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端午節是按照“初壹吃餅,初二吃粽子,初三吃田螺,初四吃艾草,初五吃壹天”的程序進行的。節前,聰明的農婦要用長網兜織煮雞蛋,用小線兜織樟腦丸,縫黃布老虎,繡八幅畫,用五色線給孩子剪新衣服。節日裏,首先是碾米蒸糕,準備粽子祭祖。此外,麥螺是沿海地區的特產,是節日的美味,有句美麗的話:“五月初三吃麥螺,增頸,治短頸病。”第四天壹大早,各家各戶都在門上、窗框上貼上艾草辟邪,還在大廳裏貼上“鐘馗”的像,辟邪保平安。
在五月初五的早晨,人們紛紛外出到野外去挖“午草”(即各種草藥),如雞蛋草、木香、野艾草、鬼針草、壹點紅、木荷...還有大蒜、雞蛋、鴨蛋,都洗幹凈,放在露天“正午太陽”。下午,他們被放進壹口大鍋裏,為全家人煮“午水”。初五中午吃好吃的水,然後洗澡。孩子洗完澡後,要在肚臍、脖子、耳朵、額頭上抹上雄黃,穿上新衣服,在胸前掛上樟腦丸、黃布虎、八卦圖和壹串午蛋,既好看又好吃。
龍舟比賽。船員先把船擡到村前的大溝裏,兄弟村邀船進行友誼賽。廚師做端午飯,招待客人,熱鬧非凡。“龍舟”在當時被稱為“老船”,高伸,圓頭,象征著鄉人已為官;另壹種是“平頭船”,在我家鄉叫“平頭船”。每艘龍舟有22名成員。船前掛村旗,旗後壹人打船鼓,兩邊十人劃槳,船尾壹人撐槳。村民們站在溝邊大聲喊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