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是元代作家馬致遠的散曲作品。曲越曰:“老藤隱隱啼,小橋流水,舊路疏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歌把九種景色並置在壹起,構成了壹幅秋郊落日的畫面。這些不同的場景沐浴在夕陽的光輝中,以焦平面般的“蒙太奇”風格呈現在讀者面前,將讀者壹下子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萎的藤蔓纏繞著幾棵枯黃葉子的禿樹,在秋風中瑟瑟發抖,西方寒鴉在天,蕭灑壹片悲涼的秋景。然而,烏鴉仍可有老樹可歸,遊子卻無處可歸。這是多麽的辛酸和無奈。接下來是壹座小橋,流水,還有壹個淡淡炊煙的農家小院。這壹切不禁讓遊子想起了家鄉的橋、流水、親人。蕭瑟的秋風中,寂寞的古道上,飽受思鄉之苦的遊子騎著遲遲未歸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漫步。此時夕陽西下,散射出慘淡的斜光。這是鳥歸巢、羊和牛歸家、人歸家的團聚時刻。然而,遊子依然是“天涯淪落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壹個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心酸?
《天凈沙·秋思》全曲寫作“平行意象組合”。全曲共有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分為三組。第壹組是死藤、老樹和黃昏時樹上的烏鴉;第二組是橋,橋下的水,水邊的家。第三組是古道,帶著壹抹西風,瘦馬。最後壹個意象是“夕陽”,是整首歌的背景。它將前九幅圖像組合在壹起,創造出壹個暫時空無壹物的場景。因為同樣是看遠的產物,作品整體上也呈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是壹步步擴展的。這也是形象秩序的表現之壹。用極其簡潔的線描手法,畫出壹幅遊子在深秋的長途跋涉。
在作品中,作者還運用了回撥和應答的手法,營造了壹種悲涼頹廢的氛圍,烘托了漂泊在外的遊子內心被擱淺、無助的悲傷,達到了壹種讓人心酸的渲染效果。歌曲第壹句,“暮啼”與“夕陽”相呼應,強調黃昏時的情景;《古道》與《天涯》的呼應,說明古道是如此的孤獨而漫長;尤其是在首尾呼應中,“斷腸人”體現了“思”字,思鄉幾乎是斷腸,可見其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