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1989,1日,由重慶晚報、市園林局、重慶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巴渝十二景新評”,歷時壹年評出“巴渝十二景新評”。
三、2008年4月29日公布的《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四。2015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第四次評選的新重慶巴渝十二景2015評選出12自然景觀、文化度假村、城市地標。重慶十二景之美譽古巴(1760)因清代乾隆年間巴渝州縣令王爾儉頗有文采和審美情趣而得名。他在巴渝景觀中圈定了最能代表巴渝之美的12個景點,使之流芳百世,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據說當年巴渝十二景的評選標準是:“其趣在於月露之外,而表現出深刻人物之奇,登上球場,有別樣的領悟...空靈空靈,而且是意象與意象之間最美妙的。別有隱逸之感,空靈無色相……”所以王二建選的巴渝十二景都是空靈的,美的地方恰好是難以解釋清楚的部分。
當然,王二建並不完全創造了十二巴渝風光。其實明代地方誌中就有“重慶城八景”的記載,王二建的《十二巴渝風光》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
古巴和重慶十二個景點簡介
古巴和重慶的十二景分別是:
金黃芬芳,黃葛渡桶井峽傍晚,猿歌,音樂,靈音,雲,清風,清崖,綠滴。
海棠煙雨字水夜燈華鎣雪淩龍門佛像夜雨
1.金黃芬芳
是巴渝十二景之首。從重慶解放碑鄒容路,壹路上坡到人民公園山,河邊的最高點,是幾百年前“金碧輝煌,芳香四溢”的土地。
金碧山在古代是巴山的頂峰。漢代,這裏祭祀“金馬藍鳳”。宋淳統治時期(1241-1250),於傑在這塊基石上修建了金碧臺,懸崖絕壁,美不勝收。明代張知縣在戲臺上修建了金碧山堂。清朝乾隆年間,縣令舒敏也在此建有金閣。1929,這裏被辟為“中央公園”,有珍稀樹木和野生動物、鳥類。1939年5月3日、4日,日本轟炸重慶,金碧山堂被毀。1950更名為“人民公園”。
金碧山是當時俯瞰重慶繁華地段的最佳地點。她腳下是重慶官邸、左川東路官邸、遊巴郡官邸、郡學書院。真的是彈丸之地,政權集中。早在清代中期,金碧山腳下就已經成為重慶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政治、文化在此匯聚。文人墨客經常在這裏吟詩作賦,壹起登高,那叫居高臨下,俯瞰全城,上下望去,水茫茫。江城最好的壹點是,當妳站在江城的制高點上,徐來壹陣涼風,到處都沒有花和草,但是香氣撲鼻。這種前人類的璀璨芬芳,是流淌在文人心中並被打開的“書香”,是沈浸在醉人之中並涓涓流淌出來的“墨香”。王二建曾寫過壹首詩:“巴山之地,有壹高臺。天香在哪裏,疑似來自月洞。江邊千河環繞,雲開九門。每壹個欄桿都是清香的。”
2.黃閣後期穿越
黃閣渡,因黃閣濃蔭而得名,位於南平土山腳下,與長江中心珊瑚壩、南紀門隔江相望,長江大橋南岸宏聲路附近。
這是壹個渡口。據考,黃閣渡形成於北宋初年,至民國時期,渡口達到最繁忙的繁榮時期。古代是重慶市中心到南岸的重要交通口岸。每次日落時分,過河的人延伸到占據了很長的渡口,甚至出現了過河的場景。宋代詩人余傑說:“龍門東去水天壹色,行人歇壹歇。自然來遲趕,江頭爭夕陽船。”阿清王二建記載:“南紀門河對岸,有壹棵古樹,名黃閣,在羊蓋渡河旁。在雨天和月光照耀的日子裏,看著遠處河中的煙霧,像壹片樹葉壹樣漂浮,也很有趣。”
7月1980,1,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從此,護城河成了通衢,承載了百年繁華的黃閣古渡也停止了擺渡。如今,經常可以聽到家南岸的人們,津津樂道於夕陽西下、人山人海的盛況。尤其是在旱季,從南岸上船過河需要經過壹條長100米的木竹跳板,兩邊的圍欄上掛著夜間照明用的燈泡。夜幕降臨,遠遠就能看到壹條長長的光帶,山城最早的夜景在暮色的夕陽中與長江的水天相映。
3.銅鏡峽猿人
此景位於閩北統景景區,古稱“桶井”,內有峽、河、泉、洞。“桶井”之所以叫“桶井”,是因為“桶井”裏的懸崖峽谷看起來像壹個桶,人進入其中,就像坐在壹口藍色的井裏看天。後來“桶井”改為“統壹風景”,也是對這個地方的比喻:集自然山川和世間各種美景於壹身。
銅井峽以猴子和巨大幽深的洞穴而聞名。山崖上曾經猴子成群,猴子爬樹扶藤或倒立玩耍,給寧靜的峽谷帶來了生機。阿清詩人周凱鋒曾寫過壹句詩:“桶井多奇勝,不缺出處。”好山溫柔婉約,曲徑更蔥郁。掛樹壹跳,看天。在桃園落花的地方,漁夫幾次發呆。"
4.歌曲和聲音
歌樂山因“歌樂山之聲”而得名。壹方面“大禹會諸侯召眾客於土山唱”,另壹方面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帝派天仙樂隊表彰。他的音樂像天籟,仙樂飄過群山。清代《巴縣誌》記載:“山高五裏,山中樹木茂密,松杉雕零。微風來了,什麽都會唱歌,比鼓樂還好聽。”又雲:“登高望遠,兩江九門迫在眉睫。松濤清淅,歌樂相聞,風動谷應,松濤投山千裏。”“歌樂山群峰美,蒼松參天,風雨已過,如聞其聲。”阿清詩人王爾儉曾寫過壹首詩:“山遠聲遠,所以誰奏管弦。絕壁滿恩愁,歌韻霏霏。我去吹笙祭拜仙鶴。昔日風雅,雲響流。”
相傳“歌樂靈音”發源於歌樂山山頂的雲頂寺。雲頂天宮建於明朝,曾經有壹口銅鐘,高4米,重3000多斤。過去,僧侶們敲鐘,遠在20英裏外都能聽到。大殿的屋檐上掛著12個銅鐘。風壹吹,銅鐘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隨著松樹滾動十裏,非常漂亮。可惜的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雲頂天宮被徹底拆除,建造高爐冶煉鋼鐵,松濤失去了獨特的魅力,沒有了兩座鐘。時至今日,原雲頂天宮頂上的歌樂山依然霧蒙蒙。壹年中有近五個月多霧,使得山的美時隱時現。原因是霧多霧散。珍惜聆聽偶爾的陣陣松濤,仿佛回到了風鈴相伴的歌聲和音樂。
5.晴空萬裏
雲篆山距重慶巴南區魚洞約八公裏。它形似魚脊,高聳入雲。明朝成化九年(1473),山上建有壹座制印殿。明萬歷十七年(1589)和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翻修。文革後,寺廟被毀,廢墟猶存。清嘉慶八年(1803),這裏建有雲篆大寨,是當時巴縣南方五寨之壹,至今只保留了壹個寨門。阿清朝男子王二建在《筆記》中寫道:“走在山脊上,沿著綠色的崔林煙靄,像雲撐腳,隨風蕩漾,武夷的九歌值得贊美。”他還寫了壹首詩說:“風送雲來禦,雲重如山。如何不像馬,而是走蛇龍族。溪流的影子被瀑布環繞,江濤充滿了歌聲。偶聽樵夫唱,余味在前峰縈繞。”
爬到雲篆山,只見樹木茂密,雲長,聽風過林,奇雲莫測,壹會雨壹會霧。迎著撲面而來的微風,看著錯落有致、彎彎曲曲的稻田,看著綠樹掩映的農房,自然而優雅。當微風將薄霧送上田野,天地合二為壹,妳只想張開雙臂,感覺自己像飛仙。除了那種空靈飄逸的感覺,妳所有的煩惱都拋之腦後,靜靜的坐著,山風陣陣,鳥鳴陣陣,仿佛與世隔絕。
6.懸崖呈綠色
洪崖指的是重慶渝中區蒼柏路下面的懸崖,靠近嘉陵江。因為懸崖上還有壹個洞,這裏又叫洪崖洞。在懸崖的頂端,新華路壹帶曾經綠樹成蔭,許多樹木蓄水,於是壹條小溪從森林中滲出,沿著大陽溝和會仙橋流向洪亞東附近,形成壹條瀑布垂下,落到懸崖上,然後沿著巖石自上而下匯聚成壹條細流。到了雨季,水點點滴滴地從懸崖上滴下來,水滴被太陽反射得像綠珍珠碧玉,所以有文人稱之為“崖上滴綠”。據王二建《筆記》記載:“洪崖洞位於洪崖鄉,城內懸石壁千道。洞內可容納數百人,刻有洪崖洞三大篆書,並附詩數章,不可讀。城裏的水順著巖石流下來,夏秋兩季像瀑布壹樣,冬春兩季滴落,匯成壹個小水潭,進入河流。石苔披翠,池水翻騰,斜陽照耀,色彩相隔甚遠,難以形容。漁舟唱晚,聲如磐石,與空色有別。”
洪亞東也是壹個軍事要地。在漫長的歲月裏,洪亞東有許多歷史遺跡,如江蓋堡、鎮江古寺、東川書院、明城墻、天成巷街等。不如清巴縣令王二建《洪翠》詩中所吟誦:“洪崖肩多拍,古洞像難覓。帶瓶酒去看五色花車。珠飛高落岸,河水流綠水。夕陽掩映下,海浪照亮了壹些石頭。”
7.海棠煙雨
溪北自南坪山碼頭,沿山谷隨溪而下,曲折入河。溪邊種過很多秋海棠,比文玉滋潤。歷代的詩人、詞人都曾徜徉在這蜿蜒的水中,吟誦著輕煙細雨中的婀娜身姿,吟唱著晨曦微明中包裹的紅妝。從前有海棠溪,發源於南山北坡,由西南向東北蜿蜒十余裏。壹路上,它接受了幾條山澗,突然拐了個彎,向北匯入長江。這條小溪以前長滿了海棠樹。每當春雨來臨,輕煙散盡,細雨如絲,溪水映帶,連綿不絕,故名海棠煙雨。唐代女詩人薛濤對《海棠煙雨》詩贊不絕口:“春教之景在仙霞,魚總帶水上花。世人不思珍寶花,競染紅絨。”王二建曾有詩贊曰:“溪深憐香國,山滿海棠。輕煙籠髻,細雨點新妝。雋秀美麗,文靜卻善於隱藏。每次看江邊的房子,我都是獨立的。”
禹巖、蕭月、海棠、西溪這壹組富有詩意的人物,在原南岸區濱江段形成了壹組地名。其實,欣賞“海棠煙雨”的最佳地點並不在南岸的海棠溪,而是在渝中區楚奇門河畔。從重慶市中心的過江景色到南岸,同樣是真真假假的霧紗縈繞在整條道路的上方。連接它們的,是交錯的溝壑和溪流上層層疊疊的水霧,輕輕逸向曾經的海棠林,漸漸飄向迷離的南山。那條小溪是海棠河,小溪兩邊有禹巖路和曉月路。海棠溪的溪流從南山的森林中蜿蜒而出,穿過長滿海棠的森林,再通過壹座單拱石橋流入長江。形狀像壹彎月牙的單拱石橋,將溪流兩岸井然有序的家庭緊密連接在壹起。每當山雨來時,橋上輕煙繚繞,細雨溪流映帶,瓦房四周的霧氣也變得有趣起來,海棠煙雨因此得名。有人說《海棠煙雨》空靈空靈,飄忽於無形與有形之間,只有思考與悟才能欣賞。如今,再往後,海棠樹早已不見,溪流已被厚厚的泥土填平,道路也修起來了(從南坪到上新街),除了豎立的碑字外,蒙蒙霧蒙蒙的“海棠煙雨”也不見了。
8.字水燈
由於朝天門交匯處的長江、嘉陵江水流經過曲折迂回,自然形成了形似“巴”字的古篆,故稱“水”。夜晚,燈火通明,波光粼粼,“夜燈”映“水”字,山城夜景別稱“水夜燈”。
爬山不如賞“水燈”二字。舊時賞“水燈”二字的三個地方是“小梁子”(即今天的人民公園附近),這也是重慶老城的制高點,第壹個賞風景的地方,其次是“江北鎮”(僅指古代現在的重慶大劇院)和南岸的“老君洞”。現在人們最喜歡的觀賞點是南山“壹棵樹”,從這裏可以將雙江的燈火倒映明月盡收眼底。妳看到的兩條河,就像壹條條金帶環繞著群山,山望不到頭,水望不到頭,燈也看不到頭。阿清作家王爾儉在編《巴縣誌》時曾寫道:“禹州崖為城,沿江潭為重屋。每到夜晚,燈火通明,層層疊疊。光線照在江波上,遇到了星星和月亮。”
9.華英薛稷
雪姬是雪停了,天放晴的時刻。華鎣山在古代是重慶的屬地。據考,華鎣山大雪初起時的景色令人震撼。華鎣山橫跨川渝兩縣交界處,山麓拱門環繞,峰巒直出雲端。秋冬交流時,松柏蔥郁,仍無衰敗之意。最迷人的是,初冬的雪,碎玉,還是什麽都沒有,映襯著叢林。如果雪山堆砌,太陽冷,建築美,色彩艷麗,像牟尼的珍珠,呈現出壹個白色的小宇宙。
清巴縣令曾作詩稱贊:“華鎣雪是我的最愛,新晴景映玉林。沒必要裝上吊車,也沒什麽可做的。長嘯與風月相連,空山從古到今。光不沾,崖響度明。”
10.加林·夏雲
縉雲山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很多傳說:相傳黃帝時,縉雲山的後裔就住在這裏。據《縣誌·宋陵城隍廟碑》記載:“此山源出於禹出九州前,黃帝有士名縉雲,八士投巴(宗)抗邪時,故名於此。”因此,這座山被命名為。二是以縉雲寺命名。第三,據《重慶通誌》記載,王二建《牯嶺山中雲》詩中,序曰:“縉雲山九峰爭美,色紅如雲。”古人視紅多於白,故名縉雲,山名由此而來。縉雲山脈自東向西聳立著九座形態各異的山峰,其中蓮花峰最高,獅子峰最美,香爐峰最奇特,寶塔峰最著名。站在這些山峰上,無論日出日落,總有夏虹。
日落時分,在重慶北碚嘉陵江溫塘峽附近的縉雲山上,九峰綿延不斷,像壹座懸在空中的島嶼漂浮在紅色的雲海中。紅多白少的雲被古人形容為縉雲,早晚把天空映得很美。在古代傳說中,這裏叫巴山,改名縉雲山後,被王二建美不勝收。
縉雲山被譽為“小峨眉”。國民黨元老陳遊覽縉雲山,曾題詩壹首:“四川山川好,大峨眉小。”它不僅色彩豐富,而且由於山與山之間的差距很大,植物多樣性也很明顯。在其頂峰“太虛臺”,妳可以鳥瞰嘉陵江和北碚森林城市。
11.龍門郝躍
奔向朝天門的長江被南山擋住了。穿過海棠溪後,被南岸壹排隆起的石梁分成兩條溪流。被“劈開”的長江,在這裏轉了壹個大彎。石梁外的河流水流湍急,但光束內部卻像平面鏡壹樣廣闊。裏面和外面的區別是如此的明顯。巴基斯坦人稱這個月牙形的鏡面水灣為“浩”。伸出河面的石梁像壹座遊龍雕像,微微向外傾斜。它沿著河流不斷地生活,中間有壹個缺口正好疏通內外水系。因其形似龍門,南宋時有人在其內外兩面刻上“龍門”二字,故名龍門浩。阿清人王爾儉在筆記中說:“水中有兩塊巨石,各大書上的‘龍門’二字都刻在宋紹興......水脈橫於河中心,旋來旋去,其狀如月。”他還寫了壹首詩來歌頌它。詩中說:“石破蒼穹,龍星在玉門。生於月洞,月自根照。自古雪浪滾滾,冰輪變昏。林峰登上彼岸,畫後有村。”
舊時洪水退去後,廣大區域內橫浪平靜,廣大區域外波濤洶湧,動靜相映。每當明月當空,江舟歸來便會泊在海灣,月色下的江面映著漁人點起的點點漁火,泛著溫柔的橘黃色浪花。文人騷客把這壹幕歌頌為壯麗如畫的龍門。“龍門”二字在文革中被毀。當重慶修建東水門大橋時,壹個施工橋墩正好位於石梁的壹部分。由於時間的侵蝕,石梁暴露的部分變得奇形怪狀,政府重新組織並雕刻了“龍門郝躍”字樣。這個海灣又成了新的風景,天上明月依舊,龍門依舊,只是景色完全不同了。
12.佛圖雨夜
建在渝中半島上的老重慶主城,三面環水,只有西南山脊線可以通往“佛-土雄關”。這是連接陸路交通的唯壹出口。每個人都想守衛離城十裏的重要關口。它是歷史上眾多兵家必爭之地,但在這堅硬的歷史背景背後,依然隱藏著“佛-圖們江”這個雅號。明代,這裏有壹座夜雨寺,名為“晚雨升秋池”。大旱之年,井水山泉幹涸,但這種綠色的雨石在夜晚仍會浸濕滴落,被百姓奉為神靈之物,夜雨寺也成為重慶祈雨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壹個傳說。《巴縣誌》記載了夜雨石,《資略》也有記載:“巴渝十二景之壹,灌口有夜雨寺,歷年寺門之間有青石壹塊。雖經旱月,侵層猶潤如夜雨。”《重慶市文物目錄》記載:“夜雨寺建於清道光十壹年,懸山房頂朝南。中間是提梁結構,兩邊是穿桶結構。五間19.2m寬,四間進深,總高5.85m,基高0.8m,門前豎帶踏板6級。地點在佛圖關東門——迎青門(原114中學)。”2009年5月,為了修建渝中區職教中心實踐操作樓,俞曄寺被徹底摧毀。
山鄰兩江,地勢高,水蒸。夜晚,整個佛寺霧氣蒙蒙,宛如江面仙境中的壹座浮島。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唐代李商隱從霸州到子洲到佛圖關辦事,他在此期間寫的《雨夜給北方友人的筆記》對佛圖關的雨夜作了最中肯的評價。雖然佛圖關的許多古建築和傳說已經淡出歷史,但山上的樹木依然茂盛健康。引人註目的大黃樹已經生長了幾百年,而且越來越茂盛。宜人的山路穿過森林,然後極其遙遠。碧玉就像兩條河的水,上面有很多橋。望路,高城切天,南北美景,窮眼。起源
4月1989,1日,由重慶晚報、市園林局、重慶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巴渝十二景新評”正式啟動。活動歷時壹年,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990年4月27日,重慶市第十壹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政府關於命名“新巴渝十二景”的決定。
新巴渝十二景簡介
新巴渝的十二個景點是:
大足石刻山城登海瀑布四面夏雲北泉文勇南山醉花
中原南塘河趣趣合流的由來。
重慶晚報在1989成功推出“新巴渝十二景”的基礎上,從2006年5月開始邀請熟悉重慶山水歷史文化背景和現狀的職能部門共同舉辦“新巴渝十二景”評選活動。評選過程自始至終堅持原則,采取普遍推薦、媒體聯動、專家評審的方式。入選的景點得到了市民和專家的廣泛認可,提升了重慶的軟實力。這也是積極響應市政府號召,全力激活重慶旅遊市場的有益舉措。
2008年4月29日,《巴渝新十二景》公布。
巴渝新十二景簡介
巴渝新十二景分為“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和“巴渝新十二景人文景觀”,分別是:
《巴渝新十二景》—
阿依秀水湖余浪芙蓉崔迪黑山幽谷南泉西曲瀑布四面八方。
天生三橋巫山棲霞統景溫塘潛江七海金佛崔偉黃水臨海
“巴渝文化新十二景”
朝天總匯瓷器古鎮山城夜景蔡赟白蒂大足石雕漢風新城
名碑金街西沱天街釣魚古城紅巖碑石寶瓊亭豐都鬼城明日順年(1458)重陰寺(今長安寺)鐘上投下的重慶城八景:金香風、紅巖崔迪、龍門郝躍、黃閣晚渡、佛圖夜雨、孔店秋香、林玨蕭中、北鎮金沙。
“夫子廟秋香”指的是二十九中(原夫子廟)的桂花風光。
“林玨蕭中”指的是今天南岸的下濠林玨寺,建於南宋時期。它隱於風景如畫的蓮花山麓,依山傍水,林茂翠竹,柏樹參天,黃樹藏月。宋代詩人余傑寫過壹首詩:“木魚撞鐘,透密林萬戶震。180才開始,六街三市都有人。明朝末年,林玨寺被士兵摧毀。清康熙二年,學衡禪師重修寺廟,其徒弟越江禪師加建山門和園林,形成了晨鐘的呼喚、蓮花峰的露珠、龍橋的夜月、泉水的芬芳等林玨八景,成為文人雅士賞玩吟詠的繁華之地。清朝光緒年間,耿寶弟被任命為巴縣知府。這個人是壹個出了名的殘忍的官員,綽號“耿光頭”。他收到了壹份報告,說林玨寺的和尚違反了規章制度,所以他下令逮捕負責的和尚,並關閉了寺廟,用作幼兒園。此後,該寺逐漸遭到破壞和冷落,最後成了壹片廢墟,只剩下“林玨寺”這個地名。寺廟雖已消失,巍峨的報恩塔仍能讓人領略到“壹詩成客去香林,卻聽遠山鐘聲”的魅力,也能感受到“壹樓見佛,千尺達千山”的氣勢。
“北鎮金沙”是指江北區的江北口。明代時,江北屬巴縣江北鎮,故稱“北鎮”。因為住在長江和嘉陵江岸邊,江北鎮嘉陵江壹到冬天水就幹涸,岸邊有很多河沙。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金色的光芒,因此被稱為“金沙”,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