現在有兩個孩子,妳只有壹張漂亮的紙。怎麽把它分成大小壹樣的兩部分?家長可以拿出壹張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的紙,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如圖10-4。
孩子學的時候,讓他學成四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