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炸丸子
《京味兒》壹書中曾提到,老北京春節吃食中有壹項“和蒸饅頭緊密相關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征了合家團圓。以前春節期間,各家總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飯時間不固定,也沒有很多時間炒菜。事先準備好丸子,端上來就能吃。
“為什麽現在超市裏賣的素丸子不好吃?”趙珩先生自問自答起來,“因為不舍得放香菜。”趙先生說,好吃的素丸子必須放大量的香菜,還有胡蘿蔔、五香粉、粉條,把這些和到面裏,現炸現吃。素丸子是壹道典型的“窮人菜”,但味道很好。趙先生說,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葷做、粗菜細做。但這份貧窮的美味,現在也很難找到了。
2、羊肉
古時“羊”通“祥”的,所以吃羊肉是很吉祥的象征。世界各地都有食用羊肉的習慣,但是,獨有中國北京的羊肉文化才稱得上博大精深,海納百川。有名的全羊席總***108道菜,涵蓋了羊身上的每個部位。做法也很多,燉、燜、涮、爆、燒、烤等等最為常見。每種方法都有其風味和特點,營養成分也不盡相同。
燉羊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營養成分不丟失,滋補效果最佳。燉湯時先用壹些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燉半小時成奶白色湯,撈出湯骨,再將洗過的羊肉放入鍋中,加入蔥、姜小火燉制。如果用砂鍋燉,風味更好。
3、鹵炸豆腐
鹵炸豆腐是壹道老北京有名的清真小吃。豆腐嫩滑,湯汁鮮美深受百姓喜歡。自“豆腐”傳到北京,那吃法就越來越多,並得到了南北結合口味提升,經數百年的演變,形成了北京自己的特色。尤其到了明代的中晚期,京城的“六必居”開張以後,調味品更加豐富,又出現了“鹵炸豆腐”這壹小吃,經過不斷改良傳至今日。
4、鯉魚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余”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5、炸咯吱盒
簡稱咯吱盒,這是北京的壹種小吃,雖然也有家庭自己做,特別是過年的時候,但主要是還是在小吃店裏買著吃。咯吱盒是用綠豆面摻白面、鹽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自己家裏做,和面時還可放雞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蘿蔔絲、香菜絲之類的東西,有些什麽也不加,卷成卷,切段後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膩。
咯吱盒有大小兩種,大的比較普通,過去常用為早點,夾燒餅吃。小的咯吱盒做法比較講究,精致些,可用來佐酒,以通縣做的最好。有人說這咯吱盒的產生比北京城還要早。
6、年糕
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漢代揚雄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作方法。明、清時,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壹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老北京的年糕由清真回民小吃店在春節時大量供應,是滿族拜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