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吃美食的獵人,之前看過很多美食紀錄片,比如《風味人間》《壹串串人生》《舌尖上的中國II III》《探索中國》...
在欣賞每壹種食物的同時,我們會特別註意他們是如何描述食物的,為什麽會把壹個普通家庭的食物描述得如此開胃。後來我專門看了很多美食文章,總結了兩種寫美食的方法。接下來和大家詳細聊壹下如何把美食寫的令人垂涎三尺。
首先,深入描述“食物”的細節
細節的描寫是營造復制感的重要方式。事情越詳細,就越有說服力。細節越生動,文字越生動,讀者可以根據描述在腦海中建立自己的想象。“細節”可以從“感”和“景”兩個方面來描述。詳細描述食物帶來的感官刺激。
本文從感官出發,詳細描述了食物帶來的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體驗。在紀錄片《壹串生命》中,有這樣壹段“吃羊蹄”的描述:
吃羊蹄的時候,最好放棄儲備,做壹個被饑餓沖昏頭腦的純粹的人。皮的味道,筋的彈性,烤的焦香味,鹵的甜味。會讓妳忘記整個世界,眼裏只有壹根大骨頭,旋轉跳躍,逼著妳把它扯下來使勁啃。然後把整杯冰鎮啤酒倒掉,就“嗝~舒服”了,只剩下壹根光禿禿的骨頭,這樣妳終於可以平靜如水了。
這段話是用感官充分描繪出來的,我們可以在頭腦中看到“連接骨骼的大筋”,聞到“燒焦的香”,咀嚼“筋的彈性”。總之,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妳可以虛構出“吃羊蹄”的畫面,甚至會不由自主地咽下口水,立刻想沖出去,去燒烤攤,點幾個烤羊蹄吃壹口。
對感官細節的描寫要盡可能細致,對食物有多好吃、多美、多好吃的描寫要淋漓盡致,這樣才能吸引讀者去品嘗。
比如在描述“煎餃”時,只是說“外皮酥脆焦黃,餡料鹹淡,有點辣,很好吃”遠非“湯汁滲透到外皮後,適度的焦黃確實讓味道更香,餡料仿佛融化,每壹次咀嚼都會溢出新鮮的汁液,略帶辣味”。
以下對“感官”的對比描述,能讓妳立刻感受到不同。
以在朋友圈賣“橘子”為例:
視覺:皮薄多汁,果肉細膩。VS打開壹個橘子,會看到果肉非常飽滿,很多包裹果肉的外膜被打開,露出橘紅色的小珠子。口感:香甜爽口,富含維生素C VS,放進嘴裏就能嘗到香甜爽口的味道。吃幾個,嘴唇牙齒不幹燥,喉嚨濕潤,喉嚨不癢。氣味:空氣中彌漫著橙子的清新香氣。VS閉上眼睛問。橘子的香氣撲鼻而來,空氣中充滿了清新的味道。怎麽樣,是不是後面的細節描寫更“有畫面感”?用這樣的文案在朋友圈賣橘子,銷量可以翻倍。
需要註意的是,在描述“感官”的細節時,要善於用“動詞”來呈現感官體驗,而不是濫用壹堆華麗的形容詞。
上面“啃羊蹄”的文案裏,動詞用得很充分,比如:壹口撕掉,使勁嚼。動詞“撕,嚼”能給讀者壹種代入感,仿佛正在經歷這壹切。詳細描述場景,將讀者帶入“享受美食”的氛圍。
微信官方賬號“美食臺”裏有壹段話推薦壹種“鹹鴨蛋”:鴨蛋口感嫩滑,蛋黃軟沙。
吃的時候把鴨蛋的壹邊輕輕敲碎。打開勺子大小的口後,就可以挖著吃了。
勺子靠在蛋殼邊緣,順勢旋轉。蛋黃挖出來後,紅油會順著蛋殼流下來,更別說多吃了。
這是典型的讓讀者告訴他怎麽吃的場景。而且非常註重細節的刻畫,讓人覺得吃壹個普通的鹹鴨蛋也能有這樣的“儀式感”,產生壹種“我要嘗嘗”的感覺。
在廣告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壹些商品以“獨特的吃法”銷售的例子:
“設置場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食物的搭配;什麽時候吃最好?去哪裏吃飯會更有氛圍;甚至壹種食物中食材的選擇和做法,都能為渴望享受美食的讀者營造壹種氛圍。
以“鹹鴨蛋”為例,看看“食物搭配”是怎麽說的:鹹蛋黃也是豐富菜肴口味的好方法。蛋黃壓碎炒熟,倒入秋葵;或者把蛋黃和蛋清壹起碾碎炒隔夜飯,黃白相間,特別好看,比壹般的蛋炒飯好吃。
鹹蛋黃和蝦也是很棒的搭配。鍋中熱油,將蝦炸至八成熟,備用。將壓碎的蛋黃加入炸蝦煮的蝦油中,慢慢翻炒。最後加入炸蝦。炒完之後,整個廚房都會彌漫著香味。
休閑時間鴨蛋可以直接當零食吃。它們很稀有,很享受,但是鹽度剛剛好。
綜上所述,我們在寫美食的時候,可以從“感”和“景”兩個方面對美食的細節進行深入的描寫,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才能逼真,引人入勝,同時也會調動讀者“吃吃吃”。
第二,使用各種表達來描述食物。
想寫出美食,“表現手法”必不可少。下面是壹些常用的“表現手法”!
1.共同感覺
通感是壹種修辭方法,由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首創。也叫“移情”。它是壹種修辭手法,在描寫客觀事物時,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受相互交流,相互移位、轉化,將原本表達A感的詞語轉移到表達B感,使形象更加生動、新穎。
在通感中,顏色可以有溫度,聲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不同的感官交織在壹起,我們才能共同感受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用“通感”來描述食物時,比如寫味道,可以用視覺思維來寫。因為當詞語的概念能夠在妳的腦海中產生清晰的視覺圖像時,最有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下標題是用“視覺思維”描述“味道”的典型例子:
“神奇的牛軋糖和洋蔥香年糕,壹口咬掉54層”——如何在美食桌上壹口吃掉9朵玫瑰和15朵茉莉?“——美食桌是不是覺得用“通感”寫美食,文字立馬變得有趣靈活了!
2.類似
“類比”的表達就是用熟悉的東西“翻譯”未知的東西,抽象成具體的東西。
比如形容荔枝的甜,可以說比甘蔗甜2度。這種類比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食物的特性。在使用“類比”的時候,妳需要找壹個參照物,也就是用對方已經知道的東西來解釋或者聯系新的事物,這樣理解起來會容易很多。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柚子”是壹種什麽水果。這時候,如果妳是賣柚子的水果商,應該怎麽形容?這時候就可以用“類比”了,文案如下:柚子基本上就是壹個小柚子,形狀像葡萄,皮薄軟如柑橘。這種描述相當於把妳已知的概念(柚子、葡萄、柑橘)捆綁起來,喚起人們腦海中柚子的形象,然後把柚子改造成更小的葡萄,像柑橘壹樣皮薄而柔軟。運用類比,讀者可以快速了解食物的特性,並評估其價值。
3.化身
“食”也像人壹樣有自己的特點。這時候運用“擬人”這種修辭手法,可以讓食物可愛很多。比如描寫“薛梅娘”人畜無害,又白又胖又可愛,但我也有壹顆“炸裂的心”!
再比如,描寫棗樹壹面水土滋養,壹面生而平凡,給人壹種頂天立地的感覺。穿上紅色套裝,讓壹個寶,吃了它,暖胃養心,咬壹口,脆脆的,滿足的口感。
看來“食”和人壹樣,有靈魂,有骨氣,有性格~
4.暗喻
在描述美食時使用“比喻句”會讓讀者感覺更直觀。例如:
樹上的蘋果又大又紅,像燈籠壹樣。我媽做的紅燒肉很好吃!妳聞到了嗎?那香味比桂花香還遠十裏!旅行的時候帶上這個“水果糖”!
在使用隱喻的時候,要註意本體和喻體應該是不同的東西,應該有共同點。
綜上所述,本文重點探討了“通感、類比、擬人、對比”四種表現手法。此外,還可以運用對比和排比,手法越多越好。只要讓人覺得“好吃”,就是成功。
最後敲黑板:寫美食的時候,要想讓人“有食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寫文案:
深入描述細節:
我們可以從“感”和“景”兩個方面來描述食物的細節。
詳細描述食物帶來的感官刺激: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詳細描述場景,將讀者帶入“享受食物”的氛圍中:如何吃和搭配食物;什麽時候吃最好?去哪裏吃飯會更有氛圍;甚至是壹道美食中食材的選擇和做法。
用各種各樣的表達來描述食物:
運用“通感、類比、擬人、對比”,此外,還可以運用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以上寫美食文案的技巧並不難,但最重要的讓人流口水、食指大動的是,文案對美食充滿了熱愛,這是創作的最大源泉,就像廚房裏的文案:只有美食和熱愛,不能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