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裏的和尚壹般早上吃鹹菜和腌蘿蔔當粥,中午吃黃米和鹵菜,在“佛誕節”(佛教節日)吃素飯,吃香噴噴的粳米。寺廟的廚房,叫齋廚、廚,不僅照顧和尚們的夥食,還有很多恩人、香客為全國各地趕來的和尚們解決。寺廟還要給他們提供茶水和飯菜,這讓翟廚房的素食烹飪越來越精致。
中國民間的吃素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僧人“齋戒吃素”。寺廟素食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的飲食中獨樹壹幟,促進了民間的素食習俗。
指的是禁止食用的動物原料,五痛(即蒜、蒜、阿魏、慈聰、明聰)的禁廟菜,五肉(即韭菜、蒜、芥菜、香菜)的道教菜。
現在主要指蔬菜(包括菌類)、水果、豆制品面筋做成的素菜,善用竹筍、豆芽做成的素湯,提升鮮味。
中國素菜是中國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新鮮、選料考究、技藝精湛、品種繁多、風味獨特。
素菜通常是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筍、菌類、藻類和幹鮮果品烹制的菜肴。
擴展數據:
寺內有名的素菜之壹“羅漢齋”,由十八種原料制成,寓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誠。上海玉佛寺的羅漢菜是用蘑菇、口蘑、香菇、鮮磨菇、草菇、發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蔔、川筍、冬筍、筍尖、油面筋、木耳、黃花菜加調料做成的。外觀豐富,吃起來很新鮮。
羅漢齋本來就是廟堂菜。剛開始做的時候比較簡單,原料壹起煮著吃。後來由於盛大的佛教活動,僧人講經,沙彌受戒,居士拜佛。往往是僧人、沙彌、居士出錢為大眾設齋,制作逐漸豐富精致。按錢數分為千僧齋、商湯齋、吉祥齋或如意齋。
這道菜流傳到城市的素食餐廳後,得到了進壹步的改進和完善,分為上齋和下齋,以及上齋、中齋和下齋三種。它的材料因時因地而異。但壹般不少於十種。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鹹、香、雅的特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羅漢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