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來到哈爾濱,擔任濱江官道廚師長,開始了官廚生涯。鄭興文發現哈爾濱物產豐富,有黃蘑、榛蘑,還有熊、麅子、鹿、野雞、龍、野鴨。他拋棄並發展了自己的廚藝,在龍江烹飪壇上表演了無數眼花繚亂的宴席。
鄭大廚根據北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以及當時道臺杜的口味,特意將北方的熏法與南方鹵味的特點結合起來。“煙熏燜鴨”和湯嫩的“燉獅子頭”深受杜道太的喜愛。當時正是中東鐵路修建後的商業繁榮期。道臺縣的官員經常要和外國人打交道。為了招待來訪的外國使節,鄭興文不得不不斷改變迎賓菜的口味。為此,他去董卿鐵路賓館學習俄羅斯西餐的烹飪方法。在他把壹道鹹的“炒肉片”改成糖醋菜(鍋包肉)讓俄羅斯人品嘗後,食客們贊不絕口,紛紛豎起大拇指。以後外國人來道臺府都會點這道菜。
當時,中外官員經常在道臺府的惠陽廳和華匯廳舉行宴會,這成為廚師們展示廚藝的窗口。壹些官員專門到道臺縣品嘗鄭興文烹飪的菜肴。第三道臺施肇基,出生海外,留學英國。上任第壹天,他吃了美味的西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鄭興文在道臺府用餐時改進了許多菜肴,如“清炒蝦仁”。當時北方大廚做這道菜的時候,醬比較稠,就用南方大廚的方法,用少許澱粉勾芡,使之鮮亮。京魯菜裏沒有京醬肉絲。鄭興文將肉絲醬炒成壹道菜,配上荷葉餅、蔥絲、香菜段、粗黃瓜,讓人覺得新奇獨特。
1910年冬,哈爾濱瘟疫肆虐,連德武奉清政府之命,出任欽差大臣兼防疫總司令。在這段時間裏,連德四處奔波,經常沒有食物,而不厭其煩地給連德吳送去營養美味的西點。
1911四月三日,清政府決定在奉天召開世界性鼠疫研究會。由於這是第壹次在中國舉行的國際會議,清政府特別重視,撥出6.5438億兩白銀專供會議使用。當時,已升任外交部長的施肇基從北京打來電話,邀請鄭興文擔任會議主廚。鄭興文連夜擬定了中西合璧的食譜,並按照國際慣例實行分餐制。他安排的菜品有340種,其中中餐200種,西餐140種。每頓飯都是輪流上的,樣品不重復。根據《連德武傳》,“廚師鄭興文最著名的菜肴包括雞燉魚翅、燕窩湯、蠔油蒸雞片、北京烤鴨、杭州竹筍、松花江鱸魚等等。當然,這些罕見的美食受到了客人們的壹致歡迎,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