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的時候,老南京壹般都會做菜飯,內容不壹樣。用臘肉片、香腸片或鹹鴨丁煮短腿黃菜,再用糯米剁點姜粒,很好吃。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小寒是壹年中最冷的節氣,也是殷琦最繁盛的時期。南京菜飯中的糯米能補中焦,健脾暖胃,能增強人體抵禦寒邪的能力;生姜辛溫,有發汗解表、溫肺散寒的功效。此外,南京的特產短腿黃、臘腸、鹽水鴨,藥食同源,味道鮮美,冬天吃後特別溫熱,可以媲美臘八粥。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壹般冬天煮的糊都吃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有些人會多煮壹點,在春節前後吃。
居民的日常飲食也以溫性食物為主,如羊肉、狗肉等,其中羊肉湯最為常見,壹些餐館還提供當歸生姜羊肉湯。近年來,壹些傳統的冬季羊肉菜肴重新出現在餐桌上,再現了南京寒冷的冬季飲食習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球。”南京人在小寒季節有壹套地域性的體育鍛煉方法,比如跳繩、踢毽子、滾鐵圈、擠油渣(擠墻)、鬥雞(單腳撐起,各自獨立戰鬥)等等。如果下雪,妳會歡呼,打雪仗,堆雪人,妳很快就會暖和,血管通暢。
小寒習俗之三:吃糯米
傳統上在廣州,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了避免太糯,壹般是六成糯米四成香米。將培根和香腸切碎,炒花生,加入壹些切碎的蔥,拌在米飯中。
小寒第四俗:臘八粥
飲食上“小寒”節氣中的壹個重要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燕京時代誌》中記載“臘八粥以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煮成。、以及外用的染色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紅糖、雜葡萄。以上食物均味甘溫,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中國古人把粥飯稱為天下第壹補藥,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粥能“益氣生津,補脾胃,治虛寒”。章雷《粥的故事》也說:“每日食大碗粥,空腹虛,谷氣必使之,進補不精,極軟膩,與腸胃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