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蟲病是由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在中國,寄生在人體上的鉤蟲主要是十二指腸的鉤蟲和美國的鉤蟲。
鉤蟲感染幾乎遍布全球。在我國,除少數幹燥寒冷地區外,其他省份均有鉤蟲感染或流行,特別是海南、四川、雲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湖南、安徽等地。
人們在從事種菜、田間耕作等勞動活動時,如果腳或手直接接觸到含有鉤蟲幼蟲的土壤或農作物,往往會感染。也可因食用生的不潔蔬菜和含有鉤蟲幼蟲的水果而感染。
鉤蟲的幼蟲侵入皮膚,進入人體,在人體內遷移,最後到達小腸發育成成蟲。成蟲產卵後隨糞便排出,在土壤環境中發育成被感染的幼蟲。因此,鉤蟲病是壹種重要的土源性線蟲病。
鉤蟲病常見的臨床癥狀為貧血、營養不良和消化道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兒童生長發育障礙。孕婦感染可導致流產、早產或死產。感染鉤蟲病的嬰兒常出現急性血性腹瀉、柏油樣大便、食欲不振,死亡率高。
鉤蟲侵入人體並在體內遷移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癥狀。例如,鉤蟲幼蟲侵入皮膚後,患者可能會感到局部皮膚有燒灼感、針刺感或瘙癢感。其次是紅色點狀丘疹或小水泡,導致鉤蟲皮炎,多見於手指和腳趾之間。幼蟲移行到肺泡後,患者可出現咽部發癢、咳嗽、痰中帶血絲,嚴重感染者可出現劇烈幹咳、肺部大咯血及哮喘樣發作。成蟲寄生在小腸上,不斷更換小腸壁上的部位吸血,傷口不斷出血造成貧血。患者經常出現上腹部疼痛和不適、食欲不振等癥狀。因為食欲和消化功能差,影響鐵的吸收,加重貧血,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少數鉤蟲患者喜歡吃生米、泥土、木炭等“異嗜物”。
如果在糞便中發現鉤蟲卵或孵化出鉤蟲幼蟲,可診斷為鉤蟲感染。雖然有人感染過鉤蟲,糞便中也發現過鉤蟲卵,但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稱為鉤蟲感染。
鉤蟲病的治療可以通過驅除腸道成蟲,殺死在組織內活動的早期幼蟲來治療。常用的驅蟲藥有阿苯達唑、甲苯達唑、嘧啶等。近年來,國內合成的新藥三苯基二脒在美國驅鉤蟲效果較好。此外,還可以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片或葡萄糖酸鐵,有助於改善貧血和心臟功能。嚴重貧血的病人可以輸血。
減少和控制鉤蟲病,必須堅持驅蟲處理、加強糞便管理、保證飲用水的清潔衛生等措施。此外,廣泛宣傳普及鉤蟲病防治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喝生水,反復清洗生果蔬,尤其要改變赤腳工作的不良習慣,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包蟲病
包蟲病是由棘球蚴引起的人和動物的寄生蟲病。我國有囊型包蟲病和泡型包蟲病兩種,是由細粒棘球絳蟲(細粒棘球絳蟲)和多房棘球絳蟲(多房棘球絳蟲)的幼蟲寄生在人體組織器官上引起的。囊型包蟲病在世界範圍內均有分布,多見於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我國包蟲病的高發區和流行區主要集中在高寒草甸區、氣候寒冷、幹旱少雨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特別是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西藏、內蒙古、陜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
狗、狐貍等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狗是吃了生病動物的內臟而感染的。病狗排出的蟲卵汙染了牧場、水源等自然環境和羊毛等畜產品。人們通過接觸家犬或食用被雞蛋汙染的水、蔬菜或其他食物而感染。此外,很多人在放牧、剪毛、擠奶、皮毛加工過程中接觸到雞蛋後,會誤感染。牛、羊和其他牲畜因食用被汙染的牧草、飼料或飲用被汙染的水而被感染。
棘球蚴可以寄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同時累及多個器官。肝區腫痛可見於肝臟;肺部可見氣短、胸痛等刺激癥狀;在大腦中,可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壹系列癥狀;在骨骼中,它會破壞骨骼,容易造成骨折。該病以慢性消耗為主,常使患者喪失勞動能力。
棘球蚴主要寄生在人體肝臟,但可通過浸潤擴散、血液擴散、淋巴轉移等途徑累及肺、腦等器官。它就像壹個惡性腫瘤,對組織有嚴重的損害。因此,泡狀棘球蚴病被稱為“寄生蟲腫瘤”和“第二癌”。
棘球蚴病臨床上可通過血清學檢測、X線、b超、CT等手段進行診斷。包蟲囊腫的超聲圖像很有特點,因此b超診斷符合率可達98%以上。
治療首選手術,對寄生人體器官的包蟲病主要采用內囊穿刺、內囊完全摘除等手術治療。阿苯達唑、吡喹酮、甲苯咪唑等藥物對早期小包蟲病有壹定療效。近年來開發的阿苯達唑乳劑臨床試驗證明,在壹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手術治療。
包蟲病是壹種寄生蟲病,有局部和自然疫源地,各地要重視衛生宣傳教育。從事屠宰行業的高危人群、牧民、獵人在生產生活中要加強個人防護,不喝生水,不吃生菜。兒童應避免與狗近距離接觸,飯前要洗水。捕殺野狗,限制養犬數量,禁止給犬只和牲畜餵食含蠕蟲的動物器官,加強家犬驅蟲。驅蟲後的人和狗的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嚴格執行肉類食品衛生檢驗制度和動物檢疫制度。
支睪吸蟲病
華支睪吸蟲病又稱肝吸蟲病,是壹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主要由寄生在人體肝膽管內的華支睪吸蟲引起。是目前我國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之壹。目前,肝吸蟲病在珠江三角洲的廣東、廣西、香港、臺灣省和東北地區流行。長江流域、黃淮流域及部分丘陵病區輕、中度。
華支睪吸蟲成蟲主要寄生在人、狗、貓、豬等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成蟲排出的蟲卵通過膽汁進入小腸,然後隨糞便排出體外。卵入水後被第壹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發育成尾蚴在螺體內逃逸。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鉆入魚體內發育成囊尾蚴。人們通過生吃或半吃含有活囊蚴的魚蝦而感染。囊尾蚴經口進入人體十二指腸,然後移至膽管,發育成人。
在疫區,人們生吃或半吃魚蝦是主要的感染方式。如果妳吃生魚片和魚粥,將魚加工到半熟,或者兒童吃小魚,妳可以通過吃活的囊蚴感染。另外,用同壹個砧板處理生熟食物,或者喝生水,也可能感染這種疾病。在疫區魚塘邊修建廁所,將新鮮糞便直接投入魚塘作為飼料等。,可使華支睪吸蟲蟲卵經中間宿主釘螺發育後進入水中感染魚類。給豬餵洗魚水,給貓狗餵生魚蝦,都會導致這些動物感染。動物糞便進入水中汙染魚塘,也會造成肝吸蟲病的傳播。
壹次性攝入大量華支睪吸蟲囊蚴可引起急性肝吸蟲病,潛伏期壹般為30天左右。急性病患者發病急。最初的癥狀是上腹痛和腹瀉。這種疼痛類似於急性膽囊炎,並可能伴有膽道梗阻。3-4天後出現發熱,體溫可達39.7℃,然後可出現肝腫大,主要在左葉。檢查可見肝區壓痛,劍下疼痛,黃疸,蕁麻疹,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慢性患者通常具有隱性發病,從腹痛、腹瀉、營養不良、疲勞、肝區鈍痛、肝腫大和其他臨床癥狀,到膽囊炎、膽管炎、膽結石和膽管梗阻。兒童也可能表現為發育障礙,嚴重時會導致侏儒癥。發現華支睪吸蟲感染還與膽管上皮細胞癌和粘液癌的發生有關。
肝吸蟲病的診斷主要是通過在人的糞便或膽汁中發現華支睪吸蟲的蟲卵。目前最常用的治療藥物是吡喹酮和阿苯達唑,療效較好。
減少傳染源,積極治療患者和攜帶者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在疫區,要經常進行普查和治療,及時發現病人和病畜並進行治療。預防此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健康教育,防止病從口入,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魚蝦。此外,加強糞便管理,提倡養豬等家畜,不要用生魚蝦飼餵動物,防止蟲卵隨糞便進入水中,結合愛國衛生運動滅鼠,魚塘滅螺等都是控制該病傳播的有效方法。
黑熱病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蟲寄生於肝臟、脾臟、骨髓、淋巴結等內臟組織的巨噬細胞而引起的疾病。黑熱病流行或分布於全球51個國家。黑熱病曾在我國16省(市、區)流行,但經過1950年代大規模有效防控,大部分地區基本消滅,目前僅新疆、甘肅、四川、陜西、山西、內蒙古等6省(區)仍有新發病例。
白蛉是黑熱病的媒介。當白蛉叮咬患有黑熱病的動物時,血液和皮膚中的利什曼原蟲鞭毛體可以進入白蛉的胃中並繁殖成前鞭毛體。白蛉再次吸血時,前鞭毛體會進入人體或動物的巨噬細胞,成為鞭毛體。含有利什曼原蟲的巨噬細胞通過淋巴或血流進入脾臟、肝臟、骨髓和淋巴結,原蟲的增殖引起巨噬細胞的大量破壞和極度增殖,導致上述器官發生壹系列病變。
黑熱病患者的血液錯輸給健康人也會感染健康人黑熱病先天性黑熱病是由母親傳給嬰兒的。狗也會患黑熱病。在中國西部和黃土高原的廣大山區,病犬與人類黑熱病的傳播密切相關。
黑熱病的主要癥狀是長期不規則發熱,其次是脾臟腫大,伴有咳嗽、腹瀉。恐懼和失眠是黑熱病早期常見的癥狀。嬰幼兒除發熱、腹瀉等癥狀外,還可出現夜哭、煩躁不安。女性患者的早期癥狀通常包括月經過多或閉經。疾病晚期,患者多為消瘦、貧血、白細胞減少、精神萎靡、頭發稀疏無光澤、皮膚幹燥、面色蒼白、色素沈著發黑。腹部常因肝脾腫大而突出,四肢顯得較細。有時皮膚上可出現丘疹或結節等病變,患病後兒童發育受阻。
本病的病因診斷是進行髂骨穿刺或淋巴結穿刺,抽取患者的骨髓或淋巴組織,塗片染色後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原蟲;或將提取的骨髓和淋巴組織置於NNN培養基中培養,並在顯微鏡下檢查鞭毛。治療黑熱病的首選是五價葡萄糖酸銻酸鈉。
預防黑熱病發生的主要措施是病犬發現後應隨時捕殺,立即火化或深埋,消除主要傳染源。找出應該治愈的病人,減少傳播。提倡使用蚊帳、紗門、紗窗,防止白蛉入侵。進入沙漠疫區的野外工作者,可以在夜間將驅避劑塗在身體暴露的部位,以減少白蛉的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