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子裏吃飯有野餐的風格;在客廳吃飯,滿屋子都是做飯的味道,持續時間長;在廚房吃飯缺乏儀式感,空間緊張。所以在家吃火鍋,如果有院子和陽臺的話,建議在這兩個地方吃,又明亮又有感覺,不僅享受,野餐也很享受!?
第壹次在家裏吃火鍋是為了省事,省去了煎和煮,所有的食材都是壹鍋煮。食材很容易買到,洗幹凈涮壹下就行。關鍵是方便。壹個人可以調侃,壹桌可以搞定。飯到最後,沒有菜了,可以直接往鍋裏放幹粉條和鹹臘肉,保證大家吃飽。
這是在家吃火鍋的初級階段。這家夥很簡單。他用不銹鋼鍋買了壹大件家電作為禮物,鍋壁太薄,放在煤氣竈上燒不動,於是買了個電磁爐,成套使用。也很容易吃。把鍋底擦幹凈,給幾片姜和壹些大蔥。蘸醬香菜香蔥,然後腐乳香蔥芝麻醬小磨油之類的,只要有壹大堆鹹辣香的味道就不會很講究了。
後來街上有了火鍋店,像春天的杏花,還沒反應過來就突然變成了粉紅色。於是有了經常吃火鍋店的經歷。然而,新鮮感很快就過去了。第壹,太吵了,我只能吃東西,壹個字都聽不到。再壹個就是口感,吃完火鍋會持續三天。最好在家吃。
這時,我對鍋底有了新的認識。先是自己做的,然後在火鍋店買的。最後,還有網上商店和超市。鍋底擺滿了架子,買起來很方便,也不貴。然而,這帶來了新的問題。在家吃三天火鍋,比聞衣服還難受。吃不吃?這成了壹個障礙。
也是這樣,事情被逼到這個地步,再好吃也吃不出任何味道。強行頓悟,單從成分原理就能找到解決辦法。眾所周知,美食之所以美味,味道來自於食材和調料的原味。食材和調料的搭配有三種方式:烹飪前、烹飪中、烹飪後。不同的組合時期有不同的風味。顯然,火鍋的這種組合不應該采取底料的形式,至少不是唯壹的。
火鍋底料的吃法是烹飪中的食材和調料的搭配,味道就在那裏。因為火鍋不斷沸騰,底料中的香料極易揮發,使得整個場地都是味道,揮之不去。根據這個原理,把食材煮熟後和調料結合起來,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家吃火鍋要用北方吃法,清鍋底,蘸調料。家裏和身上都沒有鍋底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