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作為清朝的開國都城,既為龍興之地,又是祖宗陵寢之所在,因而清帝在定鼎中原後,對祖宗發祥重地給予了特殊的關註。自康熙十年(1671年) 始,聖祖玄燁繼承父親順治帝的遺願來到盛京,祭祀了坐落在盛京的祖宗陵寢,福陵是他祭祀的第壹座祖陵,從而開創了清代帝君“東巡祭祖”的定制。在此後的壹百五十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帝***十次東巡盛京,每壹次都要親到永陵、福陵、昭陵祭奠祖先。皇帝恭恭敬敬地親自主持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成為盛京三陵歷史上的盛事。
清帝東巡祭陵禮儀經歷了這樣壹個演變發展的過程。康熙十年(1671 年) 八月,聖祖玄燁開始了清帝的第壹次東巡。蒞臨盛京之日,所有守陵官員與盛京文武各官著常服跪在道旁迎候,而皇帝踏上了盛京這塊龍興之地做的第壹件事就是祭陵,順序為先福陵,後昭陵。祭陵禮為第壹天奠酒舉哀(哭陵)。第二天於享殿前供牲帛、讀祝,行告成禮。第三天設牲帛幾筵,讀祝、獻酒、舉哀,於陵前行禮。遣官祭永陵。康熙二十壹年(1682年) 的第二次東巡,玄燁的祭陵順序仍是先祭福陵、昭陵,後祭永陵,祭陵時間為三天,即第壹天謁陵,第二天祭祖陵寶城,第三天在隆恩殿行大饗禮,並親自到壽康太妃園寢祭酒。從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的第三次東巡起,康熙帝祭奠祖陵則改為先祭永陵而後祭福、昭兩陵,時間也縮為兩天,並親到陪葬墓祭酒。其三次東巡,離開盛京時均行辭陵禮。以後,諸位東巡皇帝的祭陵禮儀也就在依祖制的基礎上完善起來,祭陵順序為先永陵,次福陵,最後為昭陵。祭陵時間壹律是兩天。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東巡謁陵典禮定制,在遵從祖制的基礎上,做了如下更改:
增加了皇帝躬親上香禮;獻帛、獻爵各司有官,不再由皇帝本人親獻。妃園寢與陪葬墓壹律遣官代祭。康熙六十年(1721年) 聖祖派皇四子雍親王(即後來的雍正帝) 率皇子、皇孫代為祭祀祖陵時,是雍親王親祭福陵,皇子祭昭陵,皇孫祭永陵。
清帝祭祀祖陵大禮須兩天告成,史稱展謁禮和大饗禮。據考,從康熙十年(1671年) 到道光九年(1829年) 的壹百五十多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曾先後十次到昭陵謁陵致祭,每次前來又都有不同的活動內容,其具體的“日程表”如下:
聖祖玄燁康熙十年(1671年) 九月二十日謁昭陵行告成禮,二十三日復謁昭陵;二十壹年(1682年) 三月初七日謁昭陵大祭寶城;初八日謁昭陵大祭隆恩殿;三十七年(1698年) 十月十六日謁昭陵,十八日謁昭陵隆恩殿致祭。
高宗弘歷乾隆八年(1743年) 九月二十三日謁昭陵,二十四日謁昭陵行大饗禮;十九年(1754 年) 九月初十日謁昭陵,二十四日謁昭陵行大饗禮;四十三年(1778年) 八月二十三日謁昭陵,二十四日謁昭陵行大饗禮;四十八年(1783年)
九月十六日謁昭陵,十七日謁昭陵行大饗禮。
昭陵隆恩門
仁宗颙琰嘉慶十年(1805年) 八月二十壹日謁昭陵,二十二日謁昭陵行大饗禮;二十三年(1818 年) 九月初二日謁昭陵,初三日謁昭陵行大饗禮。
昭陵隆恩門樓
宣宗晏寧道光九年(1829年)九月二十二日謁昭陵,二十三日謁昭陵行大饗禮。
本來,展謁禮是清代陵寢祭祀中舉行次數最多、最簡單易行的壹種祭祀活動。它不受時間上的限制,壹般是隨皇帝的心情,如皇帝因國務繁忙很久未曾祭陵了,即可於空暇時間舉行展謁禮;而且在每次大祭之前也都要舉行展謁禮。展謁禮只有壹個特殊要求,就是展謁禮要從輩分最高的陵寢開始,依次按輩分高低的順序進行。由於清盛京三陵地處關外的緣故,皇帝不能如祭奠關內清陵那樣頻繁地蒞臨,因此,皇帝東巡親至關外祖陵而舉行的展謁禮具有了別樣的含義,顯得尤為重要。
嘉慶皇帝畫像
以福陵為例,皇帝親行祖陵展謁禮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屆時,皇帝須身穿素服乘步輿前往福陵,隨從大臣在下馬碑外下馬,王公們在下馬碑處下馬,只有皇帝壹人坐步輿於風水紅墻東側的紅門進入福陵,至方城東朝房北墻下輿。在盛京禮部堂官的導引下,皇帝率有資格進入方城的王公們從隆恩門入方城,皇帝經隆恩殿東側,至石五供祭臺前正北處面向寶城寶頂站立,王公們則在隆恩殿前依八旗方位次序東西兩翼面向皇帝站立,而級別更低的各官早已分成兩翼排立在隆恩門乃至大紅門外兩旁。司拜褥官在石祭臺前鋪設拜褥,祭祀開始。皇帝於石祭臺正中行三跪九叩大禮,其余人等隨行三跪九叩之禮,此時贊禮官不贊,也就是說沒人喊行禮的口令。皇帝行禮畢,起來,走到石祭臺的東側站立,再行三祭酒禮,司祭官擡過奠幾(小桌)、金爵和酒,皇帝再跪,雙手接盛酒金爵向寶頂高舉敬獻,每敬壹爵叩壹次頭,所有人等均隨之行禮。皇帝行禮畢,起來,站在原處面向西舉哀。大臣們在舉哀時皆東西相向而跪,舉哀行禮。最後,皇帝在禮部堂官的引導下,出隆恩門,乘步輿回行宮。
乾隆八年(1743年) 祭祀福陵,皇帝奉皇太後前來謁陵,隨行的還有皇後,因此也開創了皇太後、皇後祭祀福陵的典制,以後諸帝凡奉皇太後東巡謁陵,其禮儀均照此執行。按清祭祀關內陵寢的規定,皇太後、皇後祭陵應走西紅門,但乾隆八年(1743年) 時,福陵西紅門外道路不平,車輛難以行走,故改為由東紅門入陵,並成為定制。
當日,皇太後與皇後壹行人等乘輿前來祭奠福陵,經過正紅門時下輿步行以示敬意,而且正紅門要用幃幕遮擋起來。皇太後、皇後走過正紅門後,復乘輿至西紅門,進入陵園後於隆恩門外臺階下降輿,由掌關防官等之妻(時任女官) 兩人導引,入隆恩門後,也到福陵寶城明樓前的石祭臺正北處,行六肅三叩頭大禮(滿族女子特有的跪拜禮節,行禮者雙腿跪地,上身直立,左手撫於左腿,右手擡至右鬢再放下至右腿上,重復六次),禮畢,站起。再行三祭酒禮,也是每爵壹叩,禮畢,站起,面向西舉哀。此後,在女官的導引下,回到降輿處,乘輿還行宮。
大饗禮即大祭禮,所不同的是,此時主持大祭的是皇帝本人,並且是千裏迢迢不辭辛苦專程而來,故非同小可。還以福陵為例,在舉行福陵展謁禮的第二天,皇帝祭陵的大饗禮將在隆恩殿舉行。此時要求隆恩殿內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的神位已南向奉安於寶座之上,供品為帝後同案,有牛壹、羊二、尊壹、各奉先制帛壹、羹飯脯醢(hǎi) 壹筵計十八盤、餅餌果品壹筵計六十五盤、茶碗壹、金爵三、金匕壹、金箸壹雙。陳列方式為帛***篚(fěi),牲***俎,尊實酒,餐具疏密得當。隨祭王公及二品以上官員著蟒袍補服在隆恩殿月臺上下分兩翼東西向站立,其余盛京官員人等則著朝服在陵寢門外東西分班站畢。皇帝穿禮服。著朝冠,沿昨日展謁禮所行之路線入陵,此時隆恩殿前已設黃幄恭候。祭祀開始,皇帝從隆恩殿左門入,在供案前西向立,待執事官員向神位獻茶畢,贊引官引皇帝立於香案拜位前,跪,司香官進香,皇帝接香向神牌拱舉,後還給司香官,站起,贊禮官贊“上香”,皇帝上三瓣香,回原拜位,行三跪九叩頭禮,起立。贊禮官又贊“奠帛爵,行初獻禮”。司帛官捧帛,司爵官奉爵,依次到各神位前,司帛官跪,將奉先制帛獻於案上,行壹跪三叩頭禮,退。司爵官立獻爵,放於爵墊中,退。讀祝官到祝案前行壹跪三叩頭禮,捧祝版跪於案左,讀祝官用滿語讀祝文,此時皇帝也須跪聽。讀祝官讀祝文畢,將祝版置於供案之上,退。皇帝行三跪九叩頭禮。贊禮官贊“亞獻”“終獻”,司爵官分別獻爵於左、右,儀如初獻。三獻畢,贊禮官又贊“送燎”,讀祝官奉祝版,司帛官奉制帛,從隆恩殿中門出,送至焚帛爐焚化,皇帝則站在月臺壹角的“望燎位”上觀看這壹過程,稱之為“望燎”。後,導引官引皇帝進隆恩殿前的黃幄內更換素服,從隆恩殿東側至石祭臺前按展謁禮向寶城獻祭酒並舉哀。禮畢,順原路離開福陵。所有大祭禮的禮儀基本如此,只是因此時皇帝親臨,不但參祭的人員大增,而且司帛、司爵壹類官員的身份也改為由皇帝欽點的親王、貝勒、貝子們承擔,以更顯祭禮的隆重與皇家的威儀。
昭陵西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