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美國現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美國現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歐·亨利(1862-1910)是美國現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作家之壹。他有“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的美譽。他的小說從各個角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苦難。他贊揚了他們真摯的愛情和友誼,高尚的自我犧牲行為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他的小說以喜劇的形式結尾,表達了深刻的社會內涵、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升華,並進壹步指出這種現實是不可逃避的。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瑣事來塑造人物,創造了壹個懸念叠起的“歐亨利式結局”。他的作品構思巧妙,文字簡練。語氣幽默,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論述了他作品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出人意料的結局、簡潔的語言和幽默的風格。

歐亨利出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博羅的壹個醫生家庭。他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當過藥房學徒、牛郎、會計、記者、銀行職員,還經營壹家名為《滾石》的幽默周刊。在紐約,他每周為雜誌寫壹次小說,贏得了讀者的普遍關註和喜愛。歐·亨利擅長描寫美國社會中人民的生活故事,他對人民的生活故事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文章喜歡用簡單幽默的語言來描述世界上的故事,用迂回曲折的結局來引起讀者對社會中人性的思考,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歐·亨利結局”,使主角的命運突然逆轉,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合情合理,符合生活實際。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被譽為“美國生活百科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西部之心》《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愛的服務》、《警察與聖歌》、《帶家具的房間》、《麥琪的禮物》和《最後壹片葉子》都是他的經典短篇小說,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到1910年去世時,歐亨利已經精力充沛地寫了300多部短篇小說。

在美國文學史上,歐·亨利從內戰到第壹次世界大戰都屬於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他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性場面,戲劇性地設計情節,鋪墊,勾畫矛盾,運用比喻、誇張、對比、擬人、反諷、諧音、雙關聯想引申等手法為作品增添生動性,用幽默的筆觸勾勒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往往在故事的結尾,人物的心理狀況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或者主角的命運突然反轉,壹個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的結局突然出現,讓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不禁為之驚嘆,讓故事充滿戲劇性。歐·亨利在結尾濃縮了這部小說的全部精髓。讓讀者在看似平淡幽默的描述中不自覺地進入作者精心設置的迷宮。直到最後,它像壹道閃電,照亮了之前隱藏的壹切,仿佛在和讀者玩捉迷藏,或者是在耍花招,給讀者最後的驚喜。作為壹個有著獨特藝術風格的短篇小說家,他幽默甚至憤世嫉俗。以大結局講述壹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旨在揭露貧富懸殊的現實世界的不合理之處,展現小人物的悲苦人生。他說他是紐約“四百萬普通公民”中的壹員,而不是“四百富人”中的壹員。歐·亨利的每壹部小說都來源於美國人的現實生活,描寫的是蒼涼的世界,人情的冷暖。而且故事沖突的中心似乎是貧窮和富裕,這是兩個社會因素。這是因為奧亨利生活在美國內戰後的“鍍金時代”,拜金主義盛行,由* * *和出軌引發的人間悲喜劇的素材比比皆是。

在《帶著贊美詩的聖歌》中,作者敘述了流浪漢索比的故事:在壹個寒冷的冬天,饑寒交迫的索比也考慮過冬天隱居的問題,但他什麽也沒指望。他沒有計劃在地中海巡遊或去溫暖的南方旅行。他內心的願望是什麽?作者用幽默而悲傷的語氣說,這就是“布布拉克維爾島”。原來,索比準備在壹所收容無家可歸者的監獄裏住上三個月,並將監獄視為自己的冬季住所。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可以在這裏吃喝三個月,可以擺脫騷擾。真的沒有比這更好的了。索比想了許多辦法,想把他關進監獄裏過冬。他故意去飯店吃飯不付錢,砸了。他拿過別人的傘,甚至猥褻過女性,但都被放過了。在小說的結尾,作者安排了壹個極其出人意料的情節。索比在教堂裏閑逛,突然聽到教堂裏傳來贊美詩的聲音。贊美詩誘導他產生了神聖感,決定改過自新。正當他要靠自己的勞動謀生的時候,當所有人都以為索比會平安度過壹生的時候,他抓住了他。他被以“不法分子妨礙公共秩序”的罪名告上法庭。這是典型的“歐亨利結局”。就像壹個看到了黎明的人又陷入了黑暗,讓讀者的心抽搐了壹下,回味無窮,發人深省。而歐亨利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深刻地反映了社會上善惡不分的現實。這部作品總是把批判的矛頭指向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結尾令人信服。

“奧亨利結局”的藝術效果不壹定只出現在小說的結尾,也可以出現在文章的情節中。比如《贊美詩》中有兩個情節:有壹次,索比試圖通過“調戲”壹名女子來進入監獄,但這名看似“優雅端莊”的女子卻反過來調戲了索比。還有壹次,索比帶走了壹個“穿著考究”的女人。然而這把傘原本就是“不義之財”。單純迷人的女人,衣著光鮮的顧客,都給人以人品端莊的感覺,卻變成了妓女和小偷。相信讀者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會覺得不可理解,但仔細想想,現實社會中這樣的“偽君子”比比皆是。所謂上流社會的貴族成員,衣著光鮮,舉止優雅,高貴?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美麗的面紗下隱藏了自己的卑劣行徑。正是因為他們骯臟的內心,才需要更多表面的裝飾。所以,口是心非也在情理之中。“奧亨利式結局”以幽默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日益惡化的世風。

在《最後壹片常春藤葉》中,作者講述了壹個貧窮的畫家從肺炎中康復的故事。她把最後壹片戶外藤葉視為死亡的象征。這片藤葉早已枯萎,老畫家伯曼晚上在院墻上畫了壹片假葉,與真藤葉壹模壹樣。結果伯曼因為晚上在畫藤葉,生病死了。然而,年輕的窮畫家在藤葉的撫慰下獲得了新生。小說壹開始就用明顯壓抑的語氣介紹了失意的老畫家伯曼,說他畫了40年,“仍然和藝術女神隔著相當大的距離,甚至連她長袍的邊緣都沒碰過”。然而,在小說的結尾,讀者看到了伯曼的傑作,他以生命為代價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藤葉。這片藤葉顯示了伯曼為他人奉獻自己的高尚心靈。它讓讀者意識到作者對老畫家才華氣質的諷刺性描寫背後隱藏著對這個人物的推崇。“奧亨利結局”的藝術效果在他的另壹部著名作品《麥琪的禮物》中也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在《麥琪的禮物》中,作者塑造了吉姆和德拉這對貧窮但善良的年輕夫婦的典型形象。他們為了愛情,願意為對方做。

他們有兩個引以為豪的寶貝:妻子德拉美麗的頭發和丈夫吉姆傳了三代的金表。但由於貧窮,頭發缺少配套的發飾,金表也沒有配套的表鏈。聖誕節就要到了,按照西方的習俗,家人要互贈節日禮物。德拉早就想為她心愛的丈夫買壹條滿意的表鏈,但盡管她累得夠嗆,但她還是買不起足夠的錢。她為錢擔心和難過。不知所措的時候,她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美麗的長發像瀑布壹樣。她不得不在頭發上做壹個想法,她很殘忍。她流著淚賣掉了自己的齊膝美發,最後買了壹個鉑金手鐲。她懷著喜悅和焦慮的心情等著丈夫下班回來,吉姆和德拉有著同樣的想法。我想給黛拉買壹份聖誕禮物。他賣掉了心愛的手表,買了壹把梳子來裝飾德拉的頭發。他們見面後互贈禮物,兩人都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東西,但都沒有用。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給讀者豐富的思考空間。當他們分別拿出禮物時,愛情閃耀著光芒。讓讀者眼眶濕潤。文章最後寫道,“他不明智地為對方犧牲了家裏最珍貴的東西。但是,我要對今天的聰明人說壹句話。在所有送禮物的人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所有送禮收禮的人中,像他們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他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幾個字。良心是什麽?什麽是生存?從而得到讀者自己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