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寺位於峨眉山下。它是山下第壹寺,是峨眉山的門戶,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也是遊客乘車上山(個人遊客的汽車站在國保寺附近)或徒步登山的必經之地。離開國保寺,有兩條山路上山。左線經胡夫寺、印青亭直達金頂,全長64公裏;右線經萬年寺到達金頂。
國保寺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是全山八大名剎之壹。寺內正殿原為供奉佛、道、儒三教代表。它曾被稱為惠宗大廳,意思是“三個教堂的教派”。清朝康熙帝從佛教中取“報國利主”之意,將其改名為國保寺。廟門坐西向東,山門前的壹對石頭是明代雕刻的。山門上的“國保寺”匾是清朝康熙皇帝題寫的。這座寺廟曾經是“三教”之地,現在還能看到壹些對聯語言帶著淡淡的道家韻味,比如“獨思自經”。整個寺廟占地近4萬平方米,規模宏大。* * *有四個大殿,都是清朝同治年間修建的。從前到後分別是彌勒佛殿、大雄寶殿、七佛殿、藏經樓。建築依山而建,步步高升,典型的四川四合院民居風格。
國保寺有壹個安靜的花園和幹凈的房間供遊客過夜。寺廟裏的佛教素餐風味獨特,可謂是當今少有的健康食品之壹。到國保廟的遊客不要錯過欣賞對聯和匾額的機會,因為廟裏的對聯充滿了魅力。七佛殿的壹面墻上,還有蔣介石先生在1935留下的手跡:“精忠報國”。它的側面是客房,它還有壹個很優雅的名字:“等月山房”。廟前對面的山上,有壹口明代鑄造的青銅蓮花鐘。“峨眉十景”之壹的“聖跡晚鐘”指的就是這個鐘。這個鐘高2.8米,直徑2.4米,重12500公斤。被譽為“天府鐘之王”。鐘體上鑄有665,438+0,600字,包括阿迦瑪等佛經、銘文、稀稀以及晉唐以來的帝王、僧人姓名等。
聖吉貝爾
當妳到達國保寺時,別忘了看看寺前鳳凰城堡上的“聖吉夜鐘”。“聖跡夜鐘”的亭子布局是“人”成群站立的形狀,告訴大家閃光是歷史活動的中心。亭子是壹座木質閣樓,重檐,以壹種古老而新穎的建築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青瓦紅檐深藏蒼南古柏林中,高高的閘桿標示著森林。亭子四周擺上壹把猩紅色的“醉費陽”椅,漢白玉條幅上的“聖跡晚鐘”四個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魏傳統所寫。蒼南、柏翠、樟樹、古榕組成的森林,秦篆、韓立、唐凱等百余處石刻組成的碑林,雖然有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觀念,卻在這裏緊緊擁抱著鐘樓。
亭內掛有壹口巨大的銅鐘,原在峨眉南的聖濟寺,故名“聖濟銅鐘”,又稱“聖濟夜鐘”。聖濟寺始建於公元14年年底,其中高僧宗保、東明、鄧健等先後在卓西寺立足,享有盛譽。公元1535年,名為對面夢(今湖北省安陸縣)的和尚告別宗保為師,發願舉銅鐘獻給峨山佛國。公元1564年,四川江陽(今富順、瀘州)升起三口銅鐘,壹口在白水寺(今萬年寺),壹口在顏勇寺(今鹹豐寺)。最大的壹個次年到了峨眉東邊的紅溪橋,是為四大弟子題寫的。公元1567年掛在聖濟寺。鐘通高2-6米,腹徑2-2米,唇厚20厘米,重25000斤,被譽為“巴蜀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