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臨桂區的經濟

臨桂區的經濟

臨桂區是壹個農業以林業基地為主的地區,也是中國商品糧、瘦肉型豬、奶牛及優良雞、鴨、鵝生產基地區。

2009年臨桂區完成生產總值97.7億元,增長14%。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22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56.7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19億元,增長12.9%。經濟結構進壹步優化,三產比例由上年的25:55:20調整到23:58:19。組織財政收入8.05億元,增長14.4%。

2010年比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翻1.27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1.22番,財政收入翻1.67番。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42.4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78億元,年均增長18.19%。財政收入由“十五”期末的3.21億元增加到“十壹五”期末的10.7億元,年均增長27.25%,實現了連續5年財政收支平衡。國民經濟三產比例由“十五”期末的34:40:26調整為“十壹五”期末的23:56:21。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6.1億元,增長21.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7億元,增長42.3%;組織財政收入14.06億元,增長31.15%;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按可比價計算,國民經濟三產比例為20.01∶59.97∶20.02。

2012年完成生產總值(GDP)165.50億元,增長19.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37275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8.2億元,增長32%;組織財政收入18億元,增長28.37%。

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0.9億元,增長21.4%,增速位居廣西縣級第壹;完成工業總產值358億元,增幅達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9.2億元,增幅達30.6%;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0億大關達23.8億元,增長32%。

201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5.77億元,增長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0.43億元,增長10.7%;組織財政收入24.3億元,增長15.2%;規模工業總產值364.2億元,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18元,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11330元,增長13.4%;城鎮化率達36.4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減排指標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臨桂為亞熱帶氣候,12℃以上的有效氣溫天數達194天以上。據研究計算,早稻光合生產潛力畝產可達1200公斤,晚稻光合生產潛力畝產可達1050公斤以上。耕地面積較多,農業勞動力充裕。1990年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4畝,尚有11.5萬多畝條件較好的宜農宜糧荒地作後備資源。全縣可用於養魚的水面4.86萬畝,1990年只利用2.88萬多畝。全區有林地面積96.77萬畝,人均2.38畝,尚有宜林荒地坡地62萬多畝。全區農業勞動力17.77萬個,按中國每個勞動力平均負擔4.3畝耕地計算,尚有5.5萬多個勞動力剩余。

根據1990年有關資料計算,以廣西農業生產條件人均占有量為100,臨桂區耕地人均占有量為140.02%,可養魚水面人均占有量為240%,水利設施有效灌溉人均面積為152.46%,有林地人均占有量為129.03%,森林覆蓋率為136.55%。199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現行價)30512萬元,農業人口人均807.84元,為中國同期人均685.95元的117.77%;農業人口人均產糧503公斤,為全區同期農業人口人均產糧378公斤的133.07%。臨桂縣耕地面積占廣西總耕地面積的1.35%,糧食總產占全區糧食總產量1.48%;臨桂區耕地面積占中國耕地總面積0.0365%,糧食總產量占中國糧食總產量0.0467%。

臨桂區解放41年來糧食生產和農業總產值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以1950年為基數,1990年糧食總產量僅發展到295.03%,比全廣西已發展到324.33%的速度慢29.3個百分點;1990年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僅為1950年的398.44%,比全廣西已發展到533.28%的速度要慢134.84個百分點。造成發展速度慢的主要原因:壹是近幾年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步子不快,二是糧食生產效益低,又沒有把剩余的勞力及時轉移到糧食生產以外的其他各業上去。1990年種植業產值全區已由1950年的77.01%調整到58.34%,調減了18.67個百分點;臨桂縣僅由1950年的68.4%調整到59.48%,僅調減8.92個百分點。按同樣方法計算,全區林業產值已由1950年的1.67%調整到6.72%,調增5.05個百分點;臨桂區僅由2.71%調到3.65%,只調增0.94個百分點。全區牧業產值已由1950年的16.15%調整到22.08%,已調增5.93個百分點;臨桂區牧業產值卻由1950年的22.49%調減到20.84%,反而調減1.65個百分點。全區漁業產值已由1950年的0.92%調整到2.68%,已調增1.76個百分點;臨桂縣僅由1950年的0.71%調整到1.81%,只調增1.1個百分點。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應當成為發展臨桂農業經濟的壹項重要措施。

2009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6.5億元,增長5.18%。實施改路93公裏,建成6個新農村示範點,完成村屯規劃413個,完成自然村整治100個、自然村道路硬化84個;編制村莊規劃方案11個;新建、擴建村屯道路41.5公裏,解決了15個村的交通不便問題。糧食播種面積70.45萬畝,糧食總產量24.36萬噸,增長2.89%,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

2010年農業總產值由“十五”期末的21.97億元增加到“十壹五”期末的40.55億元,年均增長5.5%。其中,畜牧水產業生產總值從“十五”期末的11.76億元增加到“十壹五”期末的20.94億元,年均增長15.6%。

2011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8.2億元,增長5.2%,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320元,增長19.3%。建成南邊山鄉、兩江鎮2個萬畝糧食高產示範區。糧食播種面積71.47萬畝,其中超級稻面積32萬畝,實現糧食總產24.31萬噸,榮獲全區“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唐代,六塘壹帶紡織業已較發達。直至民國時期,六塘麻布仍以質地潔白、經久耐用著名。宋代紡織業繼續發展,紹興年間(1131~1162年)臨桂每年向朝廷提供軍裝布12748匹(壹說17840匹)。宋代至明代有大量瓷窯從事陶瓷生產。清代,縣城桂林成立“習藝廠”,收徒學習新式紡織技藝,並有部分手工業者脫離農業生產,在圩鎮進行個體生產經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白承淑在六塘中街開“白美和”號切煙店。民國元年(1912年),陳三興在兩江建新街開辦“陳三興”鞭炮加工作坊。8年,馬君武在廟頭葛家塘獨資開采鋅礦,年產400噸。27年,李兆雄在六塘西水街建酒坊。至解放前夕,臨桂、義寧縣有手工業1480多戶,從事紡織、車縫、鐵器、木器、竹器、銅器、陶器、石器、首飾、釀酒、炮竹等18個行業,分布在42個大小圩場。

解放初期,全區有手工業1048戶,從業人員364.3人。1951年12月,五通區私營土產聯營社撥出資金,由申榮貴負責開辦“五通協力酒坊”。1952年,全區工業產值20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其中國營工業產值14.59萬元,集體工業產值186.41萬元,分別占全區工業產值7.26%、92.74%。1953年,手工業增到1672戶,資金5.25萬元,所生產的各種小型農具、工具、日用品的產量約占社會供應量的80%。

1956年,完成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全區個體手工業者分別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受“大躍進”的左傾錯誤影響,全區新建國營廠礦5個,並將全部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轉為23個公社工廠。當年,生產水晶礦石57公斤,硝藥73噸,硫磺23噸,麻布5.8萬米,新式步犁1196架,打谷機869臺,切蔓機352臺,畜力車881架,人力車4041架。工業總產值426萬元,其中國營工業77萬元,集體工業349萬元,分別占18.08%、81.92%。

1959年,由於上年上馬的項目違背客觀條件,且管理不善,生產滑坡。5個國營廠礦,4個停辦,1個下放公社。1960年工業總產值下降到247萬元。1964~1966年,全縣新建5個國營廠礦,並將手工業社由小社合並為大社或合作工廠。1966年工業總產值457萬元,比1963年增長78.52%。1967~1969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影響,廠礦企業無政府主義泛濫,生產停滯不前,工業總產值徘徊在400~500萬元之間。1970年,全縣新辦壹批工業企業。因各廠多是邊設計,邊施工,邊投產,因陋就簡,土法上馬,設備差,技術水平不高,經濟效益普遍低。1971年工業總產值雖然超過1000萬元,但獨立核算的全民工業企業僅實現利潤7.13萬元。

1976年,開始在國營工業企業中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引進和研制成功小型收割機、薄荷腦等新產品,擴大3噸農用拖車、輕質碳酸鈣、硫鐵礦石、重晶石礦石等產品的生產能力,汽車修配廠、酒廠、電子儀器廠、磚廠、水泥制品廠等相繼投產。至1978年,工業生產初具規模。主要產品產量為:中成藥138噸,硫鐵礦石34565噸,碳銨1127噸,輕質碳酸鈣3521噸,水泥5387噸,片石58214噸,重晶石礦石5892噸,刨刀28.6萬塊,3噸農用拖車300臺,服裝3.12萬件,木材20057立方米,加工大米13047噸、食油118噸。具有拖拉機及其農具的大、中修理和汽車的中、小修理能力。全縣工業產值達217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2.58%。其中國營工業產值1696萬元,占77.91%。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稅利總額190.66萬元,其中國營工業141.66萬元,占74.3%。

1979年後,認真貫徹中***十壹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方針,在鞏固發展國營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集體和個體工業。區委、區人民政府制定了外引內聯、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的優惠政策,先後有上海市寶山縣羅店公社、大廠礦務局、栗木錫礦、桂林市第二機床廠、北京市制漿造紙試驗廠、桂林市水泵廠、桂林市二輕局物資供應公司等到縣聯營辦廠。同時,各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積極開拓市場,在提高經濟效益上狠下功夫。僅工交系統投入技改資金就達3383萬元,開發引進新產品76個。其中4個獲自治區工業新產品百花獎,7個獲自治區優質產品獎,6個獲桂林市旅遊產品桂花獎。198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552萬元,比1978年增長1.55倍。其中國營工業3681萬元,集體工業1582萬元,個體工業289萬元,分別占66.3%、28.49%、5.21%。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稅利總額1071萬元,比1978年增長4.62倍。

1990年,全區有工業企業161家,初步形成以中成藥、建材、化工、食品、采礦為主的工業體系。當年工業總產值594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3.56%。比1952年增長28.57倍,比1978年增長1.73倍。其中國營工業3312萬元,集體工業2129萬元,個體工業502萬元,分別占55.73%、35.82%、8.45%。年末職工7869人,獨立核算工業企業銷售收入6332萬元。稅利總額412萬元,其中國營工業257萬元,占62.38%。企業提留利潤192萬元,上交稅利227萬元,固定資產原值4814萬元,固定資產凈值3818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0712元。

2009年全區工業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完成工業總產值119.4億元,增長35%;增加值43.1億元,增長26%,工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48.6%,工業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4.5%。規模工業支持作用顯著增強。全區規模工業實現產值87.7億元,增長40.9%,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3%;增加值30.9億元,增長33.1%;銷售收入81.8億元,增長37.87%;利稅8.3億元,增長21.41%。其中,納稅超100萬元的企業33家,超1000萬元的4家。新增規模企業11家,全區規模企業達到93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元的70家,年產值超億元的14家。

2010年,工業總產值、規模工業總產值分別由“十五”期末的37.27億元和20.83億元增加到“十壹五”期末的162.5億元和133.1億元,年均增長34.24%和44.91%。基本形成機械制造及汽車零部件、食品飲料、生物醫藥、化工建材、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規模企業由“十五”期末的39家增加到“十壹五”期末的85家。

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2.21億元,增長42.2%,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190.06億元,增長48%,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32.15億元,增長15.7%;完成工業增加值69億元,增長29.6%。工業骨幹企業發展迅猛。規模工業進壹步做大做強,新增8家規模企業,規模以上企業達55家。規模工業銷售收入增長46.06%,利稅增長232%。娃哈哈食品公司實現產值43.5億元,福達集團實現產值41.8億元,超億元企業達26家。

2015年工業經濟支撐作用凸顯。堅持“壹區多園”發展思路,狠抓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增強園區發展集聚能力,著力構建臨蘇高端產業帶。完成工業總產值370.78億元,增長10%,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17.2億元,增長10.2%,占全縣經濟總量的54.32%。園區完成基礎設施項目投資9200萬元。西城經濟開發區成為廣西唯壹縣級自主投資、自主開發、產值位居前五名的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加快福達集團、國際線纜、廣匯能源裝備、啄木鳥醫療器械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培育福達集團、三金藥業、娃哈哈等壹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化規模企業,福達公司在滬市主板成功上市。深入實施“抓大壯小扶微工程”,完成技改投資46.82億元。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為7家企業促成5億元融資意向。全縣產值超億元企業45家,超10億元8家,超50億元2家,上市公司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