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腐是壹種人工發酵的方法,使豆腐表面長出細長的毛絨菌絲(植物蛋白),是徽州濕潤氣候的靈感。因為豆腐中的植物蛋白經過發酵轉化為氨基酸,煮後吃起來很新鮮。這種濃郁的味道被徽州人稱為“家鄉的味道”。
毛豆腐的傳說。相傳朱元璋攻陷城池後,曾派兵北上屯兵績溪。這個地區的人們經常用水豆腐讓士兵工作。後來水豆腐給多了,他們壹時吃不下了。熱的時候,豆腐會長出白色和棕色的絨毛。為了防止浪費,朱元璋命廚子先炸,再用多種調料燉,就出了壹道獨特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後,把這道菜端給歙縣回民謀士朱升,這道菜又回到了徽州。經過多次的作坊改良制作工藝,形成了今天的特色徽菜。
李鴻章大雜燴
據說李鴻章訪美時,在使館設宴招待客人。因為菜很好吃,客人吃了幾個小時還是沒坐下。此時,主菜已經用完,廚師還要把做飯的剩菜混合在壹起煮,做成壹道菜。客人品嘗後,連連叫好,並詢問菜名。李鴻章答道:“多吃點好吃的!”沒想到“美味”的發音和英文“大雜燴”很像,後來這道菜就被命名為“李鴻章大雜燴”。
八公山豆腐
據說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劉安即位淮南後,喜歡修仙求道。於是招集了幾千個魔術師,聚集在山上修仙傳道。這座山是以人命名的,所以這座山也被稱為“八公山”。八人精於修仙求道,劉安他們在八公山煉仙丹。
有壹次,劉安在配制丹藥的時候,不小心把做丹藥用的石膏掉進了豆漿裏。奇跡出現了,純白的豆漿慢慢凝結成絮狀,最後變成了鮮滑的豆腐。無意中得到了好吃的豆腐,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八公山因此成為中國豆腐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