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經過漫長激烈的爭霸戰爭,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燕、漢、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當回到金並即位後,許多追隨者跟隨他壹起回國。於是,這些人的後代經過長期的爭鬥,逐漸成為晉國的貴族。
從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497年,晉國的政權分別在範、中行、趙、韓、郅、魏的手中。公元前455年,晉國只有郅、趙、魏、韓四個貴族。致仕出兵攻趙,威逼魏漢出兵。戰爭持續兩年後,趙遊說魏漢家族投敵,滅郅氏家族,瓜分郅氏土地,控制晉國朝政。
公元前438年,漢、趙、魏三族分晉,晉有公只在余江、曲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漢、趙、魏為侯三國,從此進入戰國時期。
擴展數據
春秋戰國時期的積極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封建領主爭奪霸權的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是,戰爭的結果加速了統壹的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變革的步伐。
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日益壯大,他們相繼在各諸侯國開展變法運動,新的制度最終建立起來。秦國這個變法最徹底的國家,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的,後來發展成為統壹的核心力量。
改革與爭霸戰爭並存是春秋戰國時期壹個顯著的社會狀況。可以說,春秋時期每壹個霸主的出現都是改革的結果,而戰國七雄之所以能在中國共存,也是不斷創新的結果。
究其原因,爭霸戰爭需要政治和經濟做後盾,改革是迅速增強諸侯國實力的必要手段。從春秋到戰國,改革緊隨其後,戰爭與戰爭相連。在改革中,國家強大了,在戰爭中,中國遭殃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進步的。
百度百科-周代
百度百科-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