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擴展:
桓臺名勝古跡探秘我們的家鄉桓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包括馬踏湖風景區、王漁洋紀念館、四宮紀念碑、時嘉遺址、旭野書屋、冰山遺址等。
小胖、前埠、湯山、新城等地均有鏟、斧、鐮等新石器時代文物出土,石家村有商代遺址,陳莊有隋代修建的華嚴寺、木佛堂古槐等。
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是新城的王漁洋祠堂和包公四牌樓,最有價值的自然景觀是江北的明珠馬踏湖。以漁文化為主的新城古城遊和馬踏湖景區自然觀光遊已成為桓臺發展文化旅遊的兩大重點品牌。
馬踏湖位於桓臺縣東北部。東西長約12公裏,南北寬8公裏,面積近100平方公裏。這壹帶地勢低窪,湖底海拔最高9米,最低6.5米,由西南向東北平緩傾斜。
符曉河、五河、朱龍河在此匯合形成壹個天然湖泊,於1995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湖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是天然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江南北國”。湖中碧水,河流縱橫交錯,交織成網,蘆葦和荷塘壹望無際。
馬踏湖最早叫平洲,春秋時叫少海,又稱惠城湖。相傳齊桓公國會王公在湖區東邊的惠城,重兵布展,故名馬塔湖。
因其水質清澈,景色無限,歷代達官貴人都向往於此,文人墨客也會經常在此相會。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貪看玉蓋紅,不覺壹夜湖邊霜。”讓我們忘記錦上的秘密,教馬寫吧。"
從此,元朝兵部侍郎於欽又有了壹首和合詩。人們選擇了詩中所包含的“秋瑾”壹詞來稱呼這個湖,所以馬踏湖也被稱為秋瑾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