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省阿裏山地區,到處都是竹林,竹筒飯是壹種特色小吃,尤其被當地鄒人廣泛使用。傳統的做法是把生糯米放在朱珪的竹筒裏,然後用白菜或山酥塞住竹筒,用木炭烤熟。不壹會兒就能聞到濃濃的竹香味,竹筒煮熟後,長長的白米飯被透明的竹膜包裹著,朱珪的香味混合著米香,香嫩可口。如果配上阿裏山特產瓦沙米的醬料和醬油,那就是風味十足的鄒菜了。此外,還有壹種新方法,直接在竹筒裏加入調味料,味道獨特。海南黎族傳統美食。這是壹種煮熟的食物,用新鮮的竹筒裝滿米飯和香料。黎族人也壹樣,多是山區野外制作或者家裏用木炭烤的。現由廚師在傳統基礎上改良而成,擺上宴席餐桌,享有很高的聲譽,已成為海南著名的風味食品。李佳竹筒飯有綠色的竹節,黃色的米醬,優雅的香氣和彈性。吃的時候,喝壹口李家的“山嵐酒”,吃壹口竹簡飯,慢慢咀嚼,樂趣無窮。江華瑤族自治縣多山。江華瑤族自古以來就生活在山裏。從狩獵到刀耕火種再到森林開發,瑤族人與大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瑤族人經常在山裏活動,有時候幾天回不了家,但是山裏沒人,做飯成了大問題。於是瑤族人發明了竹筒飯。竹筒飯,顧名思義,自然是用竹筒代替鐵鍋來煮飯。因為竹子滿山都是,取材容易,節省了很多時間。去山裏打獵或者種樹都不需要帶鍋。腰間掛壹小袋大米就行了。炒菜時,選擇切壹根竹筒,兩端留結,就是壹個自然封閉的“鍋”。在管的開口處,將大米和水倒入管中,用軟木塞密封,用左右兩邊的樹枝稱重。放在篝火上把竹筒烤成金黃色,就能聞到香味。取下來後,用刀把竹筒切成兩半,也就是兩碗飯。竹筒飯是野餐的最佳選擇。它的味道香甜純正,帶著淡淡的竹香。越嚼越覺得牙齒和嘴唇裏充滿了液體和甜味。李佳竹筒飯的配料是:山嵐大米500克,瘦豬肉100克,醬油10克,生抽3克,精鹽5克,味精8克,清水500克,精制豬油和五香粉少許,鮮竹2節。做法:1。山藥米洗凈後,浸泡半小時,撈起,加入精鹽和味精拌勻。2.將瘦豬肉切成0.3cm厚的薄片,用生抽、老抽、五香粉腌制,放入熱鍋中油,將薄片炒熟,出鍋晾涼,再切成0.3x0.3cm的塊備用。3.取鮮竹(節距較長),每節切去壹端,洗凈晾幹,用精制豬油擦竹筒內壁,均勻控香山嵐米和瘦肉,分兩等份加入兩節竹筒中,加水適量(每管約250g),然後用幹凈布條將竹筒口捆綁堵塞,放入200度的電烤箱中烤半小時左右至熟。4.取出成熟的竹筒飯,去掉布條,切成幾小塊(每塊6厘米長),放在盤子裏。特點:青竹關節,黃米醬,香氣淡雅,入口柔韌通透。吃的時候喝壹口黎族的“山嵐酒”,喝壹口竹筒飯,慢而有嚼勁,妙趣橫生,充滿海南黎族風味。竹筒飯有很多口味,就像米飯壹樣,比如扇貝拌飯。
記得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