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深圳春節的風俗習慣

深圳春節的風俗習慣

和其他地方壹樣,深圳保留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歷史上,6000多年前先民在此開荒,1700多年前東晉在此建縣,600多年前在此建南投古城、大鵬鎖城,300多年前大量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當地居民既有廣府人,也有客家人,部分家庭至今仍居住在此。改革開放20多年來,深圳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和長城以南的百萬施工大軍,從而帶來了全國幾乎所有地區的文化。這就造成了深圳豐富多彩、多姿多彩的民俗,所以深圳的過年習俗極其獨特多樣。

當地傳統習俗

和全國壹樣,深圳的原住民也把春節叫做過年。農村進入臘月中旬,就做準備,做年糕粉,做新衣服,買新鞋帽,理發。23日至25日被稱為“占蔔年”。在送竈神上天的這壹天,家家戶戶都在竈神寶座前焚香點燭,有的甚至為儀式準備了糖果糕點和茶果,委托竈神向玉帝報告壹年來的善惡行為,並代其祈福。女人們開始忙於采摘茶葉(蛋糕)和清洗家具。從這壹天起,有許多禁忌,如不罵人和說謊。

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請門神、春聯、竈神進屋,宰殺雞鴨。三種動物(雞、魚、豬肉,下同)、幾碗白米飯(用筷子)、茶、酒等。,都插著香燭,祭拜天地和祖先。晚飯壹家人吃團圓飯,出門家人回來吃飯,沒有什麽急事。外人是不會接受的。晚上全家要洗“大吉水”(用橘子皮、柚子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好運。洗完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開始點年燈,壹直到大年初三才日夜不滅。

正月初壹(正月初壹)子夜,各家各戶去祠堂燒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午飯時,我是素食者,有粉條、紅棗、腐竹等菜肴。萵苣肯定是要吃的。以前有錢人家也吃發菜,靠諧音發財。在這壹天,禁止殺生,不要崇拜上帝,不要給別人錢或東西。

大年初二,稱為“開年”,開始戒殺三鳥。同宗的親戚朋友,鄰居等。互相拜年,給晚輩送“福利”。舞獅隊和麒麟隊也開始走出去走訪各村,進行武術表演。

大年初四是走親戚,已婚婦女回父母家走親戚。

大年初五,雖然新年的氣氛仍然彌漫著“新年占蔔”的味道,但高潮已經過去,人們開始在新的壹年裏工作或耕作。

幾年過去了,直到元宵節。元宵節俗稱燈節。農歷正月十五,有做湯圓(糖丸)的習慣。在農村,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掛燈,孩子們提著各種彩燈在街上玩耍。去年生男孩的人還會舉行專門的加燈籠儀式,在祠堂裏掛燈籠,壹直到正月末,這叫“點燈”。有些地方選在正月上半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被廢除,並於20世紀80年代末恢復。

娛樂民俗

在春節期間,老深圳的居民,尤其是寶安縣的居民,會舉行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是舞獅、舞麒麟、舞龍、舞魚燈,分布在各個鄉鎮。其中舞獅、舞麒麟、舞龍較為常見,最具地方特色。舞獅和舞麒麟按屬分布。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和龔銘等粵語區到處都有舞獅活動。在客家人所屬的觀瀾、龍華、龍崗、橫崗、坪山、坪地、石巖、葵湧等地,麒麟舞居多。

舞獅和舞麒麟被賦予了帶來好運和驅除邪靈的願望。表演隊伍龐大,有大鑼大鼓,還有刀槍劍戟的武打場面。每逢過年過節和吉日,舞獅隊和麒麟隊會穿過村莊轉移所有權,或在空地上表演,或挨家挨戶邀請人們在村裏跳舞和祭祀。舞獅在表演上分為“文獅”和“武獅”。《石聞》主要表現了獅子溫和的神態,包括酣睡、舔毛、抖毛、抓撓和打滾。《武獅》表現了獅子勇敢的性格,包括跳躍、墜落、走梅花樁、摘青、踩球等高難度動作,形神相似,栩栩如生。

麒麟舞的表演和舞獅很像。按照傳統的舞蹈方法,在下山、采綠花、臥園的過程中,采用了酣睡、睡醒、抓撓、抖毛、舔毛、騰躍、摔倒、爬桿、嬉戲等所有動作,表情生動逼真。

舞龍可分為“布龍”和“火龍”。“布龍”流行於布吉、平湖、觀瀾、石巖、龔銘和龍華。“布龍”有4英尺多長,全身用布和鐵絲做成。它的腹部裝有壹根棍子。壹般有8到12人手持五線譜,表演騰躍、翻滾、臥倒等各種龍的舞蹈動作,惟妙惟肖。這種舞龍被認為能帶來好運,所以經常在春節期間表演。“火龍”(也叫草龍)只流行於保安東部南澳鎮的漁民區。清末民初,由於當地無法治愈的霍亂,很多漁民因此喪命。由於迷信,他們認為自己撞上了邪靈,要求龍王驅邪。所以用稻草做成龍形,長約4尺,分十余段。每壹節都有供表演者使用的木棒,桂圓放置燈泡,龍身插香。表演在每年第壹個月的第二個晚上進行。在舞龍活動中,每家每戶都會燃放鞭炮和煙花。當龍經過每家每戶的前門時,它會三拜,然後在壹個開放的空間裏表演各種舞龍姿勢和武術。龍舞燈到處都是,非常熱鬧壯觀。隨著“龍”的遊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越大街小巷。龍舞的時候上下發光,就像壹條騷動的龍。舞草龍是南澳大利亞漁民最喜歡的活動。舞龍者的英氣和看舞者的熱情構成了壹幅宏大而歡騰的畫面。

新年新民俗

五六年前,每到過年,深圳數百萬新移民、打工者返鄉團聚。深圳鬧市區冷清,沒有過年的味道。今天,隨著城市的發展,新移民和農民工加強了對城市的認同感。這種情況從根本上改變了。截至今年,已有近七成的人選擇在深圳過年。深圳人口結構和文化結構混合包容的特點,使得深圳過年逐漸形成新的民俗。

大家都很開心。市青年活動中心每年都會舉辦“深圳是我家”文娛活動,通過“除夕歡樂過年”、“千人餃子宴”、“化妝舞會”、“春節文藝聯歡會”等活動,為留在深圳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舞臺,深受外來務工人員的歡迎,形成了深圳獨具特色的新民俗文化。

參觀花市。作為壹個地處嶺南的城市,深圳過年逛花市的習俗絲毫不遜於廣州和香港。深圳春運今年已經舉辦了21場。花街是壹個花海人的世界,非常熱鬧。新移民和外來務工人員也把逛花市作為除夕夜的必去之地。

除夕的習俗。過年前幾個月,大大小小的飯店、餐廳就壹直在大做文章,打廣告,用各種招數吸引人們提前預定。至於食譜,都是吉祥的,“從此幸福”。

過年旅遊。春節去外地觀光旅遊,是很多深圳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選擇。國內的黑龍江、西藏、雲南、新疆、港澳,國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甚至歐美,到處都有深圳人的足跡。年輕人似乎對聚在壹起吃團圓飯、聊天、看電視、逛花市興趣不大。他們平時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春節假期給了他們壹個放松和旅遊的好機會。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初壹至初四有四五萬人乘坐民航航班出行。

幾大盆蔬菜。隨著香港回歸祖國,與內地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到深圳和內地過年。近年來,春節期間經羅湖口岸入境的旅客達三四百萬人次。為了迎接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回深圳過年,深圳壹些鄉鎮每年都會舉行專門的社會活動,舞龍舞獅、敲鑼打鼓慶祝新年。深圳下沙的黃氏家族,是宋代從中原遷來的。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後裔遍布中國和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海外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回來過年。每逢春節,下沙村委會通常會選壹天在“黃氏宗祠”廣場上擺上數百桌酒席,海內外數千名黃氏子孫在下沙品嘗最具南粵傳統風味的“大鍋菜”,推杯換盞,敘舊談新,氣氛熱烈,場面壯觀。這是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海外的結合。

網上拜年。拜年是春節的傳統民俗。除了流行的賀卡、電話、B B電話、手機,深圳人近年來也開始在網上拜年。民間節日和高科技找到了契合點。

當然,深圳過年的新習俗還在形成過程中,新的內容和形式會不斷出現。在本土習俗與內地習俗、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在中國最具活力的移民城市文化形態的創造性轉化中,相信深圳終有壹天會成為中國過年習俗的動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