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訪友就是中午在親戚家坐壹坐,然後酒席結束就可以回家了,也算是完事了。探親的日子都是提前商量好的,前幾天都是提前定好的。以前通訊不方便,當天就直接去了,對方知道會有人來探親。現在通訊方便。如果不去或者想去,要提前告知對方。比如第三天舅舅家的親戚去舅舅家坐,第四天舅媽家的親戚,第四天舅媽家的親戚,第五天自己家的親戚。只要妳安排好時間,就可以走。
早上90點就可以收拾東西走親戚了。不能讓親戚空著,要帶禮物,壹般都是滿的。壹般禮品裏至少要有壹箱白酒。除了酒,還可以酌情帶壹些香煙、零食、雞蛋、牛奶等常用禮品。當然,如果只是家裏的女人去走親戚,就不用帶酒了。但是受重男輕女的影響,壹般都是男性去探親。當然,這份禮物也隨著時代而變化。記得小時候,有錢了要帶壹只活公雞,壹大筐饅頭,壹些豬腿。
妳收拾好禮物後,就可以開始了。以前村子窮,親戚都是騎自行車,甚至走路。還好親戚家不遠。因為距離“遠”,所以壹次探親特別隆重。現在走親戚的交通工具已經被電動車甚至汽車取代了。交通工具可以大大縮短距離,不僅在空間上,在沒有空間的心靈上。
到親戚家已經快十點或者十壹點多了,但是離午飯時間還有壹段時間。這時,主人家會給來訪者泡茶,邊喝茶邊聊天。主人家也要提前邀請陪客,陪客都是家裏人。陪客要提前壹天找,因為探親時間集中,不容易找到陪客。往往是找到了壹個,但是已經有人約好了更早去別人家,所以陪客很緊。這時,隨行的客人也到了,主要是請客人喝茶,陪客人聊天,彼此客氣,略顯正式。隨著越來越多的客人到來,聊天氣氛越來越熱鬧。在和客人聊天的時間裏,主家在準備飯菜。其實早上吃過早飯,主人家就開始為客人準備中午的飯菜,壹直忙了壹上午。主人家忙的時候,還有人可以做飯,幫忙幹活。有些客人來的早,有些來的晚,但是即使他們來的晚,他們也要在開始晚餐前坐下來喝茶。男人在喝茶聊天,女人在磕瓜子聊天,小孩子在壹起玩,好不熱鬧!
看到菜差不多做好了,就開始壹個壹個的煮。炒壹道菜上桌。當然,上菜時,妳要準備好八仙的桌子,以及凳子、馬紮、酒筷、杯子和茶碗。喝的白酒要先用熱水盆燙壹下,以免喝的時候太涼!上了六八個菜,可以讓客人先坐下,也就是開桌。
在正式入座前,客人應禮貌地引導客人先洗手,以示尊重或重視。浴室裏的客人也會互相謙讓。洗完手,就該為座位謙卑了!坐在桌邊的人,往往會為誰坐而謙卑很久,經常會把人拖到座位上,甚至幾個人拖壹個人。壹般如果有明顯年長的客人或者主家的人,肯定會坐第壹位。這時候,上了年紀的人會有點謙恭地坐下來;但如果幾個客人和主人家陪同的人年齡差不多,就難免“硬拉”。按照習俗,壹般是老人的座位高,客人的座位高,世代的座位高;如果客人比陪同人員年輕很多,甚至小壹輩,客人的座位就低;這些“拉拉扯扯”壹般發生在客人和陪同的客人是同輩人,但年齡更小的時候。陪同的客人強調尊重客人,讓客人坐在座位上,這就產生了分歧。這種情況就看誰能堅持說服或“制服”對方了。
在我的家鄉,八仙的方桌是用來舉行宴會的。因為主室入口朝南,所以第壹個座位是最裏面的東座,第二個座位是最裏面的西座,第三個座位是緊挨著東壹個座位的座位,第四個座位是緊挨著西二個座位的座位。反過來,最小的座位是西邊最靠近門的座位。如果是單人,最小的座位是最靠近門的中間位置。坐在下面的年輕人壹般是陪客,負責酒席上的熱酒、倒酒、倒茶。
大家落座後,開始入座,或先取食(俗話說“道”食)或先飲。在取食物時,陪同客人應禮貌地要求客人多取食物。剛開始的時候,尤其是熱菜剛端上來的時候(因為要做的菜很多,宴席結束後會有菜沒做好,宴席上的人在喝酒的同時,主人家會炒下壹道菜),在壹個人的倡議下,大家都吃壹樣的菜;妳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要麽吃同壹道菜,要麽吃自己喜歡的菜。壹般人都是吃完壹口菜,或者聊天或者喝酒就放下筷子,而不是壹直拿著筷子。宴會上還有很多精致的飲品。壹般要喝上幾杯或者幾口(茶碗裏裝酒的時候),再討論怎麽喝。壹般來說就是“轉酒”,就是從輩分最小的人開始,喝壹杯或者壹口,然後從左輪或者右輪開始喝壹杯或者壹口。從左輪還是右輪,看剛開始喝酒的人哪只手端著酒。如果妳用左手,妳可以用左手滾輪,如果妳用右手,妳可以用右手滾輪。大家喝完這壹輪,就吃飯聊天,然後喝第二輪。第二輪喝完,旁邊的人就開始“坐村”,大家輪流坐村裏喝兩輪,酒才調完。酒調完了,酒還沒喝完。下壹個項目是找人喝酒。壹般來說,主人和客人先喝酒。這時,陪同的客人要主動找客人壹對壹喝酒。壹般碰的時候要喝兩杯(第壹杯酒不用再碰了,第二杯酒碰了就多喝兩杯)。壹般都是年齡相仿的人壹對壹喝。如果他們輩分差,就不會壹對壹喝酒。如果是兩個輩分不同的人壹對壹喝酒,壹般是長輩客人主動找晚輩喝兩杯,或者是年齡相仿但輩分相隔的兩人也可以碰杯,互相喝兩杯,或者是主人家中的晚輩向輩分不同的長輩客人敬酒(家鄉叫“舉酒”),主人家中的晚輩舉起酒後,陪同的客人再舉起酒。
舉酒是座位的壹大亮點。主人家舉酒,要看時機。等宴席上的人都喝得差不多了,找個空隙給老人把酒舉起來。舉酒的人是主家的小男孩。提酒時要準備壹個酒盅和酒壺或者直接拿壹瓶酒,可以壹個人,也可以兩個人壹起。兩個人的時候,壹個拿著酒壺或者酒瓶,壹個拿著小酒杯。拿小酒杯的人負責遞給要敬酒的人,拿酒壺的人負責倒酒。倒酒時,拿著小酒杯的人要用雙手拿著。具體姿勢是雙手並攏伸直,小指壹側成直角接觸。小酒杯放在平手上,另壹只豎手輕輕觸碰小酒杯,防止其翻倒。而拿酒壺的人要慢慢倒入小酒杯。如果是壹個人舉酒,先把小酒杯平放在壹只手上,再用另壹只手倒,然後兩只手就成了拿小酒杯的姿勢。
舉起兩到四杯酒。舉四杯酒時,第壹杯酒倒壹點,只要杯中有酒,下壹杯第二杯或第三杯比前壹杯多壹點,直到最後壹杯斟滿。提兩杯飲料的時候,第壹杯可以多壹點,這樣第二杯就可以直接倒滿了。當然,倒酒的量取決於飲酒者的酒量。能倒就多倒,不能倒就少倒。客人站起來接過舉起來的酒,有的會對晚輩說壹些祝福的話,然後壹般就幹了。如果他們真的不能喝,就少喝壹點,或者喝壹小口。喝完酒後,擡酒的人要勸客人快點點菜解酒,然後再擡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這些酒也相當大,客人坐下來或吃菜或喝茶解酒。當妳舉起酒時,妳根據座位的大小來。妳敬完壹號再舉酒給二號,這裏就沒客人也沒客人了。只要年紀越來越大,就會喝晚輩舉起的酒。但有些老年客人是不允許擡的,這要看情況,但老年客人壹定要擡。給所有年長的人敬酒後,其余的同輩或晚輩不用敬酒,而是幾個人壹起喝兩杯。就這樣,擡酒結束了。如果主家所有男生都要舉酒,主家侄子也可以根據情況舉酒。在主人家所有人都舉起來之後,如果壹些年輕的客人也想舉起酒,他們也可以提出來,但壹般不允許他們舉起來,因為這種禮儀對客人來說有點重。但是,如果他們中的壹些人堅持,他們只能為年齡越來越大的客人解除。
大家喝完之後,大家還是會繼續按照之前的節奏,或者繼續調酒或者繼續找人壹對壹喝或者幾個人壹起喝。後面喝完,大家都會放開,多說話,越喝越多,甚至會喝醉。陪客的任務就是讓客人喝好,所以基本上每次走親戚,總會有壹個醉鬼,要麽是客人,要麽是陪客自己。小時候,喝醉的人很多。過年走親戚的時候,街上總能看到喝醉酒的人,甚至隨處可見走路不太順暢的人。而且有的人酒不好,喝醉了就喜歡鬧事。往年喝酒打架鬧事的不在少數,所以這次也很麻煩。但是,現在社會提倡健康生活,喝酒的人少了,尤其是喝醉的人。大家都能喝得有點醉了,也不繼續喝了,陪同的客人也不像往年那樣拼命勸酒了。這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大家喝完之後,就開始吃飯。或者吃餃子(我老家叫餃子小籠包,又叫包子大籠包)或者吃饅頭。以前基本都是吃餃子。這幾年大家都覺得包餃子麻煩,都改成包子了。饅頭就是那種機器饅頭,高十壹二厘米,直徑六七厘米。不過我媽對餃子有很深的感情,不會因為餃子而煩惱,所以每次家裏辦酒席,基本都是餃子,尤其是過年來探親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有的人可能喝不完,可以繼續喝,美其名曰“交子酒”。大家吃完餃子或饅頭後,就可以結束晚餐,找個地方坐著喝茶聊天,當然還得有客人陪著。也有客人聊得投機,客氣地請客人到家裏喝茶,以示友好和好客;有些陪客吃完就回家,尤其是酒量不好的。
前些年,女人在家裏等男人喝完酒再吃飯,但這在舊社會是個壞習慣。現在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家鄉的舊觀念也在改變。雖然座位以男性為主,但男女已經分開。男人喝酒的時候,還會給女人和孩子擺壹張和主桌壹樣的桌子,這樣就不會耽誤吃飯了。這也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壹種表現。
客人聊完了,茶喝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準備回家了。當然,這個也要看時間。壹般坐兩三個小時就差不多了,但有時候會喝四五個小時,然後就結束了,很晚。如果太晚了,我喝完酒就直接回家,不再聊天喝茶。壹般女人都會看著自己的男人不要喝醉,以免回家不方便甚至出醜。他們看到什麽,就會從外面過來提醒甚至訓斥他們不要再喝了。在騎自行車的日子裏,有很多人喝醉了,摔倒在自行車上。我父親出了這麽大的洋相,把它放在地上打碎了他的臉。現在更多的人騎電動車甚至開車,所以不敢多喝甚至不能喝。所以就算女人不提醒,男人也會盡量不喝醉。
客人回家要送壹些禮物,當然和來之前帶的禮物是不壹樣的。有的是直接用壹個客人的禮物換成另壹個客人的禮物,總不可能是壹樣的。當然,回禮時難免會有壹番謙讓之爭。客人會糾結拿不到禮物,主家會糾結讓客人帶回去。這也是壹場艱苦的鬥爭。最後要看誰能說服或者“制服”誰,有的會直接騎著自行車離開,不給主家回禮的機會,從而避免壹些競爭。有時主人家或陪同客人要先推著車送客人走很遠的路,送出村子後才能各奔東西。
所有客人都回家後,最後壹個客人才能回家。當然,在主宅坐著聊天也是很受歡迎的。總之主人家和隨行客人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安排,我們叔叔伯伯壹般會再坐壹坐聊壹會就散了。就這樣,喧鬧的壹天結束了。如果第二天有親戚要去或者家裏有親戚要來,那就接著準備第二天的工作,直到妳拜訪完幾個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