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民間習俗稱之為“過年”。朝壹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壹大早,人們走親訪友,這被稱為“新年快樂”。壹般人們拜年都要帶“大吉”(即橘子比橙子大,故稱“大吉”),被訪的主人也要回贈“大吉”,作為共同吉祥的標誌,並互道“新年好”、“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在新年這壹天,根據揭陽的傳統,大多數人都吃早餐,以表達他們對佛陀的尊重和真誠。春節期間,城市和農村都組織娛樂活動,如舞獅、猜謎、遊標尺和潮州鑼鼓。此外,成年人還會給老人和孩子“壓歲錢”。
人類贏得了節日
正月初七是人的日子,就是人贏節。出自金壹郎問答習俗董洵《正月初壹是雞,初二是狗,初三是豬...而第七天是人”。那壹天,人們把七種蔬菜壹起煮成湯,說吃七種蔬菜會導致繁榮。這種習俗今天仍然流行。
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是農歷正月十五。揭陽民俗今要祭祖。在壹些村莊,還有“丁酒”的習俗(註,當年生男孩的家庭要在這壹天為鄰居舉行宴會。縣城通常有燈籠、煙花、舞獅等習俗。在普寧等鄉村,也有宵夜“見新娘造四句”的習俗。
清明節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壹般在每年的4月初(壹般是4月5日)。清明節前後,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時候。
端午節
俗稱五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相傳,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他投江而死。那壹天,大多數家庭都吃粽子。揭陽至今仍有“提龍需水”、“洗龍需浴”的習俗。據說端午節時,河裏的水是“龍須水”,吃了或洗了可以辟邪。此外,壹些地方還舉行“賽龍舟”活動。
走出花園
在揭陽潮語區,年滿15歲的男女,壹般在農歷七月初七舉行“出園”儀式,以示長大成人。類似於現代的“成人節”。出園時,爺爺家給孫子行了壹個“遊園禮”。壹般有紅公雞、紫椴、醪糟等。給鄰居多準備點布或者肉和蛋。Xi壹家舉行了壹個“拜公婆和母親”的儀式。在那壹天,孩子們要吃甜丸子蛋和甜豬肝,這意味著他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鬼節
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叫“鬼節”。潮屬各地都有祭祖活動。節日前後的壹兩天,各種善堂善寺也有“石鼓”救濟活動。
中秋節
在農歷八月十五,壹家人聚在壹起吃月餅,享受水果和月亮。這壹帶的民間中秋產品肯定有三種:月餅、芋頭、柚子。相傳元初,統治者強制每個漢族家庭都要有壹個元兵。元軍戰士不滿他們的壓迫,於是借月餅傳書,約定每家在中秋之夜的某個時間殺死他們的“範元”,壹夜成功。當時漢族人稱元兵為“韃子”,所以中秋節剝芋頭叫“剝鬼皮”,剝柚子吃肉叫“吃鬼肉”。還有“拜月”、蕩秋千、燒瓦塔等活動。海外華人也喜歡在中秋節拜訪親戚,與家人團聚。
重陽節
九是陽的數字,所以農歷九月初九叫“重陽”,是每天爬山的習俗。許多榮成市民登上黃岐山和墨子遊玩。魚粥遍地吃,有些地方還有吃雜燴粥的習俗。在這壹天,孩子們會放更多的紙風箏,民歌中說:“九月九日,鳥兒(風箏)漫天飛舞。”
冬季至日
農歷的冬季至日是冬季的節日,俗稱“小年”。在舊習俗中,冬天的節日要祭拜神靈和祖先,祭品中必須包括湯圓,以示團圓美滿。民間有句話叫“吃個圓冬節,就老壹歲。”把湯圓貼在器皿、房柱和牛上祈求豐收也很有用。
2.結婚
揭陽舊婚俗要經過問名、納吉、得獎、邀約會、招親、迎親戚等六道程序,稱為“六禮”。在壹些地方,有壹個習俗,女兒在結婚前夕睡在草席上。相傳,這種習俗起源於前壹年壹個後媽對他們前輩留下的女兒的虐待和羞辱,讓她這樣睡覺。沒想到,這個女兒變富了,子女也發跡了。此後,人們紛紛效仿。此外,還有“油叔”“做四句”等習俗。“跳友叔”是指女兒結婚那天,哥哥會帶著五樣禮物到男方家,稱為“跳友叔”。它在新郎家最受歡迎,通常在首席宴會座位上。“造四句”是指各種婚禮儀式。女方家要雇壹個像劇中對象的老婆婆,唱四句“問候”來主持儀式。四句話約定俗成,自編,大多押韻,幽默風趣。還有壹種揭城習俗,在其他地區很少見。如果壹個男人或女人即將結婚,他們必須在100天內結婚,以防家裏(壹般指他們的長輩)有葬禮,否則要過三年才能舉行婚禮儀式是可行的。
這些舊習俗在壹些地方保留了下來,但在大多數地區,婚禮都是新的、簡單的,甚至集體婚禮、旅遊婚禮等時尚也逐漸成為壹種潮流。
3.龍舟比賽
揭陽賽龍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水鄉的揭陽,被縱橫交錯的溪流環繞著。榕江、練江、龍江水深長,江面寬闊,風平浪靜,是劃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已經延續了幾代人。
揭陽龍船,規格統壹,是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的:船長32米,寬1.5米,25對槳,1個舵。揭陽龍舟,造型優美,氣魄宏大,長頸,龍首高,雄偉帥氣。每年端午節前,龍舟落水時會舉行儀式,然後進行訓練,稱為“劃槳試驗”。
龍舟比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輸贏賽和冠軍賽。曾任清末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在榕江南河設宴招待並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的龍舟隊比賽。結果揭陽紅棉船奪冠,丁日昌授予“欽差丁尚”紅絲絨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