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李白的名勝古跡詩

李白的名勝古跡詩

1.描寫名勝古跡的詩是1。李白正要乘船去,突然聽到岸上有歌聲。桃花潭深千尺,不如王倫贈我。——李白《贈王倫》2、橫看成嶺側峰,遠近不同。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蘇軾,題西林壁

3、青海長門,黑漆漆的雪山,俯瞰玉門關的孤城。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參軍記》王昌齡

4.渭城多雨多塵,客舍青柳色。真心勸朋友幹壹杯酒,西出陽關,難逢親人。——王維《寄元二世安Xi》

5、辭白蒂彩雲,千裏江陵壹日。兩岸猿猴的叫聲,還在耳邊不知不覺地不停啼叫,輕舟已過了沈重的青山。——李白《白帝城初寄》

6、霜夜,江楓漁火眠。因此,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鐘聲在午夜時分敲響了客船。-張繼是楓橋附近的夜泊點

這個遙遠的西部站的新聞!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湧上我的外套。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在綠色的春日,我開始回家,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杜甫《黃河兩岸被帝國軍收復》

8.黃河遠在白雲之上,壹座孤城,萬仞山。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王之渙《涼州詞》

9、湖光月色,池面無風鏡。遠遠望洞庭,銀盤裏有壹只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10,故人留西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兮碧空盡兮長空唯長江流——李白《去揚州途中別孟浩然》

11,這裏八月的湖水,與天堂是壹個空氣。雲土地上的小澤水汽蒸騰白茫茫,海浪似乎要撼動整個嶽陽。我要渡水去找船和槳,返家的神聖時代真是慚愧。當我坐在這裏看壹個漁夫拋魚鉤,空虛地羨慕他的漁獲。——孟浩然《洞庭湖給張總理的壹封信》

12,碣石在東看海。大海如此廣闊無垠,島嶼高高聳立在海面上。樹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風吹得樹木發出悲傷的聲音,大海正在湧動巨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似乎來自浩瀚的海洋。日月之旅,若出其不意;韓是才華橫溢的明星,若出其不意。我很高興用這首詩來表達我內心的渴望。——曹操《看海》

13,嘉亭西,鼓山寺以北,水位平緩,雲腳低。幾只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五顏六色的春花會漸漸迷住人們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只能勉強遮住馬蹄。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春遊》

14,水明艷陽,山空陰雨。如果說西湖比死去的美女還要多的話,C+是那麽的合適。——蘇軾《湖上飲酒楚清後的雨》。

15,華陽墜地,文道龍過五溪關。我把悲傷的思念托付給月亮,希望陪妳到夜郎的西邊。——李白《聽說王昌齡遷龍標要,寄此。”

16,君問歸期未定,晚雨漲秋池。當* * *剪西窗燭,卻談晚雨。——李商隱《雨夜給北方朋友的筆記》

17,煙籠,冷水,月籠沙,秦淮酒家附近夜泊。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仍隔河唱後院花。——杜牧《博秦淮》

18,很久以前黃鶴載聖人上天的地方,現在只剩下黃鶴臺了。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清澈,鸚鵡洲被甜美的青草覆蓋。但我望向家鄉,暮色漸濃,江波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崔豪的黃鶴樓

2.有哪些關於名勝古跡的詩詞?1.天門斷開楚河,清水東流。——唐李白《望天門山》

2.山遮白日,海泄金河。百尺竿頭,更進壹步——讀唐·王之渙的《鷺樓》

3.壹旦爬到山頂,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唐·杜甫《望嶽》

4.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5.壹江春水,千古風流人物——石《念奴嬌·赤壁懷古》

6.妳有沒有註意到,黃河的水是如何從天堂流出,流入海洋,壹去不復返。——唐李白《入酒》

7.離開錢塘山水後,不怎麽喝酒,也懶得背詩。——唐白居易《歸杭州》。

8.余杭四通八達,州在青山縣鎮湖旁。——唐白居易《余杭盛興》

9.峰巒開壹掌,朱檻幾度延伸。—胡題杭州靈隱寺

10.上路,過巖竹,流入寺泉。—胡《天柱寺題杭州》

11.沙漠之河在天之外,在回房裏。——唐正谷《爬杭州城》

12.浙江綠海漫漫,驚濤駭浪日夜翻。——唐旭·寧的浙江觀陶

13.偶經狄青出蓬萊,刀槍劍戟遍九地。——唐璐嚴的紹興道會

14.陽光在沙上隱隱約約,半個船帆都是濕的。——唐·魯倫《過浙江》

15.浪漫風格是錢塘寺,不踩紅塵也能看牡丹。——杭州開元寺牡丹胡

3.與李白有關的名言、諺語,名勝古跡,如金陵鳳凰臺、嶽陽樓、黃鶴樓,峨眉山、敬亭山、天門山、洞庭湖,濟寧的白、杜甫蹤跡及相關名勝古跡,濟寧是大詩人李白的第二故鄉。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詩人李白、妻子徐石、女兒平陽從湖北安陸遷居任城。

同年,李白在兗州寫《五月東遊答文上翁》。天寶初年(741),李白被東陸召至北京。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賞金歸山。離開北京後,他又在洛陽見到了杜甫。天寶四年(745)春,李白、杜甫從周琦(今濟南)返南,遊歷曲阜、鄒縣(今鄒城)。)

訪鹿城北部範居士寫“在鹿城北部尋找迷了路的範居士,見範買酒采蒼耳”。同年,分別在石門和杜甫。

直到唐二年(759),年近60歲的李白才為了孩子去了楚國。此時,李白壹家已經在濟寧生活了23年。

壹、李白濟寧之行及相關名勝由於大詩人李白長期居住在濟寧,所以濟寧有很多紀念李白的名勝古跡。1.太白樓位於濟寧市古運河北岸。這裏原是唐代賀蘭家經營的餐館,因李白經常光顧而聲名遠揚,生意興隆。

唐憲通二年(861),吳興沈光到賀蘭酒樓,封上“太白樓”題字,上書“李翰林酒樓”。從此,賀蘭的餐廳改為“太白餐廳”,聞名天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集寧佐為指揮在重修太白樓時,令狄沖移至“謫仙”之意的程楠城墻上,並去掉“酒”字,命名為“太白樓”,後於明、清、民國進行。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在老城墻上重建的。

加上臺基,占地4000平方米。建築為磚木結構,兩層重檐,第二檐正中懸掛楷書題寫的扇形“太白樓”,樓上正廳北墻上方有明代壹詩人題寫的大石碑。

樓內遊廊、庭院內鐫刻著《李百忍城亭筆記》、唐代以來文人雅士的贊美詩、乾隆皇帝的《登太白樓》等60余塊石碑,還有罕見的李白題寫的“壯觀”方碑。1987年,濟寧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

2.青蓮閣青蓮閣,位於兗州城東金口壩以北的泗河西岸,是為紀念李白而建的壹座xxx。它有兩層樓和三個房間,是磚木結構的。是當初建的。明朝嘉靖年間的知縣李誌茂,重建後又倒塌。

清道光年間,市裏命馮重修此鳥,亭子裏除了李白,還有李白的孩子。亭子重修後,馮在亭外寫了壹副對聯:趁機倚欄桿問泗水往事;如果妳想唱歌,妳應該停止寫作。班上有個紳士妳都不敢寫詩。

3.沙丘城李白家在山東的家址有“山東”、“東魯”、“魯中”、“沙丘(城)彎”、“沙丘城下”、“魯門東”。據先生考證,兗州城東酒仙橋北的“沙丘”並非“沙丘城”,而是壹座以“沙丘”命名的城鎮。

1999年,在兗州南部的泗水河出土了壹塊北齊時期的石碑。可見李白遷居山東20余年,其家壹直居住在唐代兗州潞縣研究所仙丘市東門外,也就是今天兗州火車站廣場壹帶。

兗州是李白壹生中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不僅有李白的家世,還有他的戶籍和土地房產。兗州可謂李白的第二故鄉。4.酒仙橋在兗州老城東門西南兩裏處,有壹個高岡(即沙丘),現在叫南崗子街。

過了南崗子街的高度,往下壹裏左右,有壹條東西走向的府河。撫河的水是從泗河引水過來的,上面有壹座橋,現在叫酒仙橋。據說這座橋原來叫酒仙橋。

據兗州市地名辦朱本恒同誌介紹,他曾見過明代萬歷年間書法家董其昌書寫的酒仙橋小石碑和酒仙橋大石碑,兩者都立在酒仙橋旁。照此情況,所謂“酒仙橋”其實是董其昌書碑前的“酒仙橋”。

它可能是後人為了紀念“酒仙”李白而命名的。過了橋就是壹條東西走向的大道,通往金口壩(石門)。它原本是壹條通往梁、宋、東至洛陽、首都長安的古驛道。

沙丘雖因古今變遷已失去原貌,但舊跡猶存,地貌模糊。5.石門石門,魯郡,以有李、杜有珍、吟詩為名。

天寶四年(745),杜甫到鹹陽,魯智深,李白到石門送別杜在魯郡東石門。這次告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只有寫詩和談情說愛。

所以石門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友誼。石門今猶存,即金口壩,古稱金口壩、金口閘。

橋堰聚水,水過石門,急流飛急。石門是兗州古地理的壹個坐標,由北魏兗州刺史袁匡於延長三年(514)修建。

石門之上是壹座橫跨四合河的橋,左右各有壹條驛道相連,故稱石門路。李白詩中“秋波落泗水”“海色明”是瘤胃東泗水石門的景色。

李白死後壹百年,唐朝進士吳榮去兗州尋找仙人的遺骸。吳榮在李白和杜甫拜訪握手的地方,不禁感慨良多。斯裏蘭卡人民走了,很難再贏了。勝利屬於世界。

二、杜甫濟寧遊記及相關名勝。開元末年,杜甫的父親杜憲在兗州任司馬,李白同年來東陸,天臺山,——《望天臺》:天臺毗鄰四明,天花板高如百越。赤城山赤壁似石影入朱門,蒼島的明月似棲於山巔。

從高空可以看到渤海。天上的雲像大鵬的翅膀,海裏的大鯨魚隨著海浪遊動。

潮水洶湧,為何神魔驟起?看著奇跡,我永遠不會休息。攀爬樹枝,采摘紅色果實,燃燒熾熱的丹爐煉制丹藥,走向脫胎的金骨。

安得生出羽毛,壹千年將躺在華蓋裏!除了《望天臺》這首詩,還有李白的《與友人》。

4.有哪些關於名勝古跡的古詩詞?1.白帝城湯的早期發展:李白。

壹大早,我告別了高入雲霄的江陵城,遠在千裏之外,船只有壹天。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在耳邊不知不覺地不停啼叫,輕舟已過了沈重的青山。

翻譯:

早晨,我告別了高聳入雲的白帝城;江陵千裏,舟行不過壹日。

海峽兩岸的猿猴還在耳邊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過萬重青山。

2.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紫色的薄霧被太陽光照亮,瀑布懸掛在山前。

高高的懸崖絕壁上,仿佛有幾千英尺高,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堂墜入人間。

翻譯:

太陽照射下的香爐峰產生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白馬壹樣掛在山前。

這些水從三千英尺的高度傾瀉而下,仿佛明亮的銀河水是從九天而降的。

3.唐:王誌煥

太陽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沈,黃河流入東海。

更上壹層樓,看得更遠

翻譯:

夕陽緩緩沈於西山旁,滔滔黃河奔向東海。

想看萬裏風景,必須爬更高的塔。

4.黃鶴樓唐代:崔豪

昔日的仙女已乘黃鶴飛走,只留下壹座空蕩的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

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清澈,鸚鵡洲被甜美的青草覆蓋。但我向家望去,暮色漸濃。河上籠罩著壹層薄霧,給人們帶來深深的憂郁。

翻譯:

昔日的仙人已隨黃鶴飛走,這裏只留下壹座空蕩的黃鶴樓。黃鶴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它只看到長長的白雲。

陽光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螺島上有壹片綠草覆蓋。天色已晚。遙望遠方,我的家鄉在哪裏?在我的面前,我看到壹片薄霧籠罩在河上,給人帶來深深的悲傷。

5.兩首關於湖飲楚清後的雨。第二宋:蘇軾。

水明艷陽,山空陰雨。

如果說西湖比死去的美女還要多的話,C+是那麽的合適。

翻譯:

在明媚的陽光下,西湖的水波光粼粼,美不勝收。下雨天,在雨幕的掩護下,西湖周圍的山都是霧蒙蒙的,如果有什麽,也是很奇妙的。

如果把西湖比作往日的美景,淡妝是非常合適的。

5.關於李白的名勝古跡李白濟寧遊記及相關名勝古跡因為大詩人李白長期居住在濟寧,所以濟寧有很多紀念李白的名勝古跡。

1.太白樓位於濟寧市古運河北岸。這裏原是唐代賀蘭家經營的餐館,因李白經常光顧而聲名遠揚,生意興隆。唐憲通二年(861),吳興沈光到賀蘭酒樓,封上“太白樓”題字,上書“李翰林酒樓”。

從此,賀蘭的餐廳改為“太白餐廳”,聞名天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集寧佐為指揮在重修太白樓時,令狄沖移至“謫仙”之意的程楠城墻上,並去掉“酒”字,命名為“太白樓”,後於明、清、民國進行。

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在老城墻上重建的。加上臺基,占地4000平方米。

建築為磚木結構,兩層重檐,第二檐正中懸掛楷書題寫的扇形“太白樓”,樓上正廳北墻上方有明代壹詩人題寫的大石碑。樓內遊廊、庭院內鐫刻著《李百忍城亭筆記》、唐代以來文人雅士的贊美詩、乾隆皇帝的《登太白樓》等60余塊石碑,還有罕見的李白題寫的“壯觀”方碑。

1987年,濟寧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2.青蓮閣青蓮閣,位於兗州城東金口壩以北的泗河西岸,是為紀念李白而建的壹座xxx。它有兩層樓和三個房間,是磚木結構的。是當初建的。

明朝嘉靖年間的知縣李誌茂,重建後又倒塌。清道光年間,市裏命馮重修此鳥,亭子裏除了李白,還有李白的孩子。

亭子重修後,馮在亭外寫了壹副對聯:趁機倚欄桿問泗水往事;如果妳想唱歌,妳應該停止寫作。班上有個紳士妳都不敢寫詩。3.沙丘城李白家在山東的家址有“山東”、“東魯”、“魯中”、“沙丘(城)彎”、“沙丘城下”、“魯門東”。

據先生考證,兗州城東酒仙橋北的“沙丘”並非“沙丘城”,而是壹座以“沙丘”命名的城鎮。1999年,在兗州南部的泗水河出土了壹塊北齊時期的石碑。

可見李白遷居山東20余年,其家壹直居住在唐代兗州潞縣研究所仙丘市東門外,也就是今天兗州火車站廣場壹帶。兗州是李白壹生中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不僅有李白的家世,還有他的戶籍和土地房產。兗州可謂李白的第二故鄉。

4.酒仙橋在兗州老城東門西南兩裏處,有壹個高岡(即沙丘),現在叫南崗子街。過了南崗子街的高度,往下壹裏左右,有壹條東西走向的府河。

撫河的水是從泗河引水過來的,上面有壹座橋,現在叫酒仙橋。據說這座橋的原名是酒仙橋。據兗州市地名辦朱本恒同誌介紹,他曾見過明代萬歷年間書法家董其昌書寫的酒仙橋小石碑和酒仙橋大石碑,兩者都立在酒仙橋旁。

照此情況,所謂“酒仙橋”其實是董其昌書碑前的“酒仙橋”。它可能是後人為了紀念“酒仙”李白而命名的。

過了橋就是壹條東西走向的大道,通往金口壩(石門)。它原本是壹條通往梁、宋、東至洛陽、首都長安的古驛道。沙丘雖因古今變遷已失去原貌,但舊跡猶存,地貌模糊。

5.石門石門,魯郡,以有李、杜有珍、吟詩為名。天寶四年(745),杜甫到鹹陽,魯智深,李白到石門送別杜在魯郡東石門。

這次告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只有寫詩和談情說愛。所以石門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友誼。

石門今猶存,即金口壩,古稱金口壩、金口閘。橋堰聚水,水過石門,急流飛急。

石門是兗州古地理的壹個坐標,由北魏兗州刺史袁匡於延長三年(514)修建。石門之上是壹座橫跨四合河的橋,左右各有壹條驛道相連,故稱石門路。

李白詩中“秋波落泗水”“海色明”是瘤胃東泗水石門的景色。李白死後壹百年,唐朝進士吳榮去兗州尋找仙人的遺骸。吳榮在李白和杜甫拜訪握手的地方,不禁感慨良多。

斯裏蘭卡人民走了,很難再贏了。勝利屬於世界。二、杜甫在濟寧及相關名勝古跡的遊歷開元末年,杜甫的父親杜憲被任命為兗州司馬,與李白同年來到東魯,杜甫也來兗州探親。

兩人第壹次見面就成了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