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妳知道妳是什麽樣的家庭教育模式嗎?
家庭教養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1.被寵壞的類型。父母壹味溺愛,疏於控制。在嬌生慣養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傲慢、懶惰、貪婪的“霸王”心態,容易發展成反社會的人格。
2.主導。父母在生活上照顧孩子,在學業上嚴格管理。壹方面是過度保護,涵蓋了生活中的壹切;壹方面,期望值太高。這種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懦弱、意誌薄弱、嬌傲、清高、孤傲等性格和心理特征。比較常見的馬毛男就屬於這壹類。
3.專制型。父母缺乏愛心或耐心,管理方式粗暴。比如:傳統的棍棒教育,打罵孩子。家庭親子關系是壹種命令和服從的關系。這種方式容易使孩子產生不信任、嚴重戒備、自卑、消極、易怒、懦弱、依賴或反抗權威等人格特征。
4.自由放任。父母缺乏愛心、耐心和責任感,放任孩子隨波逐流。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會形成不自信、自制力差、不負責任、情緒波動異常、對待他人有攻擊性、易受誘惑等心理傾向。
5.沖突類型。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緊張不和諧,家庭氛圍失衡,價值取向不壹致,構成了沖突型的教養模式。普通夫妻經常吵架離婚。這樣的孩子也容易形成不安全感、意誌力薄弱、冷酷無情、說謊等心理特征。,而且大部分都比較叛逆,可能有反社會傾向。
6.民主。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對孩子既有約束,也有鼓勵。這樣,孩子容易形成自尊、自信、自律性強、創造力強、社交能力強、成就動機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人格特征。
對比六種類型,很明顯只有最後壹種民主育兒模式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身邊很多重視學習成績的家長都是主導型的育兒模式(包括我之前)。
看看這些家庭:
家庭1:孩子現在高二,是個勤奮自學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他爸爸負責賺錢,媽媽負責帶孩子。
孩子什麽都不管,伸手拿衣服吃,只專心學習。從小學到初中,早上中午晚上都可以去接他們,陪他們上高中。家裏沒有電視機,大人手機調成靜音,走路都避免發出聲音,怕影響孩子學習。
家人2:孩子現在上三年級,是個很聽話的男孩子。為了讓孩子在初高中上重點中學的重點班,父親從家裏辭職全力教孩子的作業。當孩子如願考上重點時,父親喜極而泣。現在成績下滑,父親說再考不上就不給飯吃了。
家人3:孩子現在初二。他是壹個高智商的男孩。初中開始,他以全市第壹名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少年班。
到現在為止,我壹直是早上中午晚上接送。我的全職媽媽不僅照顧我孩子的生活,還幫助他們學習。遇到學習問題,我找高飛的爸爸解決。父親給孩子定的目標是清華,孩子本身也很爭氣,不是第壹就是第二,不然就覺得沒考好。全家以孩子為中心,給孩子最好的吃的,穿的,用的。
再看看這些:
每當劉明發表觀點時,他的父母就訓斥他:“大人說話,妳不要插嘴。我走過的橋比妳走過的橋還多。很多事情長大了就明白了。”只要劉明考試成績下降,他爸爸就少給或者不給零花錢。
小明,初中生,期末考試成績不好被父親打,壹怒之下離家出走。小明的父母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小明。管教孩子的方式比較簡單。
小華從小就被奶奶照顧。她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歸,周末很少在家。所以他們很少和小華交流,也不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但對小華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
小華整天玩遊戲或看電視。放學後,小華不合群,經常和其他同學發生矛盾。他做事不認真,學習成績差。
丁夫婦結婚多年,直到40歲才生下雙胞胎。夫妻倆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很細致,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極其嚴格。
初中生娜娜的父母在外地工作,由奶奶照顧,奶奶看到父母不在身邊,非常疼愛孫女。她舍不得讓她做家務。她背書包,甚至帶飯。
所有這些真實的家庭案例都是不民主的。作為旁觀者,妳怎麽看?相比之下,妳覺得需要改變妳的教育模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