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新城街文化

新城街文化

沈心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著名的有南宋永嘉學派大師葉適、永嘉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兵部尚書蔡友學、當代音樂家苗、眼科專家苗、文學家苗天華、著名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夏鼐等申城還是壹個革命老區,劉英、林去病、龍躍等壹大批革命前輩在這裏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溫州話(武玉甌江片)

溫州話是吳語的壹種,屬於甌江方言,是南方吳語的代表。甌語是溫州最重要的方言,泛指流行於溫州各地的溫州話。除了甌語,溫州話還包括閩語、滿語、滿語、畬客家話、金鄉話、大井話和羅陽話。歐彩

溫州的吃魚習俗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有史書記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楚越地,米湯魚,蔬果勝蛤……”說明人們不僅以魚為原料制作魚湯,還將“蔬果勝蛤”作為餐桌食品。張華的《博物誌》也說:“東南人以為水生魚、蛤、螺、蛤少見,卻不覺得腥。”以吃蛇和蛤蜊為生,被認為是壹等寶物。後來經過歷代溫州人的創造和豐富,以魚為主的飲食習俗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了壹種美食,流傳至今。甌菜是在溫州民間長期飲食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古代記載和調查,它形成於清代。那時,以海鮮為主的菜肴非常受歡迎。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廚師們的努力,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歐菜的定型,奠定了“海鮮為主:輕油重刀工;口感清新,淡而不淡;講究烹調,細膩稚嫩”的地方特色,並躋身全省菜系行列,90年代,溫州甌菜發展迅速,名廚輩出,以全國著名地方菜系享譽海內外。現在甌菜有30多種烹飪方法,並被列入《中國烹飪書》中的46道名菜;同時,還有多達250種的甌菜,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甌菜。最著名的小吃:新城五香幹。

如果選壹款最有沈城特色的小吃,恐怕壹定是沈城五香幹。

創建於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的五香幹,又名“耿純元”,以味道鮮美,回味無窮而聞名。

過去,唐河裏穿梭於瑞安市、塘廈市、溫州市之間的船只,賣五香幹糧的小販的叫賣聲,船艙裏悠然委婉的瑞安鼓聲,構成了許多新沂人的集體記憶。100多年來,從肩扛壹只手到大街小巷的船站賣,再到放在超市賣場的貨架上;從散裝稱兩個到真空包裝明碼標價;從本地銷售,到走出溫州,走出國門...新鄉五香幹貨的包裝變好了,保質期變長了。不變的是濃濃的溫州瑞安風味。最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和米雕

在申城街道上村,65歲的民間竹編藝人李道勇的家裏,花瓶、花籃、老鷹、小雞、魚簍、雞籠等傳統手工竹編工藝品琳瑯滿目。

2008年,瑞安竹編工藝入選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道勇入選這壹“非物質遺產”的傳承人,並被命名為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學人才”。

李道勇說,沈心上村的竹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竹”(即竹編),所以沈心上村也被稱為竹編“專業村”。據沈城鎮記載,當地著名傳統產品紅十字竹籃在溫州竹籃大賽中獲得第壹名。

如今,李道勇是我市某高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竹編技藝外聘教師,瑞安市圖書館竹編教學教師,經常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文藝演出。

陳宜春,忻城人,與李道勇同為“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是米雕大師。在他手裏,飯團通過揉、捏、粘、捏,很快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鳥獸。

陳宜春的陳恒發米塑店是當地知名的百年老店。創始人陳(1898-1970)10歲時師從老師。15歲,創辦米塑店,人稱“壹二老四先生”,在溫州制作壽桃比賽中獲金獎。第三代傳人陳宜春,12歲隨父讀書,今年46歲。浙江省(溫州王飄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溫瑞塘河沿岸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九裏匯居住區

九裏匯,因多條水系從街旁的武功河匯入飛雲江而得名。九裏匯住宅區曾是溫瑞塘河瑞安段最重要的水路和商業中心,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並創下了新城鎮建鎮以來的無數第壹:第壹個門牌號碼、第壹條水泥路、第壹條自來水管、第壹個住宅區...

坐在船上看九裏匯老街,最能品味它的古樸韻味:這裏的店鋪是最具瑞安特色的“客房”(登岸房),主要出售鞋服、電器、雜貨、五金等。,還有傳統的手工藝作坊。電視劇《溫州壹家人》就是在這裏拍攝的。

根據瑞安市城鄉規劃設計院之前的調查,這裏的建築大多可以追溯到清末,屬於百年老宅。清同治年間(1862-1874),這條繁華的街道聚集了鹽、醬油、飴糖、魚、絲、洗染、紙傘、水果、藥材等10多個行業,其中新寨村民蔡世明等人,

根據九裏匯的規劃設計方案,下壹步,將建成傳統居住街區,保護沿河街的歷史風貌。最著名的音樂大亨:苗

1908年4月,苗田瑞出生在現為瑞安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新塍南鎮村苗家老宅。苗家是當地的望族。這些年來,名人輩出,包括我國著名眼科專家苗、化工環保專家苗天成、臺灣省師範大學文學教授苗天華等。

苗田瑞6歲入新城小學,12歲入瑞安中學,1926歲畢業於上海藝術師範大學。自從1949離開家鄉後,60年來很少回老家,但還會說瑞安方言。苗於2009年8月36日在北京逝世。

苗壹生與音樂打交道,不僅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開創者之壹,也是我國基礎法學理論的奠基人。出版《基礎樂理》、《法學》等學術和翻譯專著30部,合編《中國音樂大辭典》、《中國音樂舞蹈大百科全書卷》。從1983開始,中國第壹部音樂百科詞典的主編,被認為是中國音樂理論領域的領軍人物。

阮石池,瑞安最著名的鼓手。

瑞安最有特色的文化是鼓。說到瑞安的鼓詞,必須提到阮石池。

阮石池是新城營地村人。12歲開始從事藝術,13歲登臺演唱。他善於吸收和融合其他曲調,形成了阮派的獨特風格,被譽為浙南“梅蘭芳”。1958年,首屆全國曲藝音樂會在北京舉行。他創作的鼓詞《不靠天》獲得優秀表演獎,受到、董、等中央領導的好評。

阮石池壹生致力於鼓詞事業,整理舊稿,撰寫新鼓詞,義務資助後輩,培養了壹批高水平的鼓詞大師...88歲的阮石池是溫州鼓詞“阮派”唱腔的掌門人,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2月24日,首個“文化精英”基地溫州鼓詞演唱基地落戶新城街道下村蓮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