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殺魚節的民間傳說故事(苗族)

殺魚節的民間傳說故事(苗族)

每年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貴州龍裏、貴定、福泉等地的苗族人民的“殺魚節”。這天,人們來到河邊,從河裏叉起壹條鮮魚,架起鐵鍋,燒起篝火,用河水煮著鮮魚,喝著米酒,祭天求雨,祝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關於這天還有壹個傳說。

在很久以前,天王爺有個長得十分漂亮的公主,她聰明伶俐,才貌超人。天王爺寵愛得像掌上明珠。壹天,公主突然得了病,天王爺非常焦急,派天兵天將送來了天宮的仙丹妙藥,采來了昆侖山的靈芝草,挖來了長白山的人參娃,撈來了大海的珍珠。但是這些藥都沒有治好公主的病。眼看公主的病情壹天天加重了,天王爺急得茶飯不思。後來,天王爺聽說“人間江河裏的百魚能治百病”,就立刻派天神下到凡間,從江河湖海裏捉去了壹百種魚,熬成湯,端給公主。公主吃了以後,沒幾天病就好啦。為了感謝魚的救命之恩,天王爺下令保護江河湖海裏的魚類,不準隨意傷害它們。天王爺還下令雨神把雨都下到江河湖海裏,不許給人類壹滴。

此時,天下大旱,苗家人十分憂愁。於是,鄉親們殺豬,宰牛,祭天求雨。可是,天王爺仍舊壹滴水也不給人類。最後,豬牛都宰殺完了,在三月初九這天,鄉親們從江河湖海裏捉來壹些鯉魚、鰱魚、鮭魚、鯽魚和娃娃魚,來代替豬牛供品,祭天求雨。誰知,天王爺看到人間為了活地殺死了他的恩魚,想到魚對他女兒的救命之恩,不由傷心地痛哭起來。他這壹哭,就是三天三夜,哭得烏雲滾滾,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王爺的淚水化成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下來三天三夜,遍地流水,灌滿了農田,滋潤了草木。

直到現在,九裏的平坡,貴定的光明,福泉新安寨的苗家人民,每年三月初九這天,都要到河邊去殺魚。

相關傳統

雨或娛樂

殺魚節,當地人又稱求雨節。相傳,古時有條惡龍因不滿苗家人的勤耕善織和谷滿倉滿,而變成魚來到人間,並施法使人間久旱不雨,顆粒不收,苗家人紛紛背井離鄉。逃難途中,村民們得壹老翁指點:“要想天降大雨,必須戰勝惡龍。”壹位名叫谷兵的後生便自告奮勇,找惡龍算帳。最後,惡龍被治服,而谷兵也因傷勢太重離開人世。苗家人為紀念英雄谷兵,決定每年舉辦壹次殺魚節。當然,今天的殺魚節不再是與惡龍大戰,參加殺魚的人家只需采集壹些“化香葉”、“中保羅”、“苦檀子”等中草藥,交給村裏的“漁頭”,就獲得了殺魚的資格。“漁頭”壹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主持殺魚節的各項儀式。光中村村委會主任王嶽的父親是前任漁頭。子承父業,而且自身的殺魚技術高超,王嶽自然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用來捕殺魚的魚叉卻像是壹段歷史的見證。魚叉有鐵制和竹制的。鐵制的魚叉分四叉和六叉兩種,齒鋒尖利有倒鉤,魚桿長約2-3米,魚竿的柄部系壹根20-30米的細繩。新竹做的魚叉桿韌性好。

殺魚節實際上是當地人的壹種娛樂活動,人們目的並不在於捕魚,而是趁機歌舞遊玩,走親訪友。

魚藥

捕魚時用魚藥幫助。據說,魚藥是當年老苗王冒著生命危險采來的,魚藥的麻醉程度既要有效又不能過多傷及魚苗。“化香葉”可令魚昏迷,但魚在昏迷後卻沈到河底。看不見魚就殺不到魚。於是,苗人在“化香葉”中加入壹種能 *** 魚眼的草藥“中保羅”。魚吃了後會不停地向水面上跳躍,人們再用魚叉殺魚就方便多了。魚藥的配制並不復雜,采來的“化香葉”、“中保羅”要先切碎、晾乾,再舂成粉末,根據壹定的比例配成魚藥。“苦檀子”毒性較烈,壹般不使用。

上山采藥是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專利。采藥時節也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姑娘們三五成羣個個身著盛裝,環佩叮當,壹邊采藥壹邊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姑娘會主動邀請小夥子在殺魚節時壹起吃魚飯。

魚吃了藥就如人喝了酒。魚受麻醉的時間與其大小和種類有關。魚在流動的河水中會很快蘇醒。殺魚者要眼疾手快。另外,別看兩岸的陣容龐大,殺魚節中真正殺到的魚全加上也不過百來斤。現在,兩岔河的水質已不如從前,魚也少了。殺魚規定的河段內,平時不允許大家捕魚,殺魚節後,也要養護壹段時間。

男人和女人

殺魚節當天早上,是村裏最忙的時候。奇怪的是,出出進進的卻都是男人,沒了女人的蹤影。據當地老人說,殺魚節像是男人的節日,女人壹般不參與準備工作。殺魚節的前夜,夫妻不能同寢;殺魚開始之前,男女不能見面,如在路上不巧遇到,相互要說些吉祥的話;去河邊殺魚時,男人走上遊,女人走下遊,到了河邊,約束自然解除。如果誰犯了規矩,不但殺不到魚,而且回不了家。

女人們其實沒有閑著,她們正在廚房忙著備魚飯。殺魚節時,全家人都去河邊聚餐,魚飯是自家制作的臘肉、鹽蛋、香腸,米酒自然是不能少的。鄉親們聚在壹起,劃拳猜令,好不熱鬧。如果送魚飯的是未婚的姑娘,壹定要有糯米飯團。糯米飯團是姑娘、小夥們傳情達意的信物。小夥子看上誰家的姑娘,會主動討要糯米飯團。誰的飯團吃完了,表明姑娘的追求者多,家人也覺得光彩。

“欽差大臣”

在通往河邊的幾個路口旁,我們遇到幾位壹臉嚴肅的哨兵,是“漁頭”派出的“欽差大臣”。不帶魚藥的人被看成是偷獵者,魚叉將被沒收或劈斷。不管天王老子,沒有魚藥就過不了哨卡。據說當地的壹位行政長官扛了根魚叉來湊熱鬧,哨兵沒有同意他下河,而只好打道回府。

如果村民的兩把叉同時刺到壹條魚,“欽差大臣”將視不同情況作出裁決。若是彼岸壹人,則將魚從中剖開,每人壹半;若都在同岸,就將魚砍成兩截,各取壹半。老規矩是約定俗成的,村民們不會因此發生爭執,可“大臣”們卻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責任。這份工作全是義務勞動,想吃魚,還得憑自己手上的技術。

“下藥了!下藥了……”王嶽站在二岔河的源頭,發出命令。“下藥”的消息壹路向下遊傳去,人們的叫喊聲回蕩在兩岔河河谷之間。幾十袋魚藥同時倒入河中,魚藥在河水中泛起壹個巨大的白色浪花,翻滾著向下遊沖去,河面上彌漫著壹股魚藥散發出的香味。沿河兩岸數萬人頓時騷動起來。靜候岸邊的男人們都像是機警的獵手,兩眼緊張地盯著河水,捕捉著水面上每個微小的波紋變幻,手中的魚叉蓄勢待發。接下來就是看誰的眼疾,誰的手快了。

晚餐:清水白魚

傍晚時分,盛裝的女人們提著米酒、臘肉來到岸邊。河邊吃魚飯就像是壹次大型的野餐會,女人們等候在二岔河終端的沙壩和草地上,擺好酒菜,迎候家人和朋友。魚飯的好壞代表著女人的賢惠,誰家的菜做得好,誰家的客人多,在女人眼中是最有面子的事。她們壹邊招呼著自家的男人吃飯,壹邊卻盯著別家的魚簍,互相炫耀著自己男人的戰績。

深夜11點鐘,晚餐終於擺上了桌。晚餐是壹條鮎魚。鮎魚按照傳統習慣做成“清水白魚”。制作過程十分簡單,魚切成大塊,清水是這道大菜唯壹的“佐料”,煮開即可,端上桌時,加壹碟辣椒蘸水。村裏沒有壹家以捕魚為生的人家,平常想吃魚也不太容易。殺魚節的魚壹定要當天吃,主要是魚比較新鮮,魚藥本來就是中草藥,對人不會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