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立時間不長,國內各類移民又不計其數,因此美國的禮儀文化可以說是多種文化的匯合,有不少都與中國人的習慣截然相反。
壹、見面的禮儀。
美國人見面時,不壹定會握手,只要笑壹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壹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壹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並沒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國人握手是有壹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註視對方,並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在美國,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壹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國,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註意的是,美國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裏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美國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裏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麽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壹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壹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妳侵犯了他的隱私,別有用心,壹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二、送禮、約會、作客的禮儀。
壹般來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禮物通常不很貴重,只是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之類的物品,在探病時則以送鮮花與盆景為主。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人以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國則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在收到禮物時,壹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道謝。另外,美國人的禮物重視包裝,很可能妳收到壹份裏三層外三層精美包裝的禮物,打開卻只能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妳也不要因此覺得失望,或者認為美國人小氣,相對於禮物的價值,美國人更註重的是心意。
美國人辦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嚴格的計劃,因此去美國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預約,否則打亂了別人的計劃,就會被認為是不速之客,吃閉門羹。所以應該提前壹兩天寫信或打電話預約。壹旦約定,就要準時到達,不能遲到,也不要太早到,因為客來之前,主婦都要布置客廳準備茶點,如果去早了,主婦尚未準備好,又要接待妳,就造成許多不便。而那些規模較大的正式場合,守時更為重要,萬壹去早了,也應在外面等幾分鐘後再進去。
在進門之前,應該把鞋上的泥土擦幹凈,以免弄臟地板。進門後要摘帽。並把雨衣雨傘留在室外。然後先向女主人問好,再向男主人問好。若主人家賓朋滿座,只需與主人和相識者握手,對其他人點頭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請妳坐,妳就應該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隨意翻動主人的用品,更不可問用品的價格。作客時,不要輕易吸煙,如想吸時應問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並先向其他人敬煙。若主人向妳敬煙,即使妳自己有煙,也要接受主人的煙,這與中國人的習慣不同,中國人往往會因為客氣而有所推拒,但這在美國人眼裏,他就會認為妳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間關系變壞。作客時間壹般不宜過長,但飯後不要立即告辭,應再與主人攀談壹會兒。若夫婦同去作客,應由妻子先起立告辭。如果妳與主人不太熟,作客後應打電話或寫短柬以表謝意。這樣美國人會認為妳很懂禮貌,從而留下壹個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禮節。
在用餐時,應等到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後才開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壹道菜。而中國人往往習慣壹邊上菜壹邊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後開始坐下進餐的。在用餐時,始終保持沈默在美國是不太禮貌的,但咀嚼食物時也不要講話,講話時不應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著刀叉亂晃。在餐桌前不應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噴嚏或咳嗽也應向周圍的人道歉。取菜時,最好每樣都取壹點,這樣會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畢後,女主人應先離座,客人再壹起隨著離開,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來的樣子折起,除非主人請妳留下吃下頓飯。
在席間,主人應使談話始終活潑而風趣,使每個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飯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數人已吃完,而少數人尚未吃完,更應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間,客人將刀叉掉在地上,應禮貌地為其換壹把。若客人不慎將盤碗打碎,女主人應鎮靜地收拾幹凈,安慰客人,絕不能顯出不悅之色。最後,主人絕不能在客人面前計算請客的花費。
四、服飾的禮儀
美國人的服裝以體現個性為主,很難從穿著上看出他們是富有還是貧窮,他們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壹位穿著時髦筆挺西裝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實他可能是演藝界的藝員,甚至是壹個美容美發師。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舊T恤的,看似流浪漢,其實卻可能是壹位不修邊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國,萬萬不可先敬羅衣後敬人。曾經有美國外商來華,接待人員乍壹見便以為那西裝筆挺的壹定是老板要員,而忽視了壹行人中的大胡子。雖然把熱情過多地傾瀉到了“西裝筆挺”上,還好,也沒冷落了“大胡子”。稍後,壹介紹身份,方知道誰是真正的老板,而那個“西裝筆挺”不過是雇員。因此在美國,穿得好的不壹定有錢,穿得不好的不壹定沒錢。若簡單地以衣帽取人,不僅會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會讓美國人輕視。
雖然美國人穿著隨便,不像歐洲人這麽講究,但在美國的穿著可謂“不怕穿破,不許穿錯。”有許多場合,服飾有很嚴格的規定。例如,美國許多公司上班有專門設計訂做的制服,在律師樓和銀行上班的老板和職員們天天都是西裝筆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換,若兩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誤會是個夜晚沒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國舉辦各種宴會,往往在請柬上註明是否“黑領結”。如果註明了“黑領結”,男士則壹定要穿無尾禮服,系黑色領結,女士必須穿晚禮服。這時,男士的長條領帶,女士的褲裝都上不了臺面。如果沒有註明“黑領結”,而表示是“正式穿著”,那麽西服就可以上場。如果寫的是“白領”,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領帶。因此什麽宴會穿什麽樣的衣服,是很有講究的。試想,如果在壹個不怎麽正式的場合,每個人都是壹身短打扮,唯獨妳壹個人身著深黑筆挺的燕尾服;或者每壹個都雲鬟高挽,長裙及地,唯獨妳壹人壹襲T恤,這種巨大的不協調,妳自己不覺得張狂,別人也會看著妳在人堆裏悠悠晃晃不像個東西。而且在美國,這是對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確表示,主人也會因此對妳感到厭惡,從而與妳斷絕來往,這會是妳的壹大損失。因此註意場合與服裝的搭配在美國尤為重要。
總之,美國與中國之間有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同樣其它的西方國家,也有各自的文化習慣,因此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到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自己帶來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以便在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並能取得良好的結果。
美國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點雞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亞州,人們大都喝葡萄酒。
同時,在吃主食之前,壹般都要吃壹盤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蔥圈可作為開胃食品,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龍蝦、貝殼類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甚至包括淡水魚被統稱為海鮮。炸土豆條則是深受人們喜愛且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另外,應特別註意的壹點,如有吃剩的食物,壹定要打包帶回家,以免浪費。
美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刀具並用,而且他們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因此,在應邀與美國朋友壹起吃飯時,應特別註意他們的用餐習慣。壹般情況下,餐桌上擺放有壹幅餐刀和兩幅餐具,外邊的餐具供妳吃色拉,裏邊的餐具用於吃主食和其它點心食品,餐刀用來切肉食。如果妳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具,右手握刀,而且壹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美國人的早餐有:炒或煮雞蛋、香腸、油炸土豆片、薄煎餅、果子凍、烤面包、松餅、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如果妳是初到美國餐館用餐,那麽應該註意如下事項:
1、選擇合適的餐館(如:家庭式餐館、特色餐館以及自助式餐館等);
2、餐館營業時間(上午11:30開門營業,直到夜晚);
3、壹般都應事先預訂餐位;
4、到達餐館後,不能徑直地到餐桌旁入桌,除非餐廳有“隨意就坐”的告示;
5、付款時,別忘了留給服務員壹定比例的小費(壹般為實際總額的10%~15%)。
隨著美國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食品便應運而生。其快餐連鎖店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麥當勞快餐連鎖店。供應的快餐食品有:漢堡包、烤牛肉、牛排、火腿、三明治、肯德雞、油炸土豆片、烘餡餅、冰淇淋以及各種碳酸飲料等。
在麥當勞,千萬記得,吃完要把垃圾自己清理,拖盤放到垃圾箱上,香港,大陸都不管,否則會是白眼.!
美國人用餐的戒條主要有以下六條:
其壹、不允許進餐時發出聲響;
其二、不允許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許吸煙;
其四、不允許向別人勸酒;
其五、不允許當眾脫衣解帶;
其六、不允許議論令人作嘔之事。
印度
印度交際應酬禮節繁多:合十禮、擁抱禮、貼面禮、摸腳禮、舉手禮等。也流行握手禮。印度人迎接嘉賓往往要向對方敬獻用鮮花編織而成的花環。印度人以往對等級、地位、身份極其關註。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壹,“婆羅門”,即僧侶;其二,是“剎帝利”,即名門、貴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羅”,即賤民。此外,還有 “不可接觸的賤民”,叫作“哈裏真”。傳統的種姓制度廣遭非議,但影響猶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面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
印度人用餐習慣右手抓食。
日本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壹面握手壹面鞠躬致敬。壹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鄉村民間,送別親友往往還會向對方行跪禮或搖屐禮。婦女所行的為跪禮,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搖屐禮,手持木屐在空中搖動。
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在交際場合,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忌諱高聲談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則大都要滿臉笑容。日本人認為這是禮貌。
日本飲食壹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 “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日本人的飲食禁忌為:不吃肥豬肉和豬的內臟,也有壹些人不喜歡吃羊肉和鴨肉。日本人非常愛喝酒,人們普遍愛好飲茶。
日本人在用餐時,有“忌八筷”之說:其壹,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準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準夾了壹種菜又夾另壹種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準將筷子頭反過去,吞在口裏;其五,是忌插筷,即不準將筷子插在飯菜裏,或是把它當作叉子,叉起飯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準用筷子在飯菜裏扒來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碗、盤之上;其八,是忌別筷,即不準用筷子當牙簽用
德國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壹,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註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註意下述兩點。壹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註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壹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壹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壹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壹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壹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妳”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妳”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妳”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提起德國美食,不能不提起德國香腸,德國人喜歡肉食,尤其喜歡吃香腸。他們制作的香腸有1500種以上,許多種類風行世界,像以地名命名的"黑森林火腿",可以切得跟紙壹樣薄,味道奇香無比。德國的國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鋪滿各式香腸,有時用壹整只豬後腿代替香腸和火腿,那燒得熟爛的壹整只豬腿,德國人可以面不改色地壹個人幹掉它。
德國菜以酸、鹹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藍格的桌布上擺著壹筐面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國面包很有咬勁,牙齒好的人才能品嘗出味道。德式的湯壹般比較濃厚,喜歡把原料打碎在湯裏,這大概與當地天寒地凍的氣候有關。據說德國人生性比較儉樸,水煮香腸,壹鍋濃濃的馬鈴薯豆子湯,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面包,壹頓飯便打發了。
此外,德國美食還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湯、德式生魚片、德式烤雜肉、德式肉腸、酸菜、德式蘋果酥、煎甜餅等。
壹日三餐
德國和中國大部分地區壹樣,壹日三餐。早餐壹般在七點,午餐壹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不僅品種豐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論其家境窮富,其早餐的內容壹般般都大同小異:首先是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面包,以及與面包相配的奶油、幹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德國人吃飯的效率很高,他們可以在短短的10分鐘內把這些豐盛的食品搭配完畢並吃完,為其壹上午緊張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國的午餐壹般多在單位食堂或快餐館就餐,是名副其實的快餐,如壹個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幾塊肉組成的拼盤,外加壹杯飲料。在有家庭主婦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較簡單,如壹塊熟肉、肉餅配煮菜和面包,或燉牛肉配米飯和生菜,再簡單的就像中國的打鹵面壹樣,用肉汁拌意大利面條,飯後喝壹杯咖啡或吃壹個冰淇淋。德國人簡化午餐並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省時間。
德國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內容是很豐盛的:壹盤肉食的拼盤;鮮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蘿蔔、西紅柿、黃瓜;新鮮的水果,如葡萄、櫻桃。有的家庭主婦還擺出各種風味的於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時間比較寬余,壹家人圍坐在桌前,邊吃邊聊。
除了壹日三餐外,有些德國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鐘“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幹。中上層家庭喜歡在此時邀請朋友來家裏品茗聊天。在這樣的聚會上,客人可以品嘗到飲譽四海的德國糕點,德國婦女壹般都練就壹手烤制點心的手藝。不過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午後清閑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時才有可能。
大餐菜譜
德國大餐的典型菜譜是:
冷盤:奶油、幹酪、鮮魚或罐頭魚、灌腸制品、火腿、魚(肉)凍配鬼子姜、魚或肉拼盤、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豬裏脊、紅燒肉、煮舌頭、沙拉、稀奶油、酸奶、雞蛋沙拉、半烹雞蛋。
第壹道菜:肉、魚、蔬菜、米或豆類等做的濃湯,家禽或野味湯,各種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湯,有攤雞蛋和餡餅的雞蛋清湯,家常面條雞湯,肉或魚做的稠辣湯,農民湯,酸黃瓜湯。
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魚配土豆和蔬菜 ,燜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餅炸豬排,煎薄豬排、雞肉餅、肉餅或炸肉餅;小香腸和短粗香腸配熬白菜、荷包蛋、攤雞蛋以及焦烤菜肴。
甜食:新鮮水果和草莓;新鮮水果或罐頭水果,煮草莓或果凍、果酸、乳脂果汁凍,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蘋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樣的點心。
每個人進餐時,桌上必須備有奶油,午餐壹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結束。午餐和晚餐則用啤酒。水果涼菜必須是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