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德的父親名叫“勞德”,是壹位單身父親,是網絡上著名的育兒名人,許多育兒媽媽都是他的粉絲。網絡上留下了很多關於他和張翼德的信息,主要是為了正面傳遞這種“父愛”。如今再看,令人心碎,更令人窒息。
不能武斷的說張翼德的自殺和父親有直接的原因,但是在這樣的父親身邊,孩子真的太壓抑太痛苦了。難怪有網友說“父愛如山,山壓兒女。”
每次碰到孩子自殺的消息,我很容易代入孩子的角色,感同身受。這些不幸的時刻提醒我們父母的責任。
1/3
“勞德”是壹位來自廣東的單身父親。他原本是高學歷高收入的企業高管。2001,在兒子張翼德不到壹歲的時候,妻子與勞德離婚。壹個獎給了爸爸。
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勞德”辭掉了高薪工作,賣掉了位於廣州天河中心的房子,帶著壹德去了壹個偏遠的郊區,當了全職保姆。
19年來,“勞德”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學會了自給自足,學會了種地、種菜、賣雞賣魚、收破爛謀生。
十年了,他用不同的方式給兒子做飯,菜譜不是每天重復。而且,那些菜的靈感來源於壹個人生成長故事。
他還想盡辦法親手為孩子建造了壹個農場,還有滑梯、小火車、小船等“小遊樂園”。
他為孩子建了壹個育兒博物館,在兒子成長的17年間,拍了20萬張照片。平均每天拍30張照片,壞了5臺相機。
他也喜歡記錄自己和兒子的日常生活。在網上發表文章近千篇,點擊量上億,粉絲超過百萬,是著名的育兒“網絡名人”。
“勞德”為孩子們付出的努力令人驚嘆。我怕大家覺得丟人,覺得不能為孩子付出那麽多。相對於無處不在的父親不在的“喪偶式育兒”,這樣的單親父親對孩子真的很好。
在18歲時,“勞德”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她帶著壹個患有自閉癥的孩子。他為自閉癥兒童建立了壹個明星花園,免費幫助壹批“明星兒童”進行視聽動覺訓練。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張翼德也是壹個好孩子。
張翼德壹直在壹所私立學校學習,他所有的科目都是班上最好的。高中三年獲得多項體育證書和國際學校全額獎學金。首先,我靠自己的努力支付了高中學費和生活費,並憑借高分獲得了出國參加暑期項目學習的機會。
據說在高三的時候,張翼德已經能夠充當同聲傳譯了。在托福考試中,他以離滿分僅2分的成績被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埃默裏大學錄取。
在平時的生活中,他也熱心助人,為疫情中的武漢捐款捐物。
但是為什麽這麽優秀的寶寶在考上美國大學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這麽好的父親,這麽好的兒子,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勞德的反應是,
我希望我能安息。
2/3
壹德死後,很多人開始認為“勞德”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很大問題,甚至直接或間接導致壹德自殺。
另壹種觀點是:壹德太優秀了,如果他不出事,大家可能會把壹德的爸爸捧上天。誰知道壹德的死因是什麽?怎麽能說是他父親導致了他的自殺呢?
的確,沒有證據,有很多種可能,不能直接歸因。畢竟他19歲了,他在做自己的個人選擇。不過我們可以換個方式,只討論這個“網絡名人爸爸”以前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有啟發性。
妳想有壹個像勞德壹樣的父親嗎?妳願意享受他厚重的父愛嗎?
我只會感到由衷的沮喪,甚至害怕。它讓我無法呼吸。
“老有所養”對孩子有好處,對孩子的培養早已超出正常需求範圍,已經是束縛和束縛。
經常想著給孩子吃更好的,換個花樣,這很正常;然而,我已經十年沒有做過重復的菜了。每天的菜都是有故事有意義的,付出過多的精力是不正常的。
幫助孩子學習英語,創造環境,很正常;但是刻25萬個英文字母給孩子學英語,就不正常了。
在財富自由,收入無憂之後,男人辭職帶孩子很正常,雖然很少;但是高管辭職賣了房子,然後居無定所。他們靠撿垃圾、種菜、賣菜維持父子倆的基本生活,靠網友的獎勵和補助交學費生存。這不僅不正常,而且對他人和自己都是有害的。
保留孩子正在成長的舊東西很正常;但是育兒館建起來了,對孩子的凝視和關註都超過了極限,呼吸都被記錄下來,這是不正常的。
還有其他幾件事也令人驚訝。
據新聞報道,從出生到三歲,“勞德”故意拒絕和他說中文,壹直“用英語交流”。三歲以後,孩子不允許說話,只能用筆寫出自己的訴求,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想喝壹口可樂,只能用筆畫出來,否則“老”會被忽略。
新聞中曾報道過,“勞德”為了“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八歲的孩子獨自做壹頓四五十人的飯。這幾十個人都是《勞德》的粉絲,勞德為了籌集學費,讓孩子們去招待粉絲。
孩子高中進私立學校學費高。“勞德”要求孩子去同學家要考慮到收破爛的責任,把廢品帶回來賣錢...
這些對孩子來說有多痛苦?
在這個故事中,《勞德》對孩子的嚴格不是對孩子的嚴格,而是把孩子強行塑造成壹個作品,可以投射出父親扭曲的意誌。
“老了”對孩子的好,是壹種表演人格,充滿了不必要的自摸。十年天天做飯不重復,每頓飯都有故事,刻25萬英語對兒子成長不好。
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他沒有上班,辭掉了高薪的工作。結果他父子倆連吃飯都困難。他們只好撿垃圾,靠網友補貼救濟。他們也這樣做了19年。沒有困難,就要制造困難。讓孩子過這樣的生活,只是為了滿足父親個人的“傳奇”。
“勞德”所做的這些事情塑造了“育兒神話”,但神話背後的東西,他有選擇地忽略了。
3/3
雖然“勞德”的表演個性太過嚴肅,奇特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成了他的個人設計和賣點,但我不能說“勞德”壹點都不真誠。
在“勞德”的描述中,他周圍的親戚朋友都離開了他,他無法正常的與人交往,妻子也在剛生完孩子後毫不猶豫的與他離婚。他的壹生是失敗的,孩子是他唯壹的希望。而且在塑造孩子這個“產品”上,他贏得了很多粉絲和好評,激勵著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除了兒子,他的人生沒有其他意義。他把所有的精力和力氣都花在盯著自己的孩子上。他想活在孩子的身體裏。
張毅做的真的很好,大概比壹般教育下的孩子好很多。但是這樣的生活對於壹個剛剛長大的大孩子來說太苦了。他無法拒絕,因為他的父親為他奉獻了壹生,賭上了他所有的榮耀和夢想。他無法逃避沈重的愛。
如果我是張翼德,我會每吃壹口都感到內疚。我讀的每壹個字都是我父親的貢獻。我吃了他壹輩子,他除了我壹無所有。我也很痛苦。這不是我想要的。
像“勞德”這樣的人不多,是因為養孩子的男人不多,這樣的父親更是鳳毛麟角;但是這樣的媽媽還是挺常見的。
我曾經遇到過壹個女人,她講述了自己和孩子的故事。她本身就是職業女性,有壹份不錯的工作。但不管多忙,她每天都會給六歲的女兒做壹頓營養餐,並清點女兒房間裏蔬菜和肉類的數量,避免營養不均衡或過剩。不喝可樂,不吃漢堡,不吃油炸食品,不吃快餐,不吃任何零食,因為不健康;每天早上切好水果塊放在保鮮盒裏帶到幼兒園,讓他們飯後吃...還有就是孩子的衣服從出生開始都是手洗,因為擔心洗衣機裏會有細菌殘留。當然,孩子們是不允許這樣玩的...
在給大家講這些細節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的經歷太成功了,值得大家學習。
別人問她:孩子這樣嗎?
她說:不,她無聊死了。每天都要說壹百遍,才發現她偷偷喝可樂,偷偷倒我的水果塊。我氣得連罵都不聽了。
事實上,水果切開後,很容易滋生細菌,熱了也容易變質,比她禁的“不健康食品”要不健康得多。
她付出那麽多心血和努力所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不是好事,而是壞事。全家人都很痛苦。但那種“我為妳付出了那麽多”的感覺,卻成了“完美母親”的加冕。
微博裏還有壹個人講的故事。
這樣的父母,無非是想讓孩子進入壹個不公正的地方,為了讓孩子從小、從每壹件小事上,都覺得虧欠父母,覺得自己什麽都不配,覺得活著是父母的負擔。
每天都跟孩子說“我為妳做了多少犧牲”“我為妳失去了什麽”“全家的希望都在妳身上”。為什麽不辜負期望”...誰會願意留在這樣的生活中?孩子無法反駁,但他心裏只會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這是妳強加給我的。
把生命投射在孩子身上是無法忍受的。張譯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是壹個悲劇。大部分孩子已經正常成長,回歸正常生活。但是,並不代表這種來自父母喉嚨的壓迫對他們沒有傷害。有時候,這種麻煩,是要跟著壹輩子的。
什麽是父母的真愛,什麽是控制欲?
1,愛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的,適度。控制欲就是我做了那麽多,妳為什麽不能報答我?
3.愛是“我很樂意為妳做事”,控制是“我太苦了,太苦了,對妳來說太苦了”。
4.愛是願意傾聽。控制就是“妳必須聽我的”。
5.愛意味著“我父母很忙,但他們最關心妳”,控制欲意味著“妳是我生命中的唯壹。”
6.愛是移情,愛是放松。
我更想說的是,家長要分清哪些不重要。營養均衡是必須的,但沒必要十年天天重復樣本;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吃任何東西;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熬粥吃早飯是沒有必要的。小孩子沒有必要弄臟衣服和手。三歲背很多古詩和英語單詞是沒有必要的。沒有必要強迫壹個孩子去學習他根本不感興趣的樂器和愛好。
妳認為的“應該”和孩子真正的需求相差甚遠。
父母越是這樣做,犧牲越大,孩子也會越痛苦。妳以為是人情,其實可能是恩怨。
這些沮喪和痛苦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讓孩子們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