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滿族風俗和方言

滿族風俗和方言

生活習慣:

滿族人孝敬長輩,講究禮儀,路上遇到長輩要側身鞠躬,雙手鞠躬,等待長輩經過;不僅晚輩要問候長輩,晚輩也要問候長輩。親戚朋友見面,除了握手打招呼,有的人還會腰打招呼。春節期間,每兩年要拜壹次,三十日晚拜壹次,辭舊歲,大年初壹拜壹次,稱為迎新年。室內西康不允許隨意坐臥和堆放雜物;忌打、殺、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戴狗皮床墊的客人,禁止戴狗皮帽、穿狗皮袖。

滿族人把西墻當作祭祖的聖地,不允許在這裏掛衣服貼年畫。西康,俗稱“佛康”,設有“祖宗板”。人,尤其是女人,是禁止隨便坐臥的。平時西康不允許客人休息,更不允許在這裏放狗皮帽子或者皮鞭。忌打、殺、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戴狗皮床墊的客人,禁止戴狗皮帽、穿狗皮袖。

不要跨越竈具和壁爐的三腳架,不要在竈具或壁爐上隨意踩踏或坐臥;不準在爐口或池塘上烤腳、襪子、鞋子和靴子;禁止亂扔吃剩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放進炊具或壁爐。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他們每年根據不同的節日,祭天、祭神、祭祖,以豬、豬頭為主。祭祀時要殺豬,尤其是祭祖時,黑豬不帶雜毛(有的也壹定要選黑豬),宰前要在豬耳朵裏註入酒。如果豬的耳朵抖了,就認為是上帝收了,可以宰了。這壹舉動就是俗稱的“領祭”。有的地方要把豬腸和豬膀胱放在桶裏,掛在桿子上給烏鴉吃。如果它們在三天內被吃掉,那將是幸運的。然後把整只豬切成八塊,原樣放在壹個方形的盤子裏,放在屋內西山墻的祖宗牌位下面。家裏人按輩分光著頭磕了三次頭,然後把肉剁碎放在鍋裏煮,壹家人圍坐在壹起用鹽吃。這時候如果有客人,只要在祖宗牌位前磕頭三次,就可以坐下來壹起吃飯,吃完不用謝。滿族人殺豬時還有邀請鄰居朋友品嘗第壹口豬肉的習慣。過去莊稼熟了,滿族人還有“薦新莊稼”祭祀的習慣,現在已被“田上豆腐”的習俗所取代,即五谷場上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田完了,用新豆子做大黃飯或豆面吃,以慶祝豐收。滿族青年男女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坐在南康上,也叫“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擺上壹張桌子,新郎新娘要手拉手繞著桌子走三圈,然後喝壹杯。

日常飲食習俗:

滿族人在農忙時吃三餐,在農閑時吃兩餐。主食多為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和幹大米。我喜歡在米飯中加入紅小豆或烘豆,如高粱米和幹米飯。有些地區以玉米為主食,玉米粉發酵制成酸湯。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人也有吃白飯的習慣,就是將高粱米或玉米(大米+大米)煮熟後,用清水洗凈,然後用清水浸泡,吃的時候取出,放入碗中,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天。這種餅是由粘高粱、粘玉米、黃米等制成的。,包括豆粉糕、糯米糕、蘇葉糕、菠蘿葉糕、牛舌糕、年糕、水煮糕(餃子)等等。滿族的糕點歷史悠久,在清代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禦膳“栗子面窩窩頭”,又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中國著名的糕點。比較有名的是清東陵的餅,也叫清東陵大餅,北京小吃的餅,河北承德小吃的餅,湖北荊州小吃豬油的餅。

北方冬天天氣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人秋冬季常以酸菜(泡菜)為主食。據說腌制保存蔬菜的方法始於清朝順治時期。酸菜煮白肉粉條是滿族人入冬後的常見菜。酸菜可以煮、燉、炒、涼拌吃,火鍋用酸菜更是獨具特色。配菜也可以用來包餃子。在東北的滿洲裏,腌酸菜家家戶戶都能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包括蘿蔔和豆類。滿族人愛吃豬肉,經常用白煮。遼寧沈陽的餐廳是壹家滿族餐廳,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經營的白肉血腸,號稱正宗滿族風味。

滿族人有許多就餐習俗和禮儀。比如路人可以分享用過的餅和肉,但壹般不能帶走,吃完不準擦嘴。壹家人吃飯,長輩不動筷子,晚輩從不動筷子;過年殺豬的時候,請親戚朋友和鄰居吃白肉血腸是壹種習慣。

民族食品

滿族人居住分散,各地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食物,主要有:

1白肉血腸。

②火鍋(滿族傳統菜肴)

③酸湯(遼寧岫巖滿族的典型食物)

(4)清東陵糕點(又稱清東陵大餅)。最早是清朝皇帝去東陵祭祖時作為供品使用的,所以也叫“祭餅”。在制作祭品時,有幾十種水果餡的餅,魚餅、勺餅、菊花餅、面糊餅、油炸韓式餅、糯米餅、黃米餅、七星餅、雞蛋餅、酪乳餅、野葡萄餅、山梨餅。傳入民間制作糕點後,壹般分為大、小兩種。大餅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八塊;小餅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八塊。大小餅的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等。還有無餡七星點子,八分餅,核桃餅,脆皮餅。

蜜供和薩其瑪最有名,此外還有綠豆糕和花生糕。......

傳統節日:

滿族的很多節日和漢族的壹樣。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傳統體育活動如“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壹般在節日期間舉行。

逢年過節要殺豬,過年(春節)的時候,每家都要殺兩三頭豬。臘月初八(臘八節),用粘高粱、紅小豆等八種食物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餃子裏放壹根白線。誰吃了白線,誰就能長壽。有些人在餃子裏放壹枚銅幣,這意味著他們在新的壹年裏有錢花。此外,我們應該吃手工制作的肉和特色小吃沙琪瑪。

黃金節是滿族“舉國歡慶”的日子。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頒布上諭,正式將“女真”更名為“滿洲”,這標誌著新的民族身份的形成。

1989 10,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壹年壹度的65438+2月3日被正式定為“黃金節”。

黃金節:是滿族“國慶”的日子。1635農歷+10年3月3日,皇太極頒布上諭,正式將“女真”更名為“滿洲”,這標誌著新的民族身份的形成。1989 10,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壹年壹度的65438+2月3日被正式定為“黃金節”。

上元節: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滿族和漢族壹樣,也有掛燈籠、吃元宵的習俗。

遠離壹切疾病:滿族女性的節日。通常在第壹個月的第十六天。那壹夜,三五成群的女人壹起遠行,或走在沙上滾著冰,或玩得不亦樂乎,被稱為“百病同行”。

2月2日:俗稱“龍擡頭日”。那壹天的早晨,滿族人把廚房的骨灰撒在院子裏,灰道彎曲如龍,所以叫“招龍”。然後在院子裏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會吃“龍須面”和“龍麟餅”。這壹天女人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是漢族人做好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裏插壹朵“佛花”。“佛多”是滿語,翻譯成漢語是“柳樹”或“柳枝”。按照滿族的信仰,柳樹是人的祖先,人是柳樹的後代。為了表示後繼有人,墳墓裏要插柳樹。

端午節:滿族人在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習俗與漢族相同。

中秋節:滿族人把7月15日作為中秋節,也算是給死人翻身的“鬼節”。屆時,全國各地的寺廟都會設置道場,燃燈念經,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家庭也在中秋節吃“團圓飯”。此外,當月亮升起時,它還會提供月亮。即在庭院東面西側放置木屏風,屏風上掛雞冠花、黃豆枝、鮮蓮藕,供月兔使用。屏幕前有壹張方桌,上面放著壹個大月餅。祭祀時,女先拜,男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在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煮“臘八肉”。除了全家人的食物,還要分給親戚朋友。

小年:滿族人有和漢族人壹樣的小年習俗。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屆時,家家戶戶都會祭祀竈神,俗稱“送竈神”。

滿語:

現代滿語廣泛使用漢語,除了部分學者也會使用滿語。目前能說滿語的老滿族人屈指可數,大多數滿族人不懂滿語。但東北和北京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不少滿語詞。

*掩埋(臟)

*嘎/疙瘩(處)

* Garaha(羊骨或豬骨,用於遊戲)

* Enna(是,對,好)

*蛋糕(糕點,後來也稱為餅幹)

*鸚哥(厭惡)

*薩其馬:來源於滿語“薩其馬”,意為“狗奶蘸糖(狗奶是野果的名稱)”。

*白(bái):來自滿語,意思是“徒勞的”和“空的”。

奶媽:來自滿語meme,意思是“奶”“奶”,翻譯過來就是“奶媽”

*演繹(kē kòu):來源於滿語keike,意思和漢語壹樣。

哈啦:來源於滿語har,意為“刺鼻”,現在指食用油變質。

*申斥(h ē chi):來自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lüle:北京和東北的壹種方言,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說話”,現在被轉義為“空談”。

* mā sà:北京話,來源於滿語馬辛比,意為“舒展”,現在的意思是用褶皺把東西撫平。

* móZeng,北京話,東北話,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慢”,現為“繁瑣緩慢”的意思。

* zhuāng ke:北京話,來源於滿語jangkulembi,意為“撞上邪靈”。

*紮胡(zhā hu):北京和東北的方言,來源於滿語察胡,意為“婊子”。現在表示不穩定,喜歡大喊大叫。

* gé ji:北京和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gejihesembi,意為“胳肢窩撓癢癢”。

*邋遢(lā tā,東北和北京讀作lē te):來源於滿語勒克德萊克達,原意為“胖子相伴”、“衣服垂下”,形容衣著不整齊、不整齊的人。

Shào dao:北京話,來源於滿語sodombi,原意為“馬兒走起路來搖搖晃晃”,逃逸為“輕佻不穩”。

* Ting (tǐng):北方方言,來源於滿語十,意為“很”“很”。

*柯(kēi):北京和中國東北的壹種方言,來源於滿語koikasambi,原意為“打架”,逃避為“批評”。

* ch?ng kār:北京話,來源於滿語chǎng kār,意為“盡力”、“任意”、“隨便”。

Kuàr liàng:北京話,來源於滿語kuwarling,意為“美好”、“漂亮”。

* zāi wai:北京和東北的方言,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意為“讓開”、“歪”、“靠”、“靠”。

*蓋樓:北京話,源自滿語gaimbi,意為“要、拿”,意為“侵吞石油”。

Dè se:東北方言,意思是輕浮,招搖。

*馬馬虎虎:北方方言,來自滿語lalahuhu,意為粗心、粗糙。

*莫吉:中國東北,京腔,即劉地,來自滿族莫吉和摩多。

*格色(gésh?I):東北話,在北京也叫gélu,來源於滿語,意思是人(性格)特別。

∑∑∏:北京話;Hé le,滿語方言,指衣服或被子上的汙漬,如衣領上的汗漬。源自滿語,漣漪的意思

[編輯]滿語

のの(je):是清朝時下等人對領主的回應。

*咋(ja)便宜。容易的...等等。

*阿爾薩蘭獅子。

*塔莎老虎

*伊汗牛

gulmahun兔子被捆住了。

*穆杜裏龍

*森林(morin)代碼

*骰子應該是好的。

*多多的胎兒。

*阿庫(aku)沒有。

*巴萊放肆。

*給我寫信

*鰹猴

*卡胡婊子

* ama的父親

*哈哈(哈哈)男人

*呵呵(呵呵)女人

*哈拉姓

* hehereku是個娘娘腔。

*宜蘭第三

*母色(繆斯)咱門

*那達慕的號碼是70。

* saksaha damin上半身黑下半身白的雕塑,大概是壹兩年前誕生的。又稱“白雕”,這也是對清代著名畫家郎世寧所畫《雪點雕》的正確解讀。

[編者]滿語地名

遼寧、黑龍江、吉林的很多地名也是從滿語音譯過來的。

*牡丹江(蜿蜒的河流)

*張廣采菱(滿族阿列克丘卡,吉祥山)

*松花江(白河)

*宜春市(皮草之鄉)

*呼蘭縣(煙囪)

*阿成(阿列丘卡)

*綏芬河市(錐子)

*哈爾濱(曬網場,曬漁網的地方)

*佳木斯(翼城村或車站官屯)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意為沿河)

*興凱湖(興凱:水從高處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