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我們就這樣改變了她。我們不壹樣——大壯

我們就這樣改變了她。我們不壹樣——大壯

壹、案例描述去年春天,壹名轉校生羅亮被調到了這個班。她今年6歲,性格開朗,健談有禮,很快就和班裏的小朋友打成壹片。但是沒過多久,班裏的孩子開始丟東西。經過觀察,我發現羅亮拿走了它們。只要她看別人的玩具,課堂上的書,甚至老師用過的粉筆,她都會偷偷拿走,不管對自己有沒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行為傾向於增加。

二、案例分析

羅亮出生在壹個普通工人家庭,家境壹般。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羅亮壹歲多的時候就由年邁的祖母照顧。奶奶太老了,不能管教羅亮了。因為羅亮淘氣,奶奶經常給她糖果哄她。因此,羅亮養成了愛吃糖果的習慣,壹天不吃就很難安定下來。後來甚至在和鄰居家孩子玩的時候,她也會隨便拿別人家的糖果,慢慢發展成了隨便拿別人家的食物和玩具的行為。鄰居發現後,忍不住在家抱怨。奶奶不僅打她,還嘮叨她。顯然,羅亮的出現與她的成長環境有著很深的聯系:壹是父母長期遠離她,她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缺乏父母及時的糾正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雖然有時候她心裏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合適的,但她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其次,她多年的精神依賴和滿足不了,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這就導致了她偷別人東西的惡劣行為。

三、實施步驟

1.觀察、記錄和分析不良行為。

為了更好地教育羅亮,從周壹到周六,在不受羅亮任何幹擾的情況下,我連續觀察和記錄她的不良行為;

從上表數據和觀察過程可以看出:

平均盜竊頻率為每天1-2次。

盜竊有以下特點:壹般在課間休息和戶外活動時,教室裏人少或老師朋友不註意時使用。

偷竊原因:貪吃,如食物、糖果;喜歡,比如卡通圖片、橡皮泥;需要,比如水彩筆;習慣,比如訂書釘,回形針。

偷竊的後果:父母的投訴,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被同學嫌棄(很少有孩子願意和她玩);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孩子壹找不到東西,大家馬上把矛頭指向她)。

2.改變不良行為的策略。

家校合作教育:羅亮的父母為羅亮送行時,我積極與他們溝通,但他們刻意回避我。可能是怕我像原來的幼師壹樣投訴她女兒,讓他們沒面子。所以,我改用書面交流來記錄羅亮在公園的表現。對於羅亮的惡劣行為,我避免使用“XX家長投訴她又偷了別人的東西,請加強教育。”等生硬的句子,但要誇羅亮的手,比如:“今天她幫老師做了小花,做得很漂亮。”“她看到壹個小孩的發夾很漂亮,很喜歡,想拿回家,但後來因為知道小孩丟了東西,就沒拿回去。心裏會很難受。孩子進步了,懂得為別人著想了!”這使得羅亮的父母願意接受我的反饋,也願意以同樣的方式反映羅亮在家裏的表現,並積極配合我開展教育工作。

適當的懲罰:我結合“強化”的教育原則,用適當的懲罰來教育她。例如,在羅亮犯下偷竊行為後,她最喜歡的壹個遊戲將被暫停,直到她承認錯誤並表現良好。

不斷幹擾:即老師在學生的生活事件中插入壹些強迫觀念,使這些生活事件與強迫觀念相結合,最終形成以強迫對抗強迫的形式。每天,我或我的老師都會帶羅亮去辦公室問話,問她這壹天做了什麽,並不時打斷她,問她:妳偷東西了嗎?不要偷!如果有,就用綁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彈她壹下,讓她完成壹天的工作。並警告她,當她想偷東西時,就會用綁在手腕上的橡皮筋打自己。

獎勵和鼓勵相結合:根據羅亮的興趣和需求,我制定了壹些獎勵和鼓勵的規則,比如:壹周內不超過壹次盜竊,周末評比時我會給她壹顆星;如果壹周之內沒有盜竊,那我就讓她當壹天小班長或者我爸媽帶她去公園玩,培養她的控制能力。

3.改變不良行為的影響。

從2006年2月到7月,在這壹學期中,經過我們的糾正,羅亮的盜竊行為明顯減少,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