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變化和轉移。
這裏有壹篇文章可以幫妳解惑:
歲月的記憶——鹹寧年貨的變遷
來源:鹹寧新聞網時間:15-02-17 07:38:00
1949 ~ 1978:春聯的保管是必須的,豬肉紅糖很受歡迎。
“那時候最重要的年貨就是對子紙(寫春聯的紅紙)和門神。”10,回憶起50年代的年貨,75歲的銅山市民伯德先生說。
他感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更別說買年貨了。條件好壹點的可以吃點肉,條件壹般的就盼著年夜飯吃飽。不過,再窮的人,紅紙和門神也是必備的年貨。買下來或者自己寫,或者請人寫個春聯。"不管妳有多窮,在新年貼上紅對聯都是喜慶的."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逐漸改善。那時候是計劃經濟,憑票購物的時代。"最受歡迎的商品是豬肉和紅糖。"48歲的吳先生說,拿著糧票、油票等各類票據在供應點門口排隊買年貨,他記憶猶新。
吳先生回憶說,當時父母都是攥著肉票和糖票不放,就是為了過年多買點肉和糖。那時候準備的年貨大部分都吃完了,年夜飯是壹年中最好吃的壹頓飯。
除了豬肉和糖,有條件的家庭還會買壹些花生、瓜子、蠶豆等炒貨。“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走親訪友,炒貨,特別尷尬。”吳老師說我當時最期待的就是過年。拜了壹圈,兜裏能裝壹袋花生瓜子,舍不得吃。新年過後我慢慢地吃了它們。
1978 ~ 2000:新衣服好酒缺壹不可,大彩電買回家。
“改革開放後,最大的變化就是過年不再‘小家子氣’。”家住禦龍花園的葛星回憶,父母有錢了,就開始大方處理年貨。
那時候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殺豬,雞鴨魚肉都不缺,飯桌開始富裕起來。葛星說,那時候平日可以吃肉,過年的時候花樣更多。
餐桌豐富了,人們過年穿的衣服也成了時尚。葛星說,以前大的穿小的。這個時候,全家人不分老幼,過年都買新帽子、新衣服、新鞋子,時髦的穿上毛料衣服。
90年代,餐桌上除了食品,還出現了瓶裝的中高檔酒和飲料。回憶起那年的春節,家住鹹安文筆路的劉女士高興地說,年貨的變化從喝酒就能直觀地看出來。
不僅是酒,年貨裏的零食也變了。瓜子、堅果等各種高端零食進入尋常百姓家,還有水果、糕點、零食。
到了90年代後期,除了吃喝和衣服,彩電、洗衣機等“大件”也出現在年貨清單中。每年除夕夜全家壹起看春晚,成為很多家庭最幸福的時刻。同時,把彩電作為家裏的重點年貨之壹,也成為當時壹道獨特的風景。
劉女士回憶,1997,她買了壹臺彩電過年。除夕夜,很多鄰居都來家裏看春晚,很熱鬧,很開心。
2000年至今:機票已經訂好,網購、團購成為潮流。
進入21世紀,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過年的時候,腌制臘肉,灌香腸,殺雞宰羊,買魚,忙得不亦樂乎,無論哪個家庭,都不再是幾百塊錢花壹年。
“過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年夜飯。”家住覃輝路的市民張群說,現在想吃的不用等到過年才能吃;想穿什麽,壹般都能買到;家裏各種電器生活用品也齊全。
張群說,現在年貨都交給女兒了,不用出門了。只需要手指壹點,全國各地的特產幾天就能送到家,不僅方便,還便宜很多。
28歲的小秦今年早早就買好了各種零食和炒貨。“年底快遞忙,都是提前買的。網上有各種促銷活動。”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人在春節前還經營著另壹種“年貨”:機票、門票等。,還帶著全家人出去旅遊。
“我壹年到頭總是忙於工作和生活,難得聚壹聚。我們想借這個機會帶我父母和父母去海南旅遊。”小秦說,他已經訂好了春節海南5日遊的機票,就等著壹家人坐飛機過個開心快樂的年。
"春節是中國人慶祝春節的壹個重要標誌."湖北科技學院教授佘翠華表示,購買年貨包含了中國人辭舊迎新的願望。在購買年貨的過程中,在期盼新年的節日氣氛中,新年會悄然而至。(記者張敏)
感到滿意並期待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