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如何評價布達佩斯大飯店?

如何評價布達佩斯大飯店?

其實理解布達佩斯大飯店有點難,因為真的太歐洲了。但不了解就是不了解,所以不要去講,去裝可笑誤導群眾。廢話說夠了,妳應該做點實事。我知道先噴壹個人,難免會被噴,但就算在分享中遇到能看懂這些文字的朋友,那也是壹個早晨的味道,死而無憾。

整部電影無非是向大師致敬。簡單地將其歸類為喜劇、懸疑、冒險、劇情,未免膚淺。其實更像是紀錄片,文藝片。紀錄片記錄了劉別謙、希區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經典電影手法,而文藝片則側重於歐洲文明衰落的精神內涵。

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沃爾特·本雅明和斯特凡·茨威格。

先不說茨威格。原作者簡歷太長。讓我們挑選幾個簡單而關鍵的特征: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他受到納粹德國的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落。具體來說,是關於猶太人的流放史。更確切地說,是關於茨威格離開沒落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德國人瓦爾特·本雅明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批評家和“歐洲最後的學者”。他受到納粹德國的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麽重要,反正在歐洲學術界,他總是被奉為大神。本雅明在《說書人——尼古拉·萊斯科夫作品的隨筆》中哀嘆傳統敘事技巧的消亡。《布達佩斯大飯店》采用四層講故事結構,始終呈現壹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過程。壹個故事離不開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也離不開他們同時存在的環境。這是對本雅明思想的贊頌。

20世紀30年代,隨著工業化的深入、世界大戰和納粹的崛起,壹切與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實用關懷有關的東西迅速衰落,而理性、集權、現代、快餐的東西卻在崛起。歐洲,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上被強奸,物質上得到發展,但傳統卻消亡、失落,人性也淡漠了。人們習慣於說別人說的話,不再用心去欣賞文學藝術,更不用說去思考審視和探索,這直接導致了壹場華麗的演講可以讓無數狂熱分子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心的作者的悲哀。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是壹種殉難。但在戰時,這些人還想繼續寫作,哀嘆,自殺,這是了不起的。有時候我們會感嘆,出不了什麽有深度的東西,也不能只怪作者和制度,而是整個土壤的養分和約束不夠,然後就不要求太多了。以導演張峰為例。專業拍的話,看不懂,也沒有票房。單純拍的話就說人家俗。不過,噴來噴去,對姜文、陸川、寧浩這三位大神的傑作,還是要膜拜壹下,人家已經學會打讓妳壹知半解的擦邊球了。

在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媒體所取代,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後面,交流減少了。相對於神話、史詩、童話,以及新的傳播方式和環境,過去作家和聽眾聚在壹起講故事的現實已經被改變。在過去,壹個故事需要聚集在壹起,通過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者和聽者的共同體驗。在現代世界,壹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裏,沒有情感上的量產作品來滿足壹個群體的需求。實用護理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崩潰了。

“布”這個名字其實有誤導性,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非常發達,壹萬福林就可以租到壹棟別墅,但是“布”在本質上和匈牙利沒有任何關系。這部電影是在德國拍攝的,最初的隱喻是在奧地利。奧地利,小巴黎,歐洲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屠殺猶太人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是茨威格自己的國家。有間接證據表明,愛德華·諾頓扮演的警察並沒有穿匈牙利制服或德國制服,但槍套、肩帶、胸部和肩章都是德國式的。警衛使用的步槍是毛瑟98k,圓柱帽是普魯士士兵的傳統。上面有只狐貍純屬可愛。後來戰爭爆發,邊境封鎖,上車接受檢查的士兵都是德國黨衛軍裝備,帽徽是個II。實際上,這個II是繡在德國國防軍下級軍官的衣領上的。酒店被占領後,只有納粹有懸掛巨大國旗和佩戴臂章的習慣。在電影中,國旗和臂章是ZZ圖案,納粹是黨衛軍,或納粹黨徽。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釋,SS和納粹黨所用的十字記號都是雙閃電,所以ZZ並不是雙閃電更直接的比喻。導演可以直接掛萬字旗,但他沒有。他可以寫維也納酒店或貝姊妹花園酒店,但他必須搬到布達佩斯去。這是碎玻璃。

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Gustav)很受金發碧眼、上了年紀、敏感的顧客歡迎,用他聰明的舌頭和身體來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說他可能是雙性戀,這也暗示了他的工作是滿足每個人的精神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就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這其實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奧地利壹位受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現實人文關懷。所謂關懷,簡而言之,是與社會和傳統的壹種非常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互動在影片中以壹種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低俗方式體現出來,是現實關懷和人道主義關懷的最好體現。

蘋果男孩被定義為殺死古斯塔夫的無價之寶。這幅畫是壹份遺產,是歐洲貴族留給古斯塔夫的財富,是他細致、體貼、熱情的服務勞動換來的。蘋果在《聖經》中是欲望之果,禁果,但在歐洲語言中,它也意味著勞動的報酬。這幅畫的比喻是想表達整個猶太民族是小心翼翼的,平衡的,從耶路撒冷蔓延到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得的。這時,死者的兒子和家人站了出來。壹個只關心財富,整理遺產的實用主義者,才發現畫已經丟了。他暴虐、瘋狂、粗魯,無視法律和契約,修改遺囑,謀殺律師,追逐證人,卻對遺產有著變態的依戀。這像希特勒嗎?作為同壹文化的繼承人,他想占有祖先的全部遺產,但他根本沒有繼承其精華。同時,他撕毀停戰條約,訴諸戰爭,屠殺猶太人。......

在偷了這幅畫之後,古斯塔夫曾經在火車上對Zero說,我會死在這幅畫下面。妳能看出我和畫中的男孩有多像嗎?這不是開玩笑,而是導演暗示古斯塔夫本人是猶太人,蘋果是他的遺產和財富。然而,幾分鐘後,他說,我正在考慮賣掉這幅畫。這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它展示了猶太民族太聰明、太富有而被全世界排斥的苦難現實。財富帶來嫉妒和迫害,讓他們沒有安全感,壹直在逃離。

十字鍵聯想這壹章很有意思。當古斯塔夫打了壹個電話,世界各地的酒店專業人士都來幫助他,不惜任何代價。這不得不讓人想到玫瑰十字會和桓山隱修會,都是秘密社團,分布很廣,能達到天上,在內部成員中有求必應。這是壹個典型的猶太協會。這壹章不僅描述了茨威格在逃離納粹迫害的路上得到了同胞的幫助,還描述了猶太人生生不息的原因。

現實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殺的。然而在電影中,古斯塔夫憤怒地在火車上痛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上。茨威格壹生都在和納粹互相挑戰,所以他不想勇敢地站出來和他們戰鬥到底。但現實中,他沒有勇氣這樣做。在電影裏,就不壹樣了。有傳承人和見證人,零。古斯塔夫為了保護和延續這顆種子,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茨威格經過藝術加工後最理想的結局。

德米特裏厄斯的暴徒是壹個令人不寒而栗的人,他高大,安靜,殘忍,忠於他的主人。他的戲劇形象就像007中的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或鋼牙。他的劇只有壹個內容——獵奇,殺人不見血。直到雪橇追車的最後壹幕,人們才想起壹些事情。他停好摩托車,豎起雪橇,站在原地喝著威士忌,幾乎是軍人的樣子。皮衣,軍姿,殺人不眨眼,忠誠,恐怖,無腦執行命令,是德國軍隊,尤其是黨衛軍的寫照。

在懸崖上奄奄壹息的古斯塔夫說:“妳這個可悲的怪胎”,“火槍上了膛,軍官高興得大叫”。這是在說德國士兵。不然他怎麽不說鐘政,柯爾特或者烏龜蓋卡塔裝的?

最後壹章,酒店裏的槍戰簡直讓人無法忍受。從出場順序,站姿,每個人手持的武器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隱喻。起初,德米特裏沖上樓,看到古斯塔夫和零,然後正面開槍。迪米特裏穿著壹件黑色風衣,手腕上戴著壹副閃電臂章。他以壹種非常傲慢的態度喊道:“蘋果男孩”在哪裏?這聽起來像不像希特勒在1933年的吶喊?然後古斯塔夫說:“這不關妳的事。”於是迪米特裏說,我要在布魯諾揍妳壹頓。他從腳底掏出壹把槍,此時給了拔槍、上膛、舉槍、射擊四個動作壹個特寫,強調是PPK。卡爾·沃爾特兵工廠的PPK是二戰中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在1931奪取政權後,大量這種手槍被秘密分發。

接下來是武器展,壹件武器代表壹個國家或者壹個陣營。

先是對面右邊1出現了壹個人,拿著探頭四處張望。這個時候他看不清槍,但是他喊了壹輩子:“放下武器!”然後開槍掩護古斯塔夫。這時壹個人從德米特裏的右邊走出來,手裏拿著壹把毛瑟盒子槍,站在他身後和他壹起開槍。毛瑟盒子槍,又名駁殼槍,壹戰時裝備德國軍警,後被魯格P08取代。二戰期間,毛瑟主要出口到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也出口到蔣中正換取中國的稀有金屬。它在西班牙內戰中也被廣泛使用。這三個人的槍戰,可以讓人聯想到二戰爆發前,國際縱隊在對抗佛朗哥政權和西班牙法西斯政權時寡不敵眾。他們的槍聲很快引來了三個大家夥-

接下來的三個人都是特寫,很有意思。第壹個人拿著誇張的長彈匣波波沙,槍先出來,然後是人。他沒有開槍,只是站在那裏看著。這明顯是暗指維也納或者波蘭人。如果壹把槍不能證明他的身份,那就註意他的胡子。斯大林也有如此性感的胡子。

然後是拿著左輪手槍的眼哥。這把槍不是韋伯利就是恩菲爾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只有英國軍官使用左輪手槍。還出口到蘇聯和美國。二戰初期,美國的武器是英國的。美軍戰前使用內場,戰後開發了柯爾特M1911。或者看胡子,參考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

最後壹個長得像勞勃·狄·尼諾的人持有毛瑟1910或毛瑟1934。這款是口袋版的毛瑟手槍,主要是美國壹站進口,但作為跟隨者,意西也想分壹杯羹。

每個人都在走廊裏用不同的槍互相射擊。導演壹定別有用心。

薄膜的結構分析不能用簡單的線性結構或隨機結構來概括。這個結構和它的配樂壹樣,有很強的中國和東歐風格,因為本傑明和茨威格都受此影響。

這種膜是之字形或娃娃結構。

開頭就發字幕,特別提醒觀眾用指定屏幕尺寸觀看。這是為了提醒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第壹層——電影的敘事。信息的發送者是導演,接收者是電影觀眾。屏幕尺寸要盡量貼近故事發生的時間,避免敘事脫節。

然後電影開始,壹個拿著書的女人走近作家的雕塑,電影以此結束。這是第壹層裏面的第二層,提醒我們看到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信息的發送者是書的作者,接收者是讀者。

然後編劇開始講故事,講了壹個故事,他去了故事發生的地方,和還活著的Zero交流。最後,故事以作家的自述結束。這是第三層次,作者親自口述自己的經歷,信息的發送者是書的作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書,自述,自傳,但和第二層次的第三人稱視角不同,這裏是第壹人稱視角。該層也可以與前壹層合並。

然後Zero和作家在酒店,給作家講了他和Gustav先生的共同經歷,以Zero乘電梯離開酒店回房間結束。這是最核心的壹層,是Zero面對面的敘事結構,以及自己與Gustav的經歷的個人口述。信息的發送者是零,接收者是作者,但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零的評價和內心語言,被認為是參與了故事的處理。

核心是Zero告訴作家的,是他和古斯塔夫親身經歷,用生命共同書寫的故事。

壹層壹層,都給了壹個完整的開頭和結尾,中間有穿插,但原理不變。直到電影院亮燈,觀眾離開,這種敘事才像洋蔥片壹樣被完整再現,導演的故事才畫上圓滿的句號。

全劇大牌雲集,演員陣容極其強大。不過除了伏地魔先生的戲份,裘德洛這樣的帥哥和法國老歌劇《骨頭》出場不到十分鐘。

其實就是壹個逃亡的故事。為什麽要安排四層樓的篇幅和無數大牌來解讀?這是對傳統講故事技巧的致敬。廣播電視媒體對傳統的講故事技術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快而經濟的時代,讀者能貼就不看小說,能看視頻就不看電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已經不再允許我們有那麽多時間去體驗完整美感的醞釀過程,而是習慣了感官上的無腦刺激。所以文藝創作者能言簡意賅地講壹個故事,就盡量不把它復雜化,觀眾沒有這個耐心。據統計,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好萊塢電影中剪輯鏡頭的使用已經超過長鏡頭數百倍。只有眼花繚亂的聲音和畫面才能滿足觀眾的胃口,這就像飲鴆止渴,門檻提高了,技術創新跟不上,作品沒有靈魂,只好用技術包裝。但是這部劇的導演卻煞費苦心,花了那麽多的片子,用了那麽多的演員來重復這個故事,這是在勇敢地記住我們失去的傳統和習慣。大家都習慣吃快餐,咖啡下午茶很難滿足。導演要用壹張很棒的牌來震撼大家的眼睛,然後坐下來好好講故事。但是,大腕們哪怕參與壹分鐘,都是值得的。只有大師們才能看到這樣壹部傑作的潛力。即使獎杯難分,只要他們為之奉獻片刻,就足以名垂青史。

在作家家裏,作家講述自己的書;在酒店大堂,門衛給作家講八卦零的傳說;在帶有明顯清代鄭風格的澡堂裏,在酒店餐廳的甜品桌上,老零向作家講述了他的傳奇。在逃跑的路上,古斯塔夫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Zero。作家紀念碑前,女生捧著小說緬懷...他們每次講故事,都離不開緊密配合的環境和講故事者、聽者的親身參與。這是傳統講故事技巧的精髓。但是,電影也表現出講故事技巧的下降。Zero和Gustav壹起參與和體驗故事。編劇親自來到酒店,從零開始繼承故事。女性讀者只能通過書來編故事;而我們要靠電影才能壹窺究竟。這就是現代性帶來的悲哀。導演的長處在於,即使有鏡頭語言,他也能給我們帶來身臨其境的懷舊快感。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業線,秀高科技,秀可愛,都做不到這麽好。

我們這些見多識廣、聰明有頭腦的觀眾之所以會體會到壹種只能理解而不能表達的美感,是因為文化的本質和人性是壹樣的,只能用靈魂去感知。

2014,這部劇會火的,至少在西方世界是這樣。小說、戲劇、表演、場景、色彩、音樂無與倫比。具有無數經典品質的不朽巨作,如《天使艾米麗》《東方快車謀殺案》《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嗨,我的元首》《大都會》《弗蘭肯斯坦》《大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