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 * *曾經率領紅四軍和紅壹軍團,相當於蔣介石起家的* * *軍中的第壹軍。他們是* * *贛南、閩西紅軍第壹主力,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余部發展而來,分別承載著武裝抵抗第壹炮、第二炮的輝煌過去,也承載著江西蘇區、中央蘇區、* * *的創始人朱德。
有了這個獨特而優秀的平臺,林彪無論是在作戰任務和優勢兵力上,還是在作戰能力上,都比的紅三軍或彭的紅三軍、的紅五軍、荀懷洲的紅七軍和的軍更有機會打勝仗,聲望也相應上升,逐漸有了“常勝將軍”的綽號。
但是林彪是什麽時候得到這個四字綽號的,是誰或者什麽組織授予的,有沒有記錄,無從考證,或者說沒有原始證據可尋,更多的是口口相傳。後來各種書都是誠惶誠恐的抄來抄去。
比如多年後的傳記《林彪的這壹生》說,在1932年二三月第四次反“圍剿”中,林彪在朱德、周恩來的指揮下,率領紅壹軍團取得了黃陂、草臺崗伏擊戰鬥的勝利。“戰役的勝利,使林彪善於組織大部隊、大兵團作戰的謠言更加令人信服,‘常勝將軍’的美名也由此獲得。
指揮壹兩萬人的紅軍兵團是否屬於“大兵團作戰”,與後來的東北野戰軍幾十萬、幾百萬相比,“不脛而走”是文人慣用的含糊之筆,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文字記載稱林彪為“常勝將軍”。
書中還說,林彪在戰後向他的部下吳傳授經驗:“我有‘常勝將軍’的美譽,這並不是說我有什麽特殊的才能。其實我只有壹個天賦。我絕不會錯過贏得戰鬥的機會。這個機會壹定不能放過。”
無論林彪是從哪裏得到“我有常勝將軍之譽”的說法,是誰持有這種說法,無論是權威的江西紅軍還是只是他身邊的幾個手下,林彪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常勝將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強行長征就是壹例,期間大大小小的敗仗就更不用說了。但是,書後也是壹樣,“三個人都成了成功者。”
第壹個把林彪“常勝將軍”的名字從口口相傳改為更正式文字的人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
他在《西行漫記》壹書中談到了林彪。“這位28歲的紅軍天才戰術家,據說在他的領導下紅軍從沒打過敗仗。”“所有派去和他壹起戰鬥的* * *部隊都被他殲滅、打敗或制服了,但他從來沒有戰勝過自己。”
“據說”這個詞很好的說明了之前口碑的特點。“我從未打過敗仗”的說法,雖然沒有“常勝將軍”的名號,但其實是真的。
《西行漫記》不僅讓* * *在東西方家喻戶曉,也讓林彪名聲大噪。後來隨著他地位的上升,渲染器的數量也增加了。
中國第二次國內戰爭,也就是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剛到東北時,指揮壹兩萬人到65438+萬人。大兵團的作戰指揮還在熟悉的過程中,所以四平大戰後接連敗退,撤退千裏。
許多最近受林彪指揮、素有“常勝將軍”之稱的官兵不免失望,在背後竊竊私語或哀嘆。
《第四野戰軍戰役紀實》記載,總部作戰部主任李作鵬對參謀人員說:“現在部隊對林總經理意見很大,說他在莫斯科幾年了,連打仗都不會。”工作人員也附和:“林先生有很多奇怪的話!都說常勝將軍變成了撤退將軍,逃跑將軍!”
李作鵬早年參加紅軍,擔任過紅軍司令部的信使和班長。他和他的幕僚稱林彪為“常勝將軍”,也是基於口口相傳。因為那個神秘的傳說,他產生了極大的敬佩,但同時又失望、沮喪、滿腹牢騷。
短暫受挫後,利用東北依靠蘇聯壹面迎敵、蔣介石無力增援等有利條件。,林彪開始逐漸轉敗為勝,最後橫掃東北。進軍入關後,根據* * * *的區域管理安排,南下橫掃兩湖、兩廣兩省,成就了軍人不可遇而不可求的名利事業。
雪中送炭的人少,錦上添花的人多。正如鞭鋒所指出的,到處都是馬蹄聲,林彪“常勝將軍”的名號被有意無意地再次傳播,而且還不止於此。
四野參謀長肖克後來回憶說,“他主持軍委工作以後,特別是文*以後,地位更高了,名聲更大了”,林彪被傳得神乎其神。如“把林彪放在南昌起義的二號頭目;林彪率領起義余部到井岡山見毛主席”,“蘇德戰爭爆發,斯大林召開軍事會議,林彪不同意他們,斯大林聽林的計劃”等等。
1971年9月林彪去世後,他的名聲壹度壹落千丈,但走上另壹個極端的“批判”卻使他更加出名。
1974 65438+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剝下林彪將軍的畫皮》壹書,首印3萬冊,專門批評林彪不是“常勝將軍”;幾乎與此同時,另壹家出版社出版了《剝去資產階級野心家、陰謀家、兩面派林彪的所謂“常勝將軍”的畫皮》壹書。
此前,林彪在公開出版物中很少被稱為“常勝將軍”,但由於湖北人民出版社嚴肅的圖書批判,他在林彪中更多地被稱為“常勝將軍”。再加上林彪的語錄和文章在《文*中小學》壹至十卷中都有,所以他的假言假語是眾所周知的,根深蒂固的。
“文*”結束幾年後,隨著電影《遼沈戰役》的放映,對林彪的壹些正面評價又回來了。當年的小學生陸續步入青年和中年,其中壹些人很快成為林彪的“鐵桿”粉絲。他們如雨後春筍,甚至超過了當年的狂熱。
多年後,蕭克遊子感慨地說:“林彪雖然被打倒了,但卻造成了多年來深刻而廣泛的輿論。”當然,他指的不是“常勝將軍”這個名字本身,而是許多外在的虛幻附屬物。
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