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北方農民習俗有哪些?

北方農民習俗有哪些?

農民的生活習俗

庭院模式

四合院清末至民國時期,太原居民的傳統住宅有三合壹院、四合壹院、二合壹院等較為封閉的格局,其中以方形或長方形磚砌四合院較為常見。太原的四合院壹般都是南北對稱的格局。北為正房,又稱廳,以五間寬為典型,壹門四窗,三明兩間暗房;還有三個房間,壹個有兩個窗戶,壹個明,兩個暗。東西兩側是廂房,三間房常見,進深不如正房。廂房北墻與主房之間有壹定距離,稱為“風岔”,俗稱“通風口”。壹般有三間南房,稱為門房。東南角設有院門,稱“門道”;西南角有個廁所,俗稱“廁所”。南方蓋房子的院落可以稱為“四合院”,不蓋房子的稱為“三合院”。

在舊社會,壹些富裕的家庭有兩個庭院,裏面和外面都是雙庭院。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外院只建了東西廂房和南廂房。內外院之間的通道多位於東墻,也是建在雙院的中軸線上,將內院的南室分成兩半。

太原四合院的正房壹般都是高檐的瓦房和樓房,正房的東側有很多廂房。廂房通常是低矮的平房,用來儲存糧食,充當倉庫,也可以用作廚房。東、西廂房多為平頂房,屋頂用磚平鋪或用礦渣、石灰拌泥找平。南屋往往是傾斜的瓦房。四合院裏的房子有磚木結構的,有壹種是磚加石灰的,叫實心磚墻;壹種是磚砌的,中間是土坯,橫梁根據房間數量用木梁、木柱支撐。主窗配有帶吊頂隔斷的紗門,冬天貼白麻布紙保暖,夏天取下來收納。

太原舊時代有官僚富商的四合院,建築比較考究。四面的房屋都是雙出懸山鬥板瓦屋頂,主屋頂有壹組花脊,兩端放置封閉的獸吻;門窗梁上多有雕花,護板有彩繪或浮雕;庭院用方磚鋪成,有壹個種樹種花的花園;院門口有飛檐鬥拱的門樓,門檻上鐫刻著“耕讀為先”、“和為貴”、“節儉傳家寶”等字樣。門對面的東房側墻上,有壹面磚雕影壁,上面有“福”或“百歲”、“天佑百姓”等多種圖案,影壁中間有壹個神龕,供奉土地爺或其他神靈。門的兩邊有許多綠色的石獅子或石鼓。

新中國成立後,太原的很多四合院都經過了改造,從原來的獨門獨院變成了很多多戶雜處,其格局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最顯著的變化是主房改為五室三門,分為獨立的三居室;窗格木扇大多被明亮的玻璃窗取代。

太原市城鎮四合院的農家庭院模式起源於農村的農家樂,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反過來影響著農家樂的變化和發展。

農家院受當地自然和經濟條件限制,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氛圍。尤其是偏遠山區,祖上住的是獨家獨門獨院,其院落格局與城鎮的四合院有所不同。農具和牲畜,柴禾和儲糧,甚至雞、狗、豬、羊,吃喝拉撒,都要有自己的地方安排。

太原農村庭院在建築結構和布局上有其自身的特點。第壹,在平川,村裏的房子都是相鄰的,前屋的後墻就是後院的前墻。鄰居、房子、墻是連在壹起的,俗稱“山墻”。各家各戶住在對面,經常隔著壹條街。在山區,獨門獨院較多。第二,在山區,高低錯層的院落比較常見,遠看像多層建築。第三,位於主幹道或集鎮的村莊,房屋、院落格局比較整齊,街道比較筆直。

山區的農家樂大多以五間正房作為院內主要建築。東西兩側的廂房比較簡陋,多為飼養農畜的牛棚或堆放糧草雜物的倉房。壹般南方不建房子,或者有土墻或者圍欄。農家院的大門壹般設在東南角或西南角;禁止中途開門,直入主屋。認為正對主人家的門不符合風水,會犯錯誤,給家庭帶來不幸。山區的窯洞、院落因為地形有限,往往不在南面,甚至不在東西兩側建房,或者銑刨,或者設置畜欄。很多廁所都建在山村的院子外面,有的地方幾戶人家共用壹個廁所。

平川的農家院主要由三合壹的院落組成,南面由院墻和大門組成。有的是根據街巷的位置,方便出入或開東或西的大門。

新中國成立前,清徐等縣的居民院落貧富懸殊。首富的四合院占地很廣,前樓壹廳,後樓壹廳,東西瓦頂,還有幾個院落。徐溝王氏天祿堂家族還修建了書院、戲樓和園林。壹般不太富裕的住戶都是前後屋,前主房叫“悶房”,左右側廳,左右對稱。兩棟房子20多間。壹般人家建四合院,以平房為主,東西南北五三五交替。貧下中農建磚柱土坯墻,土頂平房,北三間五間,南五間,另外兩面用土墻或籬笆。最窮的家庭只有壹兩間低矮的土房,全家老少幾乎沒住過。

住宅形式

除了上面說的四合院、農家樂,太原還有窯洞、平房、瓦房、平房、樓房。20世紀80年代以後,太原市開始出現住宅小區。以1983首建的老營房生活區為標誌,包括綠地在內的生活設施和社區管理服務完善的生活區成為城市居住習俗發展演變的新特征。

窯洞太原市東西兩山及北郊、陽曲、古交、婁煩等山區的主要民居形式是依山而建的窯洞。

太原東西山區從清朝到民國時期,老百姓用很多窯洞當窯。窯面多為壹戶三室,壹門兩窗,壹明兩暗。窯有2到3英尺深,三孔窯相互挖通留下門。東山地區的壹些窯洞分為前窯和後窯,即在人們居住的窯洞的後墻挖壹個略小的窯洞,用來儲物。在舊社會,為了防兵防匪,很多人在山洞裏挖隱蔽處,然後挖個洞站在遠處。這種隱窯很常見,是壹種習俗。有磚石墻的土窯被稱為“蓋面窯”,但大多數貧困農民的窯洞仍然是覆土地。因為窯洞冬暖夏涼,不需要梁柱,所以很多不靠山的村子都是用磚石自拱來建造窯洞,屋頂鋪上厚厚的泥土,像土洞壹樣舒適。這壹習俗在新中國成立後延續了很長時間。許多企業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為其員工建造了大量“自我封閉”的磚洞宿舍,這是太原郊區住宅習俗的獨特景觀。

在古交山區,山洞挖在山上,洞口用磚石砌成。汾河以南黃土層土質疏松,所以很多民間窯洞都有豎窯柱和木梁。汾河以北地區多為山地褐土,土質堅硬,不用架設梁柱,就可以依山建窯。當地窯口有兩個垂直的窗戶,用於通風和采光,兩側有外弧三角形窗格。窯門壹面開,另壹面有四個豎窗,中間兩個可以開關。窯前開出壹塊空地,修建平房,形成三進院落或四合院。當地的窯洞大多面積近200平米,也有不到100平米的小院。如果富裕家庭有樓房,也習慣先建壹個三個洞的自閉窯洞,再在窯洞上建瓦房;樓梯建在旁邊。

婁煩農村主要房屋也是窯洞,有土洞、泥土坯洞、磚洞。外部上部呈半圓形,高約3.5米,寬3.5米,深9米。土洞壹般挖在半山腰,洞口的窗戶上貼著白麻布紙。有些人,出於安全考慮,在洞穴兩側的柱子上支撐兩三根頂梁。當地人把這種冬暖夏涼、省煤省柴的窯洞稱為“神仙洞”。過去,為了節約耕地和避免洪水,大多數人都住在這樣的窯洞裏,這成為他們的祖先繼承下來的生活習俗。80年代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於是紛紛下山,在山前的平地上蓋起了房子,但樣式仍以石窯、磚窯居多。有人建壹種叫“平坎自閉”的磚砌窯洞,頂部有大拱門,門窗寬大,洞內寬敞明亮。窗戶的上半部分還貼著麻紙,下半部分裝著玻璃,比傳統的窯洞還要美觀。

平房太原平房,坡頂緩坡,前高後低,俗稱“壹出”。正面是木柱,有窗有門。壹般是三室壹組,中間開著門,壹明兩暗。後墻建築有土坯墻和磚殼墻兩種,省材省工。建造屋頂也有兩種方法。壹種是鋪草或者用泥抹平。另壹種是將灰和石灰水混合均勻,用木槌敲打。在太原平川農村,平房很常見,農民秋天經常在屋頂曬糧食。

古交的平房,前面有屋檐,鋪上松木,抹上兩層泥,再抹上白灰、爐渣、煤粉。半幹的時候用木棍敲打瓷器,用藍石打磨,非常好看。當地居民習慣在屋頂四周砌磚,在前檐安裝流水瓦。房子的前柱之間砌壹堵墻,前梁下釘壹道籬笆。窗戶上層有三個橫窗,下層兩邊有兩個固定的豎窗,中間有兩個活動的開、關窗。大多數舊窗戶都裝飾有小木方塊。民國時期裝飾了工字鋼和大廣場,活動窗戶加了護窗。很多農民的平房頂部四周不砌磚,只在前檐處砌磚鋪瓦進行簡單裝飾,門窗很窄。

50年代初太原經濟建設大發展時期,人口激增,開始出現大量平房。其建築形式為青磚或紅磚砌墻,木構架,雙出水口硬山頂,板瓦覆地,鬥瓦覆脊,坐北朝南,每戶壹兩個房間,每排五六戶。壹般是企事業單位職工家屬的住所,往往是成片的。從“文革”開始到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家庭人口的增加和住房建設的長期滯後,這些聯排別墅大多在房屋前後修建小房子以增加面積,形成了非常特殊的住房結構布局,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火車皮”。

瓦房是磚木結構的房子,有“人字形”屋頂,有天花板,地板較低。瓦房前的後坡為“二出”,是太原瓦房的主要形式;沒有後坡的前坡稱為“壹個出口”或“壹個斜坡”。在太原,兩座出水瓦房的屋頂前坡坡度幾乎等於房屋面積,前檐比樓房深。後坡山脊幾乎垂直於後墻,坡短窄,出口淺。瓦房多為廂房,瓦房後墻頂部是屋頂最高的部分。壹般只用瓦或瓦和象征性的檐來裝飾。

華夫餅屋多見於城市四合院或三河大院。

窩棚窩棚是壹種原始簡單的居住形式,曾經是人類童年的居所。新中國成立前,太原就有窮人住窩棚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棚戶只是農民,尤其是菜農、果農中流行的壹種臨時性居住形式。每年夏秋季節,地裏的蔬菜水果都需要日夜看管,防止外人或野生動物對其造成傷害,以保證蔬菜水果的成熟和收獲。農民會在田間選擇壹個有利於觀察的位置(壹般在幾棵大樹之間或者地勢較高的地方)搭建窩棚。為了安全起見,窩棚所在的地方要建到壹人多高,用粗大的樹幹橫著固定,然後建屋頂,防曬防雨,四周可以稍微避風,留很多空隙給它。看著它。壹般窩棚只能住壹兩個人,除了壹些被褥,沒有其他生活用具。在太原的很多工地,都出現了窩棚。80年代以後,相對寬敞的帆布棚和簡易棚逐漸取代了簡易窩棚。

建築新中國成立前,太原的建築主要是兩層,分布在官邸、學校和商業店鋪。20世紀50-70年代,人們沒有住樓房的習俗。80年代以後,居民住宅逐漸向高層發展,六層為常見。到了90年代,20層的高樓遍地都是。太原的城市改造,壹方面提高了太原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另壹方面也影響了太原市民的生活習俗。建築的居住形態從三個方面影響和改變了太原居民的風俗習慣。壹是四合院鄰裏交往密切的習慣被淡化,人際關系趨於疏離;二是大部分老年居民仍然固守四合院的生活習慣,這種心理習俗的改變需要壹個適應期;再次,隨著燃氣、爐竈、自來水、照明、供暖等生活條件的改變,許多傳統的生活習俗逐漸消失,新的城市習俗悄然形成。

顯示設備

陳設室的陳設取決於家庭的富裕程度。對富人來說,有各種各樣的家具,甚至古董字畫,而對窮人來說,很少有奢侈品。境內大部分人都有壹個大型的“臥櫃”,長約7尺至9尺,小5尺,寬3尺至4尺,高3尺,為長方體。櫃子前半部分是活動蓋,稱為“櫃門”。中央裝壹把黃燦燦的銅鎖,鎖眼用精制銅片(多為葉型)覆蓋。壹個多用櫃不僅可以代替壹張桌子,還可以代替幾個箱子,放置裝飾物品,祭祀神。如果家境殷實,就要把櫃子和立櫃擺正,把床櫃放在炕上。

民國時期,太原商人和士紳家庭非常註重室內陳設。典型的格局是:客廳下面放八仙桌或角條,上面放鈴鐺,兩邊放花瓶、茶壺、帽子等物,桌前放八仙桌,兩邊放太師椅。然後兩邊靠墻立兩個平櫃或者古董架子。

上世紀50年代以前,太原人長期用火炕當床,用青磚做了兩尺多高的炕墻。炕裏填滿了黃土,煙道用土坯或磚頭撐起,炕板上蓋著炕板。火炕有戳火的眼睛。在炕前的地上挖壹個2尺見方的坑,用來存放炕火的灰,上面蓋木板。20世紀50年代以後,很少有人點起炕火取暖,逐漸將炕拆除,換成了木床。

太原居民日常使用的器皿主要有炊具、餐具、茶具、酒具、燈具、衛生用具等。炊具和餐具在前壹章已經描述過了。民國以前,茶具多以銅壺、黑鐵壺制作,茶葉以陶瓷或茶壺、碗制作。20世紀60年代以後,更多的是用瓷罐和玻璃杯喝茶,而白瓷壺和杯子仍然很常見。20世紀80年代,水果罐頭作為水杯很受歡迎。現在的茶具多采用各種玻璃杯和成套的白瓷杯,各種保溫杯也很受歡迎。燈具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壹直在進化。新中國成立前,麻油燈、豆油燈、煤油燈是常見的家庭照明燈具。麻油豆油燈多是用灌了油的燈點燃棉花糖,亮度較弱。煤油燈由陶器、木頭和鐵制成。20世紀50-60年代,玻璃燈壺被廣泛使用,俗稱“燈樹”。晚上出門,有以竹子為骨架的燈籠,以鐵絲為裱糊紙的框架,以馬口鐵為上釉的邊緣等。,然後被桅燈代替。20世紀70年代以後,太原城鄉基本通了電,家家戶戶都要有電燈,出門也經常用手電筒。現代燈具五顏六色。很多人在客廳掛吊燈,吸頂燈,筒燈。鎢絲燈已經逐漸被熒光燈和節能燈取代。

從清朝到民國,太原人用鐵鍋、銅鍋、土鍋、沙鍋洗臉,民國以後出現了搪瓷鍋。用粗布或毛巾擦臉,用土堿或加堿的豬胰臟,做成圓餅。有些人甚至用麻雀糞來清理。女人經常用皂角水洗頭。城鎮很多人都有木盆,大多是四條腿,高70厘米左右。有些盆制作精美,可以用來放肥皂盒,掛毛巾。

很長壹段時間,太原人都是用短掃帚掃炕,而掃地則用綁著高粱頭和蘆葦的長掃帚。羽毛撣子、馬尾撣子、布條做的“撣子”也很受歡迎。

現代城市的衛浴用具變化很快。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很多居民都有了室內廁所,洗澡、排便用具壹應俱全。洗衣機在城鄉逐漸普及。掃帚、拖把和吸塵器在農村的房子裏很常見。然而,在太原的偏遠山區,由於生活條件和傳統習俗的影響,潔具變化緩慢。

建築習俗

從清朝到民國,國內居民要請風水先生(太原俗稱“二宅先生”)根據4: 08國運和生辰來確定方位、位置和建造日期。人們普遍認為,在“風水好”的基礎上建造房屋可以使人和金錢繁榮,否則家庭將遭受不幸。根據走勢選擇地基,壹般坐北朝南,忌坐南朝北。太原人喜歡隱居隱居,長期以來有“不近城而居”的習俗。即使靠近鬧市區,也要拐個彎,轉個彎,避開噪音。

古交、婁煩等山區居民選擇遮陽。選好宅基地後,要“謝地”(祭祀土地爺)。人們認為土地是由地主掌管的,所以我們應該在破土動工之前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在舊時代,太原的城市和農村居民在選擇地點和日期時,必須為上帝燒香,祈求好運。建築季節通常是在夏歷的四月。此時忙春已過,氣候適宜,農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管理樓房。風水先生還是主持日期選擇的,要先確定地點。如果我們認為是太歲的所在地,就應該計算壹個在太歲旅行偷修的日期。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日期,就等到明年再建,絕不能“在太歲頭上破土”。

中國人在破土建房時,講究燒香祭祀,舉行破土儀式。壹般來說,香爐供品放在神*5的方向,院中掛壹塊紅布,燒黃表紙,磕頭灑酒告知神靈,俗稱破土。破土動工時有很多禁忌。如果看到蛇,應立即停止破土,等蛇遊走後再繼續。人們普遍認為蛇是土地神的化身,壹定不能傷害。

打基礎就是俗稱的“夯”。在太原、陽曲、清徐壹帶的平川地區,舊時打地基重在土質,挖好的基槽壹層壹層墊上石灰、硬土,壹層壹層壓實。夯具是用壹種直徑七八寸的堅硬粗木制成,長約三四尺至六七尺,兩頭粗中間細。夯土壹端齊平,木樁中段鏤空,橫插四根細木柱。兩個人夯的時候,壹個人拿著兩根柱子,壹起沈浮。太原還有壹種流行的石夯,俗稱“石鑿”,用石鑿打地基也俗稱“砸”。石碑是用方形的石頭做成的,上面有兩根橫桿,大碑需要四個人來擡。夯土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現在很多地方建房都用電動夯具,壹個人握著手控制方向,邊打邊動。在古交、婁煩、陽曲、清徐等山區,有條件的人可以多采些石頭做地基,稍加修整,壹層壹層地鋪在基槽裏,用石灰、泥土築牢。

太原蓋房子最講究“上梁”,俗稱“豎框”。壹般這壹天會舉行隆重的儀式,鳴鑼打鼓放鞭炮。放置梁時,應選擇正午。請風水先生在房梁上畫八卦綁紅布,在房梁上貼恭喜。紅十字的內容多為“豎柱喜在黃道,懸梁恰在暮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太公在此,梁興旺”等等梁、檁、椽、柱常用松、榆、楊,忌用槐、柳。以古交地區三室為例,需要2椽,9梁,10柱,100椽。每個房間的面積壹般深3.5米,寬2.8米。除了雇傭木匠和泥瓦匠,橫梁從墻上升起來所需的大部分勞動力都是村裏鄰居的幫助,他們每天管理著夥食。梁上之日,必須給工匠們端上饅頭、蒸餅和有肉的鹵菜。每個家庭都習慣這樣做。

築墻俗稱“築墻”。如果是磚墻,磚需要用水浸泡,然後用白灰或沙漿粘結。有芯墻、磚墻、全磚墻、土坯墻。核心墻中間用粘土,四周用磚砌;磚墻是用土坯做的,外面掛著磚。所有磚墻都是從下往上用磚砌的。比如建土坯墻,在建土坯之前要在石頭地基上砌上三到十壹層磚,以保護土坯不被地下水浸泡傾倒。土坯墻下的磚層俗稱“過河磚”。土坯只用草泥粘合。境內很多地方,院墻明顯被打了土。打好地基,把濕黃土包好,用木杵和木夯夯實,然後把夾板往上提壹層再打。砌墻後,用圓頭錘在墻上敲打出各種圖案,既美觀又結實。用土打墻簡單快捷,節省財力。是太原乃至黃土高原特有的土木工程形式。

太原的房屋高度是有壹定講究的,民俗是以16為號蓋正廳,如1.6,1.1.6,0.91.6。用38或49的數字蓋住機翼,如1.38,1.038,0.938,1.049,0.949;門衛人數為27人,如1.27張、1.027張等。這樣門房比廂房低,廂房比廳堂低,就是“連升三級”的意思。太原很多老宅在地形上還是講究“步步高升”的。進院要走好幾級臺階,門道又要走壹級臺階才能到院。當進入庭院或側廳時,他們必須再走壹步,但他們通常必須跨過三級石階才能到達正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