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上海高考 語文背書手冊

上海高考 語文背書手冊

高中語文1~4冊背誦篇目

專題壹:諸子百家

《諸子喻山水》

原文1子曰:“譬如為山,未成壹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壹簣,進,吾往也。

原文3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原文4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原文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原文6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原文7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原文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原文9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原文10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原文11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秋水》 戰國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勸學 戰國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專題二:詩賦

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妻作

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

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

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

下馬入車中,低頭***耳語: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

誓天不相負!”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

詠史 西晉左思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壹朝。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飲酒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夢遊天姥吟留別 唐李白

海客談瀛洲, 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 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 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 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 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 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近體詩:

終南山 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登樓 唐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庭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塞下曲 唐盧綸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壹呼。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書憤 南宋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快閣 宋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壹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裏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過華清宮 唐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賦:

阿房宮賦 唐杜牧

六王畢,四海壹,

蜀山兀,阿房出。

覆壓三百余裏,隔離六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

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五步壹樓,十步壹閣;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盤盤焉,囷囷焉,

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未雲何龍?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風雨淒淒。

壹日之內,壹宮之間,

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

渭流漲膩,棄脂水也;

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壹肌壹容,盡態極妍,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

剽掠其人,倚疊如山;

壹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棄擲邐迤,秦人視之,

亦不甚惜。

嗟乎!

壹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盡錙銖,

用之如泥沙?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

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戍卒叫,函谷舉,

楚人壹炬,可憐焦土!

嗚呼!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

則足以拒秦;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誰得而族滅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前赤壁賦 北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壹方。”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此非孟 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固壹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侶魚蝦而友糜鹿,駕壹葉之扁舟,

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壹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壹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 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專題三:詞曲

宋詞

八聲甘州 北宋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

漸霜風淒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水龍吟 南宋辛棄疾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淚。

雨霖鈴 北宋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聲聲慢 南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踏莎行 北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蘇幕遮 宋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元曲

壽陽曲 雙浦帆歸 元馬致遠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長亭送別(節選) 元王實甫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竇娥冤(節選) 元關漢卿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

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

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舟。

地也,妳不分好歹難為地;

天也,妳錯勘賢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毛澤東詩詞: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西漢司馬遷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義也。

今君與廉頗同列,

廉君宣惡言,

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臣等不肖,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顧吾念之,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鬥,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曰:“鄙賤之人,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想與歡,為刎頸之交。

過秦論 西漢賈誼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

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卻匈奴七百余裏。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

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

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鋤櫌棘矜,非铦於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

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專題四:唐宋文學

遊褒禪山記(節選) 北宋王維

於是余有嘆焉。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 非常之觀,

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

有誌矣,不隨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

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

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諫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誠能見可欲,

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何必勞神苦思,

代百司之職役哉?

訓儉示康 北宋司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壹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

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

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又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

客至未嘗不置酒,

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

肴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

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

器皿非 滿案,不敢會賓友,

常量月營聚,然後敢發書。

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

嗟乎!風俗頹敝如是,

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

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

此為宰相廳事誠隘,

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

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

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

上曰:“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

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

上以無隱,益重之。

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

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

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

公嘆曰:“吾今日之俸,

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

壹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

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

常如壹日乎?”

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禦孫曰:“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

***,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

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故曰:“儉,德之***也。”

侈則多欲: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

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故曰:“侈,惡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君子以為忠。

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知其及禍;

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壹時,然以功業大,

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其余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

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

使知前輩之風俗雲。

師說 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 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 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