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高壟紅薯適合澇窪地和粘土地)
甘薯產量與起壟直接相關,1甘薯產量與壟高相關:地形分為旱薄地和澇窪地;土壤不同於沙地和粘土地。所以無論如何,同樣的起壟方式,種出來的紅薯生長環境不同,導致產量不同。因此,在種植甘薯時,需要根據地形和土壤條件采取不同的起壟方式,以獲得高產:
①旱薄地和沙地:這兩塊地的優點是透氣性好,缺點是既不施肥也不保水,所以這塊地適合低壟。主要原因是起壟後,整個紅薯長在壟內,天氣幹燥時,壟內水分流失快;雨水多的時候,壟裏施的養分容易流失。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這種情況的地塊都適合低壟。那麽,低壟時,壟高多少最合適呢?
旱薄地、沙地適宜低壟高度:甘薯適宜在5~6㎝土層以下、30㎝以上生長。5㎝以上,溫度高,濕度低;而30㎝以下,溫度低,濕度大,透氣性差。根據甘薯生長的這壹特點,低起壟高度以壟中心10㎝為宜,壟兩側高度6cm,形成弧形。這樣起壟的好處是改變了整個壟的結構:壟底以上10㎝,壟底以下20㎝。甘薯生長前期,由於氣溫較高,適合幼苗發育;在生長中期,由於起壟增加了坡度,既增加了光照面積,又適合幼苗和藤蔓的生長;甘薯膨大期,上面有10㎝以上的壟,保證莖塊吸收外界熱量和空氣中的養分;在壟底以下20㎝範圍內,保持肥水,保證莖塊吸收足夠的養分。因此,它適合甘薯莖的生長和膨脹。
(2)澇窪地和粘土地:這兩塊地的特點與上述兩塊地完全相反:保水保肥能力強,但滲透性差。壹旦發生漬水,甘薯幼苗生長旺盛,土壤表層不透氣,土層以下滲透性差,導致甘薯莖塊不膨大,只亂生根,嚴重減產。因此,這兩個地塊適合高起壟。
澇窪地和粘土地適宜的起壟高度:根據甘薯的生長特點,這兩塊地的起壟高度應在30㎝以上,以保證甘薯的正常生長:在甘薯生長初期,通過多次鋤地松土增加起壟中的通透性,有利於幼苗的發育和壯苗;由於壟高增加,有利於幼苗和藤蔓的延伸,吸收更多的光合作用;中後期雨水增多,有利於排水:由於紅薯整體生長在田埂上,不會造成漬害減產。
甘薯產量與壟距有關。
紅薯起壟時,首先考慮的是壟距。比如種植高壟的紅薯,壹方面會減少種植面積,另壹方面會影響土壤的通透性。但過小的起壟影響根莖的正常伸長,減少養分的吸收,影響幼苗和藤蔓的正常伸長,從而影響莖的膨大。因此起壟時應根據不同品種確定壟距。在我們當地,壟距壹般是70~90㎝,根據品種和地形不同,無論高壟還是低壟。比如也是高起壟。在土壤肥力差或品種增產潛力低的地塊,起壟只需70㎝,適合甘薯正常生長,藤蔓正常伸長,莖稈正常膨大。
種紅薯,有沒有辦法讓莖幹均勻?收獲紅薯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紅薯莖的大小相差太大。不管是賣的還是自用的,我都喜歡連莖的土豆片。馬鈴薯種子特別預留時,如果大小不壹,需要多次采摘,會造成損傷,影響工作效率。所以無論從紅薯的品質還是價值來說,我們都希望種植出大小均勻的薯塊。
事實上,使紅薯莖均勻的關鍵步驟是切割。我們知道甘薯莖的生長特征是在土壤中5-6㎝以下。割紅薯時,只要保證紅薯芽上的所有生長點都在穴內5-6㎝(有時用溝割),生長的莖就能整齊劃壹,這就要求平栽。
具體做法是:在切馬鈴薯苗之前,要把馬鈴薯苗底部的生長點剪掉,因為它生命力強。如果不切斷,即使苗栽平,生長點吸收養分的能力也很強,也會導致後期莖塊大小不壹。切掉生長點後,在幼苗層面上做2~3個腋芽,使幼苗的苗芯露出地面,然後封口。主要原因是苗上有兩三個腋芽同時生根生長,所以莖塊大小基本壹致。當然,我們不是從苗床上拔苗,而是在苗床上剪或割苗,省去了剪生長點的程序(我們需要先剪再剪)。
這種切制方式的另壹個好處是可以控制薯塊的數量和大小:在穴內養分固定的情況下,如果想讓莖塊結更多的果(塊莖自然小),可以埋三個腋芽;如果莖塊較大,可以埋兩個腋芽。
如果在切割馬鈴薯幼苗時使用直栽或斜栽,會因為土壤中5-6㎝處只有壹個生長點而出現不同的塊莖大小。
總之,種植甘薯時,起壟高度和壟距直接影響甘薯的產量和品質。因此,需要根據地理條件和土壤差異,考慮適合甘薯生長的起壟方式。切紅薯時,只有在5-6 ㎝深的土層中水平同時種植腋芽,適合紅薯莖生長,才能結出大小均勻的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