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科學安排兒童日常生活的原則

科學安排兒童日常生活的原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壹切課程包括壹切生活,壹切課程都是生活,壹切生活都是課程”。挖掘壹日活動中各個環節的資源,樹立整體觀教育,恰當把握生活環節,是幼兒園“壹日活動即全部課程”的重要體現之壹,幼兒壹日三餐是生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有目的地運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式方法,科學地組織好這壹環節,不僅有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學習習慣和基本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展,也有助於建立良好的班級和作息規律,既方便幼兒,也便於教師。幼兒園也要針對幼兒在就餐過程中的共性和個性習慣,開展集體討論活動,有效解決教師在日常就餐管理中的問題,促進教師的相互交流和自我反思,提高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有三個方面可以分享:餐前組織,餐後細節,餐後組織:

壹、餐前組織:

1.用音樂節奏和手指遊戲的方式組織孩子洗手,減少等待現象。

飯前洗手是壹個必要的程序。以前老師總是維持孩子分組的秩序。壹個老師在教室裏照顧孩子,另壹個老師要註意孩子上廁所的安全和孩子洗手的情況。第壹個孩子洗手和最後壹個孩子洗手是有時間差的,洗手和用碗吃飯是有時間差的,是孩子被動等待的壹個環節。比如老師組織不當,之前孩子洗過的手又會被汙染。

如何減少大部分孩子無意義的等待?經過多次教研和相互學習,老師們積極開動腦筋,每個班級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組織模式。比如有的班級用不同動物的名字把孩子分組。經過多次觀察,他們總結出合適的孩子數量和每次進入衛生間所需的時間,然後調整音樂長度,錄音放磁帶,用相應的動物音樂有序調動孩子。中間有目的的穿插需要復習鞏固的節奏。當兩組孩子都在從事洗滌活動時,其余的。洗完回來的孩子可以隨時跟進,既照顧了孩子之間洗的時間差異,也照顧了所有孩子。沒有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孩子洗過的手不會再被汙染。中間穿插的音樂節奏會有規律的變換,有的課穿插手指遊戲,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孩子樂於學習,老師也容易組織。鏈接轉換不再是壹個難題。

2.創造輕松的用餐環境,開展餐前食譜廣播活動,促進孩子的食欲。

良好的就餐環境有利於孩子促進消化腺的分泌,激發對飯菜的食欲,對孩子身體的健康發育產生良好的影響,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有利於孩子主動適應社會。幫助孩子調整情緒,讓孩子在良好愉快的心情下進食,是飯前安靜活動的主要目的,所以我們努力在飯前給孩子營造壹個溫馨輕松的環境。主要方法是開展餐前廣播活動,讓大班幼兒有壹定的獨立性。為了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值日生每天提前壹天在家和父母壹起收集當天食譜的營養知識,並在每餐前充當小信息播報員,向所有同伴播報當天的食譜及其營養價值。中小班的孩子自主性不夠,無法理解飲食的營養價值。老師提前知道當天的菜譜,利用網絡搜索菜肴營養價值的圖文,在飯前給孩子看。老師們豐富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描述,不僅讓孩子知道了每壹道菜對自己身體成長的好處,還營造了孩子想吃、喜歡吃、愛吃的心理氛圍。護士帶飯來上課,是利用飯菜的香味再次引起孩子的食欲。

第二,吃飯時的組織細節。

1.把握好孩子的用餐時間,掌握正確的用餐方法。

專家指出,用餐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孩子合理攝入營養。由於鐵攝入不足,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會增加。兒童保健專家主張,兒童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每餐花30至40分鐘為宜。因此,班主任和護士要提醒吃飯太快的孩子細嚼慢咽,吃飯時要東張西望,拒絕把嘴裏的食物咽下去,吃的時間太長。教師要找出具體原因,具體分析。老師應該嘗試用進步的星星、午餐額外的水果和零食,或者玩具分享、獨立遊戲等餐後活動來獎勵有進步的孩子,吸引他們盡快進食。讓孩子逐漸有意識地調整進餐時間。在我們園裏,小孩子吃飯小班用勺子,中班用筷子。在小班裏,我們主要教孩子吃飯各方面的方法和要求,比如先在椅子上坐直,壹手拿著勺子,壹手拿著勺子,把飯餵到嘴裏的時候用碗接住掉下來的米粒。在中班和大班,妳學習如何正確地用筷子吃飯。

2.規範兒童用餐路線,確保用餐安全。

在吃的過程中,總有壹個讓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不安全因素。雖然孩子也很有秩序有秩序,但是因為上菜,難免會灑出來或者發生碰撞。老師也天天強調安全,但還是差強人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和摸索,我們終於找到了竅門。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圍繞壹條固定的線運動(比如從後往前逆時針),那麽就不會出現交叉現象,也可以避免人為的碰撞。於是我們規範了孩子們分組送餐的線路,每組由組長按照固定的順序帶領。不管是誰當組長,怎麽調位置都不會影響到線,讓每個孩子都能很快明白怎麽坐。這不是對孩子的限制,而是培養規則意識的絕佳環節。

3.註意孩子在飲食上的心理健康。

現代的“健康”不僅僅是傳統上認為的身體強壯、發育良好、無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涉及認知、情緒、情感、人格等諸多方面。為了確保幼兒園兒童的健康發展,教師不僅要照顧他們的身體發展,還要保護他們的心理。所以,吃飯的問題不能再僅僅從身體健康的角度考慮,必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認識。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善意提醒:“好好吃飯,不要說話”“不要把飯灑在桌子上”...原本愉快的吃飯突然變得嚴肅起來。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普遍認為吃飯不說話是壹種美德,有益於健康。所以孩子壹定要遵守這個傳統美德,時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飯。從生理特點來說,人在抑郁時,消化腺受到抑制,沒有食欲。老師對吃飯慢的孩子的催促,以及時不時的提醒規則,使孩子的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影響食欲,引起孩子情緒上的反感和緊張,引起厭食和怕吃。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齊克松和莫海的研究證實了這壹點,認為人們在飲食中交談時心情愉快,思維活躍,充滿創造性聯想。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小班的孩子話不多,而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的時候小聲說話。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話語權,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教育的開放性。那麽,老師對孩子的吃相放松嗎?給孩子壹個寬松的就餐環境,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必須明白什麽時候需要管教,什麽事情需要管教。在用餐活動中,孩子願意互相交流,或者自言自語。在不影響其他孩子或破壞進食活動的情況下,個人行為不應受到紀律約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壹些孩子喜歡幹涉其他孩子的用餐。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維持紀律,讓孩子知道紀律的重要性,然後他們就能自覺遵守,逐漸學會控制自己,讓孩子身心和諧發展。

4.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幼兒園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標。在現代生活普遍優越的情況下,很多孩子形成了挑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如果沒有相應的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和規則,再豐富可口的食物也沒有用。幼兒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攝入豐富的營養是健康發育的保證。如何把好吃的食物做成孩子們的胃,成為我園教研的重要內容,所以我們也探索了壹些做法,針對不同的人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

(1)故事引導和模型演示法。利用孩子對故事和贊美的喜愛,用集體氛圍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請展示給我們如何讓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吃得幹凈整潔,讓孩子明白自己吃飯是非常容易的,讓依賴型的孩子開始自己吃飯。

(2)座位調整和團體賽。以前為了老師管理方便,各班都是把吃飯很慢的孩子集中在壹兩張桌子上進行監督,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後來實踐後改了方法,和會吃的孩子混在壹起。就這樣,他們看到身邊的朋友吃得那麽好,受到感染和鼓勵,漸漸地吃得很快,吃得很開心。另外,利用孩子不屈不撓的性格,看看平時吃飯時哪壹組表現更好,得到的獎勵更多,依靠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通過比賽,孩子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他們的自律性。

5.公平對待每壹個孩子。

父母往往特別註意飲食。我們園要求老師護士統籌兼顧,分餐時公平對待。這裏的公平不是說所有的孩子吃多少就吃多少,而是根據每個孩子的飯量適當加餐,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吃好。護士第壹次分餐,要以中大量為標準,為了減少麻煩,不能分很多。壹方面不利於孩子進食,另壹方面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尤其是米飯、面條等。如果他們吃得越來越多,他們需要吃完米飯和蔬菜等所有的飯菜,然後才能喝湯。反而讓他從自主餵飯的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見四面八方,聽四面八方,是每個幼師必備的基本功。孩子吃飯的時候,老師要註意每個孩子的吃飯情況,包括速度和食量。不應該催促孩子,但應該提醒他們時間。孩子不要養成偏食的習慣。如果他們不愛吃,可以少吃,但是不能不吃。和個別孩子說話不能影響其他孩子,讓所有孩子都在自己眼裏。

第三,餐後組織

1.指導和培養課後習慣,充分發揮值日生的作用

孩子的餐後習慣也需要培養,這也是壹個重要的用餐禮儀。主要內容有:引導孩子把碗吃幹凈,用毛巾擦嘴,把碗、勺子或筷子、毛巾輕輕放入固定的容器中;然後用自己杯子裏的飲用水漱口。毛巾和漱口液的使用有壹定的要求。因為孩子吃飯的速度不壹樣,老師不僅要照顧吃飯的孩子,還要照顧飯後的孩子。這時候值日生就成了老師的左膀右臂,分工的不同讓值日生各司其職,提醒孩子養成飯後的各種習慣。

2.餐後活動的組織

飯後孩子需要壹些安靜的活動,這個時間段也成為了孩子自由選擇遊戲的時間。

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比如看書、橡皮泥、積木、畫日記、集體遊戲等小活動。教師積極為孩子創造壹個與同伴和諧交流的場所,積極與老師和孩子互動,讓孩子在語言能力、知識經驗、人際交往等方面得到發展。

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和孩子持之以恒的努力。當孩子進入生命的第壹天,生命就與他們密不可分,生命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學習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教師要善於把握教育時機,把孩子的學習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總之,要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的指導下,深入學習,逐步轉變觀念,重視幼兒園生活活動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就餐環節,進壹步探討各個環節的細節組織,逐步形成相應的套路,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我們希望每壹個套路都不是孩子的束縛,而是孩子在集體環境中形成的自覺行為,最終為他們的終身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