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在臺灣,就有個頗受重視,很有情趣的傳統節日——冬節。臺灣同胞習稱冬至這壹天為“冬節”,非常看重過個熱熱鬧鬧的冬節。在臺灣同胞心目中,過冬節猶如小過年,臺灣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壹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可見臺灣民間的冬節有多隆重了。
臺灣冬至風俗: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圓仔貼門、吃冬至肉、吃冬節圓、九層糕祭祖、賀冬、肖寒、打糍粑等。我認為在冬至怎麽多的風俗中,最值得壹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臺灣冬至風俗之壹:九層糕祭祖?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風俗,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壹壹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臺灣壹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節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的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要合族舉行祭冬典禮。有的就在祖祠中大擺筵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稱之為“食祖”。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這種特殊的聯親活動有其積極的壹面,就是通過祭謁祖先活動懷念祖國大陸祖家,並教育子孫後代毋忘“根”在祖國大陸。因此,說冬節是思親節、團圓節、聯誼節是很貼切的。
?臺灣冬至風俗之二:吃冬節圓?
“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吃冬節圓是臺灣冬節必不可少的節日食俗,冬節的前壹、二天,家家戶戶便忙開磨米漿等活兒。到了冬節前夕,每家每戶的主婦就張羅著把壹個大簸箕擺放在廳堂,把濾幹的米漿揉成團,全家大小圍坐壹起,有說有笑地搓起冬節圓,此情此景簡直不遜於除夕守歲。簸箕中的冬節圓有大有小,有紅有白,十分耀眼,老輩人習慣說“冬節圓搓得參差不齊不要緊,這是父子公孫圓,是全家大大小小,團團圓圓的象征呢!”小孩子則喜歡用現成的米團為材料捏造雞、狗、豬等家禽家畜,盡情玩個痛快。農家人為圖個“六畜興旺”,做家長的也不會對小孩橫加幹涉。
冬節壹大早,主婦們用紅糖、姜母熬冬節圓,然後盛於碗祭拜列祖列宗。全家大小跪在祖先牌位前,由長輩述說自己的“根”在何處,以使子孫世代不忘,永世牢記祖先。除廳堂祀祖先外,還供奉井頭、竈頭、地頭,祈禱家庭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對此,清代重修的臺灣《鳳山縣誌》中記載:“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中也記載:“臺灣人冬至節俗,重要的包括吃湯圓添歲以及祭祀祖祠等等……”大人小孩起床後早餐就是吃冬節圓。
說來有趣,我國大多數地區民間計歲大多以春節為準,而臺灣同胞卻以吃冬節圓為準,故有民諺“吃了冬節圓添壹歲”。所以,就連嬰兒也要象征性地給他們舔舔甜湯圓,餵餵圓仔湯。對於遠離家門或因條件限制不能趕回家的親人,其家屬還得給他們曬留米漿,等到他們回來時全家人***搓團圓慶團圓,謂之“補歲”。
?臺灣冬至風俗之三:牛節?
此外,在冬至這壹天,臺灣農家人還給耕牛放假,讓牛喝酒驅寒,感謝耕牛壹年的辛苦勞作,俗稱“牛節”,這說明臺灣同胞是多麽重視農業啊!
最早臺灣沒有耕牛,後來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才從國外和祖國大陸的閩南等地引進。明代末期,荷蘭人占領臺灣,發現臺灣沒有牛。但他們要在臺灣發展種植甘蔗,如果沒有牛,效率很低,所以特地從殖民地印尼爪哇運來200頭牛作為耕地、種甘蔗使用,這是臺灣黃牛的起源。而最早從爪哇買來的200頭牛不夠使用,荷蘭人就在臺灣開設“牛司”管理牛,訓練、繁殖耕牛,鼓勵原住民把捕來的野牛用木柵圍起來,通過鞭打、虐待後再餵食。這壹來,經過快者半年,慢者壹年的馴服,野牛就可以聽人使喚參與耕耘的行列。臺灣的水牛,則是清代以後,從祖國大陸運來的。
這天,耕牛的主人要給牛放假,為了答謝耕牛壹年辛苦耕耘的功勞,還用節俗食品湯圓粘附於牛角,表示耕牛過節。冬季氣候特別寒冷時,要給耕牛飲酒禦寒。即使在物質極其缺乏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閩南地區商業部門還專門分配酒票供應耕牛飲用禦寒,當地人俗稱“牛酒”。這種以酒為契、人牛***慶的場景,堪稱兩岸護牛敬牛風俗奇觀!
?臺灣冬至風俗之四:冬節圓粘門環?
說起冬節圓粘門環這壹莊重的節俗,在臺灣民間,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說:從前,臺灣某地有個以要飯為生的三口之家。壹年冬節,母親在饑寒交迫中不幸死去,女兒痛哭壹場後,決定賣身葬母。臨別時,女兒與父親約定:今後女兒不管漂泊到哪裏,每年冬節都在東家的大門門環上粘附兩個冬節圓,這樣父親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女兒。
翌年冬節,在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她心生壹計對東家說:“冬節敬祖宗,也要敬門神,這樣才會迎來財神。”東家向來很迷信,聽罷覺得有理,就叫她將兩粒糯米團粘在大門的門環上。寒來暑往五春秋,因為有門環上粘冬節圓為記,父女倆終於團聚了。後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年冬節,父女倆仍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總要在門環上粘上冬節圓。
壹來二去,鄉親鄰居也競相效仿,以寄托對出遠門親人的懷念和祝福,盼望他們早日歸家,久而久之,便給冬節增添了富有濃郁人情味的節俗內容。
?臺灣冬至風俗之五:吃雞補冬?
冬至日“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至日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壹,甜米糕要加龍眼幹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壹家人在冬至日聚餐的架勢,絲毫不遜色於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火鍋、湯圓等,更繼續保持著“無雞不成宴”的傳統,在冬至這壹天往往有吃雞的習俗。
冬至節的時候,還會吃很多傳統食物,有地地區還會蒸饅頭,吃年糕,打糍粑等等,都是和當地的飲食風俗習慣有關。其實不管吃什麽,大家的初衷都是壹樣的,都是為了迎接冬至年的到來,慶祝新的壹年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