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長樂有喝喜酒的習俗嗎?

長樂有喝喜酒的習俗嗎?

在“壹個月收到多個邀請,已經撐不住了”的煩惱中,“不收禮”有點奇怪,但在福清,這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記者調查後發現,不收禮從十多年前就開始了,成為當地的壹種新習俗。

紅色炸彈是悲傷,不是歡樂。

紅色炸彈現在已經成為大家談論的問題。三十多歲的小翁抱怨說,2007年,她剛進公司的時候,認識了另壹個部門的同事,他們發請帖,請大家吃婚宴。“我壹點也不知道。我有壹種被變相搶劫的感覺。”從那以後,邀請越來越多。“很長壹段時間,我收到了6張‘罰款單’。”

隨著朋友們陸續步入婚禮殿堂,“80後”發現,有時候壹個月工資的壹半都要貢獻給婚宴。“大家剛工作不久,錢包都癟了。跟禮至少200元,壓力很大。關系好的送800,1000,這是潛規則。我覺得朋友結婚是件幸福的事,但說到禮金,就令人失望了。”

”“婚禮儀式免檢在福清已經逐漸成為壹種習俗。

與大多數80後的尷尬相比,祖籍福清的陳驍松了壹口氣。“2006年,我開始參加家鄉同學的婚禮。我要做的就是在我的結婚書上簽名。新人不收禮。”他甜甜地“抱怨”。“這個月已經打了四場了,吃的拿的好累。”

65438+10月12剛剛在福清喬蓉酒店舉辦了婚禮的小吳認為,結婚註定要燒錢,只是花多少錢的問題。“現在不算酒水,壹桌好點的菜要2000多元。”小吳認為不接受客人的禮物是對的。“福清很早就開始默許這個習俗,喝了那麽多同事同學的免費婚宴,自己的婚禮也收錢。合理嗎?”

”“免費禮金起源於十幾年前。

吳女士清楚地記得,第壹次沒有禮物的婚宴是在1999年,當時這對夫婦的父母穿越到中國,邀請了他們的密友和同事,在福清市禪堂街道海洋大廈舉辦了壹場熱鬧的婚禮。最終,禮金全部退還。回家後她說的第壹句話是:“真新鮮,還有人不收禮。”

後來吳女士發現,免費的婚宴已經不新鮮了。她說,早些年,家庭比較好的人不收禮,後來逐漸成為壹種習俗,家庭壹般的人也開始不收禮了。現在她壹年參加十幾場婚宴,都是高高興興地空手而歸。“如果要陪禮,每年都要花幾千塊錢。多好啊,大家都開心。”

即使在農村,很多人也會舉辦婚宴來慶祝。2006年,小謝和蔣敬鎮斜塘村的小河西喜結連理,喜帖上註明“不送禮”,並在村裏辦了流動酒席。七大姑八大姨只是給了小何壹個紅包作為禮物,但小何“堅決不收”,親戚說是“東西”。回到家打開壹看,紅包裏有壹元兩元的,還有五元十元的。小何說他沒打算收。都是家人,開心最重要。

”“新習俗成為新壓力?

小康家庭可以承受避免送禮的壓力,但普通家庭條件呢?

2009年底,父親是普通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的小王,按照習俗不收彩禮,有壹定的經濟壓力。為了節約成本,她在父親鄉下老家辦了酒席。“沒花太多,商量好不收禮的。在我老公老家福安,我也辦了個聚會,沒收禮。他覺得這麽好,就用了。”小王說道。

小王說,在福清是否收禮金,要看每個家庭的情況。“是默認了新的習俗,但沒說壹定要這麽做。去年參加了7場婚宴,有2場還是收的。”有些婚宴會有選擇地為壹些客人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