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家在山腳下的別墅區,但我們住的是和別墅壹墻之隔的小高層。只有6棟小高層,每棟26層,壹層4戶,東西兩戶,中間隔著20多米的大走廊。
冬天,長廊僻靜空曠,無光低溫。長廊總是散發著濃濃的陰寒氣息,讓人避之不及。如果不是保潔阿姨每天早上用拖把拖地,會提醒住戶家裏其實還有個寬敞的地方,也許這個長廊會漸漸被我們遺忘。
其實長廊也不是絕對無人問津。當天氣稍微暖和壹點的時候,還會看到孩子們在長廊裏跑來跑去。但這是罕見的。我在這裏住了兩個月,已經看過兩次了。有壹次是在壹個周末的中午,幼兒園的幾個小朋友在樓道裏玩玩具,還有壹次是壹對兄妹在樓道裏等大人。男孩蹲在地上扶著圍欄不耐煩地大聲問走廊:收拾完了嗎?妳什麽時候離開?我們已經等了妳將近十分鐘了。
臘八那天,樓道裏出現了壹個大人。中午我在廚房做飯,隔著玻璃窗看見長廊東南角有個大媽在殺雞。壹壺暖水瓶,壹個冒著熱氣的鐵盆,旁邊壹個抹布,阿姨坐在小凳子上,左手拿著剛燙好的雞,右手拔著雞的毛,時快時慢。有壹次她手裏攢了壹把雞毛,趕緊在水裏涮了幾下,等手洗幹凈了,就用抹布把多余的水擦掉,然後繼續拔毛。幾個回合下來,她把雞的毛拔得差不多了。最後,她用鑷子夾住又細又小的雞毛,直到雞身上壹根羽毛都不剩。整個過程和小時候看我媽挑雞毛壹模壹樣。
婆婆說,春天長廊會熱鬧,不僅會有宰殺的雞,還會種上花草,做上燒烤,夏天在上面擺桌椅納涼,絕對少不了。
長廊的風景很宜人,至少視野開闊。站在上面,向外望去,東邊有山,北邊有河,附近沒有高大華麗的建築。只有大片低矮破舊的彩鋼房,稀疏泛黃的小樹林,種著小麥的田地,還有幾棟古樸的農房。早上5點醒來,隱約能聽到烏鴉的叫聲,白天站在長廊裏偶爾能聽到大鵝的叫聲。大概都是從這裏出來的吧。
站在長長的樓道裏,俯下身往下看,可以看到地面是我們小區的門面房。只有兩家超市和壹家菜鳥驛站開了門面房,其余十幾個房間還沒有租出去。我們剛搬來的時候這裏有壹家羊肉湯館,但是很快就關門了。據說他的羊肉湯真的很壹般,雖然也是白湯,但是湯放久了會變得清亮,不像熬制久了的湯底。像我這種對羊肉湯要求高的人,喝過壹次就再也不想喝了。其實羊肉湯館的倒閉也不能完全歸咎於羊肉湯。小區人少,這裏不是交通要道。客流是個大問題。就算羊肉湯好吃,也不壹定生意會好。到現在,羊肉湯店已經關門快兩個月了,沒有轉租。看著關門的店鋪和旁邊的兩家超市,我不禁為他們擔心。當然,我希望他們都能長期開下去。)
沿著門面房往東走就是小區的大門,也是別墅區的大門。門口的售樓處是壹棟法式風格的大別墅,米黃色,三層,省略了精心的外觀。整體外觀美觀、雄偉、簡潔、穩重,給人壹種平和、安定的感覺。如果與藍天相吻合,別墅會變得極其浪漫,散發出壹種平和優雅的氣質。這個時候路過別墅,總覺得自己好像去了壹個歐洲國家旅遊。
房子前面有壹個小噴泉,只有天氣暖和的時候才會打開。房子周圍有許多植物。除了幾棵粗壯的松樹,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在氣溫零下的那些日子裏,植物仍然郁郁蔥蔥,充滿綠色。別墅後院有壹大片空地,很安靜。邊上有個亭子。亭子裏有兩把秋千椅。天氣晴朗,沒有風,陽光充足的時候,我和家人坐在上面,輕輕的來回搖晃,安全的享受著周圍的綠意,看著蔚藍的天空,感受著院子的寧靜,如此悠閑,我們心裏總要感嘆:歲月靜好。如果是壹個春天的午後,我真想伸個懶腰,把腿搭在椅子上,在秋千溫暖的愛裏好好睡壹覺。
沿著別墅大門的主幹道走50米,路的西邊,也就是別墅的斜對面,就是我們小區的入口。小區物業不允許在小區停車場停放汽車。有軌電車、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都被要求放在地下車庫裏,只留下壹道特別窄的玻璃門,勉強能跨進去壹箱尿布。如果妳想去社區公園,妳必須爬另壹段樓梯。玻璃門和樓梯之間有壹塊空地。這片空地是運動的好地方。周末,孩子們和大人經常在這片空地上打羽毛球。空地容納三隊後,綽綽有余,也不耽誤行人進出,因為空地周圍有壹圈小路,足夠兩三個人並排走。
爬上樓梯,踩在平地上,真的是在小區公園裏。冬天除了墻和用作圍欄的冬青樹,到處都是光禿禿的黃色景象,看不到具體的植物。婆婆說她秋天過來的時候,看到小區裏有柿子樹,桃樹,石榴樹。她看到壹個老人帶著孫子在小區花園裏玩柿子。
可能是因為冬天的原因,也可能是小區公園裏住戶少,走的人少。每次出門,不管什麽時候,站在小區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壹個人。在搬來之前,我很擔心如果真的留在這裏,會和隱居有什麽區別?孩子以後連玩伴都沒有了吧?
但是當我徹底搬了家,真正住在這裏的時候,發現我和家人能住在這裏,是壹種福氣。因為在這裏,我第壹次親身體會到了什麽叫做“遠離城市的喧囂與騷動”,什麽叫做“從自然中獲得心靈的寧靜”。
白天的小區花園裏,周圍沒有人,寬闊的地面可以隨意走動,沒有汽車來來往往的噪音,世界安靜得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過。任何時候,空氣都是清新幹凈的。深呼吸幾次,妳會覺得壹整天都精神煥發。擡頭看看天空,壹眼就能看到天空的顏色。晴空萬裏,沒有霧霾作為濾鏡,藍就是藍,淺藍就是淺藍,瓦藍就是瓦藍,沒必要造新詞。有六棟高樓高聳入雲,周圍沒有任何障礙物。每次從地面仰望天空,總有壹種高樓坐落在天上宮殿的錯覺。整個畫面格外壯麗,無邊無際。
社區的東面是連綿起伏的綠色山丘,矗立在藍天下。這座山叫臘山。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在臘山遊玩,看到日月同輝的景象,吉祥如意,所以賜名“臘山”。從小區花園看這座山,肉眼可見的樹木稀疏,有些蕭瑟。顯然在濟南眾多的山群中並沒有得到特別的重視。但是看起來那麽溫柔,那麽圓潤,那麽穩重,有壹種不爭溫暖寧靜的氣息。也許正是這種不爭的氣質,讓我每次看著都不自覺地腦洞大開,迅速解決煩惱。
如果恰逢好天氣,小區壹天中最搶眼的風景就是下午太陽慢慢西移的時候。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地面、磚墻和青山上,讓壹切都鍍上了壹層金色的光澤。直到黃昏,天空簡直美如油畫。我幾乎每天下午五點鐘都在窗戶上袖手旁觀,看這幅畫。看看不同的天氣,日落的景象有什麽不同。天高雲淡時,太陽低掛,周圍大部分都是緋紅色,像是仙女用顏料在天空中作畫,刻意營造出壹幅美景供普通人觀賞。有時候地平線會是粉色的,但也壹定是在晴天,天空很安靜,淡淡的藍色裏飄著淡淡的雲,還有溫柔的微風,那麽這個時候,很可能會出現令人驚艷的粉色天空。如果能遇到更純粹的粉色,我會壹直站在公園裏欣賞壹會兒,不是為了拍照,而是靜靜地看著它,它的輪廓,它的顏色,它的變化。真的是“這種場景應該只存在於天上,人間難得壹見”。我可以看著這壹幕,不辜負我的人生。
從小區樓下坐電梯到我家。我的家在離山最近的最高的建築裏。因為居民少,電梯經常空著,我們很難體驗到城市早晚高峰的擁擠。我家在22樓,靠近頂門,陽光充足。即使沒有暖氣,冬天白天室內溫度也能達到28度,床上的被褥會被太陽曬得比以前蓬松壹倍。我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如果窗簾是開著的,看著窗外是清晰的。如果妳能在冬天7: 00前醒來,袖手旁觀窗口,妳就能看到完整的日出。那個火紅的球,就藏在能讓人腦洞大開的青山後面。看著它從後山升起,直到最後迸發出來,突然我不再向往在泰山之巔等壹夜的耐心和下壹秒凝視它的驚喜。
我們家裝修不走主流,沒有吊頂,沒有射燈,沒有豪華背景墻。這當然是經濟問題造成的,但是家裏的整體感覺讓老公和婆婆很滿意。沙發、餐桌、床都是傳統的紅木家具,壁櫃、抽屜櫃、書桌、書櫃、燈具都是從宜家采購的。家裏的壹切都很簡單,東西越少越好。壹切遵循郁達夫在《日本文化生活》壹文中所寫的“平淡中有趣味,樸素中有深刻”的家居理念。這不是美好的壹天。我們只是覺得它的優點是看起來幹凈整潔,能給孩子留出更多玩耍的空間。
剛搬到新家,在網上買了壹個很漂亮的玻璃水壺,還買了各種茶和泡的產品。每天早上,我先給家人煮壹壺茶。我必須仔細聞每壹滴茶,品嘗它的味道。茉莉花綠茶清香柔和,菊花茶苦澀醇厚,普洱茶順滑溫順,在生活在鬧市,習慣於急功近利,每天焦慮不安的心態中,是無法察覺和分辨的。
閑暇的時候,我躺在沙發上,拿著壹本書慢慢看。我手裏的書和成功無關,也不能瞬間改變我的思維方式,讓我在短時間內有了財富和自由的可能。它們只是壹本記錄生活的散文和小說集,裏面充滿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親情和人與人之間的友情,美麗壯闊的河山,淳樸迷人的田園風光,關於浪漫情懷和鄉愁的感嘆。我逐字逐句的讀,反復的讀,感受著用詞用詞的準確和精致,感受著作者所描述的精彩場景、氛圍和故事,沈浸其中,僅此而已。
臨近春節,我和婆婆壹起研究美食。多年的吃外賣經歷,讓我的胃越來越挑剔。看不出有多辣多油。希望多吃清淡的蔬果和五谷雜糧。在我們的新家,壹打開電視,我們就告別了打打殺殺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轉而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食紀錄片,然後把自己感興趣的美食壹壹記錄下來,再去超市買吃的需要的菜和調料,親自在家練習多次。白芷壹定要放在羊肉裏,辣椒和醋可以做酸湯,奶酪裏最好的是雙孢菇...各種好吃的端上來後,我們像品嘗蔬菜的人壹樣壹個個品嘗,去掉不好吃的,不習慣吃的,剩下的就是屬於這個家的日常食譜了。快過年了,再選八個名字好,寓意好的菜,做壹份我們家獨有的年夜飯菜單。
最近,室外溫度有所上升。走在社區公園裏,我不再孤單。偶爾遇到三兩個像我壹樣悠閑散步的行人。羽毛球不再是唯壹的球類運動,也是不可多得的實心球。遊樂園裏的孩子比以前多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從早上十壹點壹直持續到下午五點。草坪上有壹點綠色植物。有孩子躺在上面,和父母聊天,有狗狗在上面嬉鬧。伊娃看到花園裏有人,興奮的手舞足蹈,堅持要我帶她去看別人手裏的玩具。原來是扭扭車,滑板,陀螺儀。可惜她太小了,摸來摸去,什麽都不會玩。
我們終於不再忽視長廊。每天早上,伊娃都會來到長廊看壹看。她在上面來回奔跑,在踢球中摸索,在長廊的地上撒幹黃豆。我跟隨她的腳步,好好照顧她。我偶爾向外看看東邊的山,看看北邊的河,看看剛剛長出綠苗的麥田,數壹數幹枯樹林裏的幾個鳥窩。
簡單的生活中沒有錢的煩惱,也沒有比別人略勝壹籌的追求。在自然之氣的圍剿下,我們應該拋開世間壹切與名利相關的煩惱,只關註生命本身,在平靜中找回對世間萬物的敏感,坦然地感受身邊的每壹份美好。
也許這就是生活應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