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水滸傳》描述了北宋時期的事件。讓我們看壹篇文章。宋武路過景陽岡,有壹家酒店叫三碗。吳吃了口“好酒”,壹連吃了三碗。然後喊:“師傅,吃飽了就買點。”灑家道:“只煮牛肉。”宋武說:“切兩三斤作酒。”有人統計,《水滸傳》中吃牛肉的地方多達48處,可見梁山好漢吃牛肉已經成為壹種潮流。
那麽小說裏的反應和真實的宋朝是不壹樣的。為什麽總強調梁山好漢吃牛肉?壹、作者生平。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恰逢亂世。施耐庵主要在元朝長大。他的個人經歷應該是以元朝的生活場景為背景的。小說《水滸傳》講的是宋朝發生的事情,但裏面的生活場景不可能完全是宋化的。因為作者在創作中必須融入自己熟悉的環境。施耐庵熟悉元朝,那是壹個離不開牛肉的民族。他們喝的是牛奶,吃的是牛肉,是他們的生活主食,所以這部《水滸傳》或多或少對他們自己的生活有所了解。施耐庵自己曾經說過:“牛肉是膳食的產物,每天都在吃。”
第二,是施耐庵故意設計的。
為什麽讓梁山好漢吃牛肉?這也是施耐庵故意設計的。牛肉在宋代是被禁止的,但如何襯托梁山好漢的豪氣,要從生活細節上看。如果朝廷禁止吃,那麽英雄們就堅持吃,以示反抗到底的精神。同樣的描寫,英雄們都在吃牛肉,特別符合英雄氣質。如果讓梁山好漢吃雞爪喝洋酒,那是多麽的小家子氣。
第三,真正的宋朝並沒有完全禁止牛肉。
宋初,牛被嚴格宰殺,宋朝的飲食菜單中很少有牛肉的成分。然而,當它發展到宋哲宗時,牛的數量大大增加,對牛的保護也不像宋初那樣苛刻。市場開始私下買賣牛肉,但是價格太高。很多人為了暴利鋌而走險私宰耕牛,讓死牛比活牛值錢。政府屢禁不止,怎麽辦?壹些官員上書法院,幹脆放開牛屠宰市場,收取“牛肉稅”,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在宋哲宗晚期,牛肉已經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了。施耐庵描述的恰好是宋哲宗時期。也是符合歷史的。
從以上三點,我們就簡單了解了梁山好漢為什麽喜歡吃牛肉,因為書的作者喜歡吃,也是為了塑造梁山好漢的精神。宋初禁止殺牛,但北宋末年,政局混亂,牛肉又上了人們的餐桌。
那麽古人對牛的真實態度是怎樣的呢?第壹,犧牲。
牛是最早馴化的家畜之壹,至今至少有8000年了。《禮記》中記載:“拜天地之牛為栗;祠堂的牛,牛角握;壹個客人的牛,壹個正方形。諸侯不平白殺牛,大夫不平白殺羊,士不平白殺狗。”規定諸侯不能隨便殺牛,只有統治者才能在春秋兩季殺牛、羊、貘祭祀天地。那麽祭祀用的牛肉只有皇帝才能吃。這個時候,牛肉是上不了老百姓的餐桌的。
第二,戰爭。
士兵使用盔甲,犀牛甲是最早使用的。但是犀牛的殺戮越來越少,動物們也意識到了遷徙的危險。由於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原本分布在中原的犀牛紛紛逃往西南。犀牛沒了,弓箭和盾牌只能用牛皮做。這樣,牛又成了戰略資源。
三可食用。
漢代就有吃牛肉的記載。《漢高祖實錄》:“高祖入秦,約法三章,秦人大喜,爭撫牛羊酒食為上士。”說明牛肉壹般是可以食用的。由於吃得太多,牛的數量減少,漢朝開始保護它們。但法律就是法律,人們還是喜歡吃牛肉。尤其是唐代,我們偉大的詩人李白寫道:“煮壹只羊,殺壹頭牛,磨壹磨胃口,讓我,三百碗,壹口長飲!."如果牛肉不能吃,他不會寫在詩裏。
從這三點可以大致看出牛在中國的地位。從祭祀的神化到餐桌,牛的地位在下降,但總體上是被統治者保護的動物,在農耕社會牛還是很重要的。殺牛在古代是違法的,也確實沒有完全禁止食用。因為可惜耕牛自然死亡後不吃,所以古代肉蛋白很少。誰能具體說出哪些牛非自然死亡?宋朝雖然有專門檢查死牛的檢查人員,但是官員收了提成之後呢?我覺得梁山好漢在酒店點牛肉應該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