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裙帶關系”原本是指某人因為妻子或其他女性親屬而獲得官職。後泛指血親、姻親、密友所獲得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政治給予忠臣、追隨者的特殊保護、提拔和獎勵。
“裙帶關系”在英語中有壹個意思大致相同的詞:Crony。根據朗文當代英語詞典,Crony指的是壹個群體的成員,他們有密切的聯系,相互支持,為了彼此的利益不惜采取不誠實的行動。
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後,裙帶資本主義壹詞迅速在學術界和媒體上流行起來。也被稱為關系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
第壹個被系統曝光的案例是馬科斯執政菲律賓時期的“密友資本主義”。1986馬科斯政權垮臺後,馬科斯家族和菲律賓政治經濟制度的弊端立即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門話題。按照國際社會“恥於尊重他人”和“痛打落水狗”的普遍習慣,雖然蘇哈托是同時期馬科斯家族統治和腐敗的典型,但蘇哈托的問題在90年代中後期普遍被揭露和批判。
外國投資者在亞洲裙帶資本主義的環境中學到了壹個詞:“guanxi”(由於含義深刻,在英語中找不到相應的詞,只好稱之為“guanxi”)。比如在印尼,他們明白壹個“道理”,即要想在印尼獲得投資利益,就必須尋求有實力的合作夥伴,而理想的合作夥伴是蘇哈托家族成員,至少是蘇哈托最親密的朋友。沒有他們的直接參與,外國投資者很難簽署投資協議,即使簽署,也很難操作。
對菲律賓企業和重要企業集團代表的采訪,總結了馬科斯“裙帶資本主義”(或稱裙帶資本主義)的壹些主要特征:
1.權力集中在政府手中,利用政府的職能機關將經濟特權授予民間的壹些小團體。馬科斯的密友活躍在經濟的各個部門,他們的權力主要來自政府分配的壟斷權力。農產品出口、銀行、房地產、服務業、博彩業、旅館業、面向國內市場的制造業、建築業以及伐木和搬運業總是分配給那些接近馬科斯的人。
2.這些所謂的密友是總統或其夫人的親屬或親密夥伴。這些人在馬科斯執政前並不出名,也不特別富有。他們中的壹些人是馬科斯在法學院的同學,如“糖王”羅伯托·貝內迪克托(Roberto Benedicto),還有壹些人是馬科斯首次總統競選期間的捐款人(或許相當於“開國元勛”)。
這些密友對總統的支持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經濟上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壹個專註於農產品的出口集團控制著關鍵的經濟部門和許多選民。這些人成為該地區的政治領袖,負責控制他們的領土,並為馬科斯提供選票。
馬科斯的每個密友都有壹群追隨他的小密友。
不是馬科斯的密友(或者密友的密友)的企業家在不正當競爭中遭受了損失。[2]
至於裙帶資本主義,保羅·克魯格曼將其定義為“通過企業與政府的合作實現國民福利最大化”(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他認為,在經濟發展到壹定階段,這種合作當然可以把整個國家的力量引向對經濟發展最有利的方向,但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監管不力和貪汙盜竊的“道德風險”。
按照吳敬璉、錢穎壹等人的理解,裙帶資本主義或裙帶資本主義是指畸形的或壞的市場經濟。他們中的壹些人通過權力和關系尋租致富,成為既得利益者後,以各種方式極大地阻撓各種合理的市場化改革。我支持這個現實的定義。
保羅·薩繆爾森認為,裙帶資本主義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在美國也是如此。是流行於韓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的亞洲式裙帶資本主義(探索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經濟學家訪談)。
什麽是亞洲式的裙帶資本主義?筆者認為,亞洲式裙帶資本主義除了具有“商政不道德結合”的共性外,還具有以下特征:
第壹,前現代性。在前現代政治文化的支持下,保護者——被保護者,恩人——追隨者的關系。無權者缺乏獨立人格,依戀心態非常嚴重。
第二,制度。政治上的威權統治、經濟生活中的政府過度幹預、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制度上的諸多缺陷,為亞洲裙帶資本主義提供了深厚的制度和政策土壤。這也導致亞洲的裙帶資本主義形式更加多樣化,如政策性行業壟斷、貪汙、回扣、在企業和基金會中兼任職務、從大型公共項目中獲利、非法占用國有土地等。
第三,家庭。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沿著血緣親屬、姻親、部落關系異常集中。無論是政治* * *的家族,還是政治密友的家族,都可以在這種裙帶資本主義制度下成為超級富豪家族。家人和密友的利益超出了法律和市場經濟的正當秩序,貪汙數額普遍巨大。在這樣的國家裏,只有私人政治,沒有公共政治。
第四,整個社會。從低到高,各級親信、密友形成了整個社會金字塔式的網絡結構,公務員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下降。特別是精英階層和權勢階層的大規模腐敗,造成市場經濟秩序極度混亂,社會發展陷入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