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描述”中做什麽的原則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描寫”的解釋是:它是動詞,表示描寫、敘述。描寫是指用語言和文字表達事物的形象或客觀事實。因此,準確性是“路線描述”的壹個重要原則。為此,這節課的老師從參考生活中的食譜學習烹飪入手,先後呈現了兩個描述不同的食譜。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準確描述的重要性。
借助“方向和距離”促進原則的實現
在認識到描寫需要準確這壹原理後,就是組織學生在描寫中學習準確描寫,促進原理的實現。那麽,如何才能準確描述呢?
本課創設兩種情境,設計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形成認知。
第壹種情況:問路。
老師在校門口遇到壹個路人,問從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到金陵中學仙林分校中學部怎麽走。如果妳是老師,妳如何幫助路人
學生描述行走路線後,老師組織學生思考:對於熟悉仙林湖地形的人來說,很容易判斷我們的描述是否能幫助到路人,但是對於更多不熟悉仙林湖的人呢?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有點困難。我們做什麽呢
這是第壹種情況,也是第壹個層面。
第二種情況:根據計劃描述行走路線。
針對在問路情況下遇到的問題,同學們表示,如果和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的中學部、金陵中學仙林分校有規劃,不管是誰熟悉仙林湖,都可以判斷我們的描述。換句話說,有壹個描述路線的方案,或者判斷別人描述的路線是否正確,要方便得多。
於是,進入第二種情況——根據計劃描述行走路線。在這裏,分為兩個層次。第壹種是只能描述方向,不能描述距離的方案。在這個層面,由於學生只需要註意方向,在描述正確的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另壹個學習要求——能夠看到兩地之間多種多樣的行走路線並準確描述,從而提高學習目標,鍛煉思維。這是第二種情況,也是第二個層面。
那麽,第三個層次是什麽?
如果第二層次只能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那麽第三層次就是同時用方向和距離描述行走路線。
在按照第壹個方案描述行走路線時,同學們有很多表達方式,但是經過對比發現,這些描述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只能用方向來描述,不能用距離來描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二種方案,在這種方案中,方向和距離都可以看到,這使得學生可以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行走路線,從而進壹步提高了路線描述的準確性。
從第壹種情況到第二種情況,突出了方案的直觀特點,給描述帶來方便;從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突出條件的逐步完善促進了精確描述原則的實現。先是在這堂課上明白了該怎麽做,尤其是感受到“該怎麽做”的原理後,然後在描述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條件越完備,描述越準確,以及描述對條件、實踐對理論的依賴。
最後,借助本節課所用的圖片,引導學生復習本節課所學內容,再次理解和強化描述原理以及實現上述原理需要哪些條件,進而感受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實際應用。
過去,學生“用方向和距離描述行走路線”的做法並沒有太多錯誤,也就是說,按照課本的預設組織課堂教學,更好地讓學生達到課本規定的教學目標。那麽,基於這樣的經驗和現實,在設計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時,我們需要拓寬思路,延伸內容,力求通過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在數學思維和經驗積累上有更多的收獲。從這樣壹個學科的育人初衷出發,以上兩種情況、三個層次的教學設計是循序漸進的。分享給妳,供妳參考,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