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北菜的風味就出現了差異。到了唐宋時期,南方菜和北方菜形成了各自的體系。清初,魯菜、川菜、粵菜、江蘇菜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地方菜,被稱為“四大菜系”。到了清末,分化形成了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種新的地方菜系,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中國被稱為“烹飪王國”。它的菜肴講究色、香、味、行,食材非常廣泛,從山珍海味到壹般的動植物都有。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以甜鹹為主,四川重慶人不辣不歡,北方人以吃面條為主,饅頭餅是家常菜。
作為北方人,我自然最喜歡面食。小時候家裏窮,壹年四季都很少有白面。只有來親戚家或者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孩子們總是盼望著過年,盼望著回家探親,吃壹頓白面粉的美餐。現在人們生活很好。他們每天都吃白面粉,每頓飯都吃,口味各異,但百吃不厭。
北方人特別愛吃面食。炒面燴面肉絲面,油油的biangbiang面(慶陽人叫它千層面),炸醬面,手工面,蕎麥面...我老家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熱炕頭。吃的時候,先在炕中間端上壹個大紅方木盤,裏面醬油、醋、辣椒油、鹽等調料壹應俱全。熱氣騰騰的細長肉末手搟面端上來的時候,坐在最上面的長輩要先客氣,然後左右兩邊的晚輩可以動筷子,再輪到小朋友。壹家人圍坐火炕,吃著壹碗油油的熱騰騰的肉末面,只覺滿頭大汗。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北方人慷慨好客。親朋好友回家,壹定要做壹頓好的手工面當晚餐。想吃手工面,還得從拌面開始。揉面的水壹定要微溫,水中要加入適量的食用堿和少許鹽。如果水溫過高,面條不容易醒,而且搟的時候容易裂,折的時候容易斷,切的時候也容易斷,口感硬,頑固,不夠柔韌。如果水太涼,面條醒了會越來越軟,也會影響口感。俗話說“媳婦搓過的臉”,壹定要搓到她睡醒,否則搓臉會出現凹凸不平和爛洞。搟好的面條要又細又圓,再撒上特制的玉米粉“面普”,來回折成四五寸寬的條,用來切。切面也很精致,有拉刀和梨刀。沒有相當高超的手藝,切好的面放入鍋裏也不會斷。
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的祖母是壹個非常好的廚師。同樣的食材,我奶奶做的味道比別人做的好。奶奶手搟面有壹套口頭禪:“巧媳婦,手搟面,手裏拿根線,放在鍋裏煮開變成蓮花,撈在碗裏和牡丹爭艷。”做湯的食材也很有講究,辣椒面、辣椒面、土豆丁、蘿蔔丁(蘿蔔丁需要用開水略煮壹下,去除死蘿蔔的腥味),豆腐丁和豆腐丁壹定要對稱。湯煮好後,躺在荷包蛋上,再放上臘肉丁、蔥花、雞精,湯就做好了。煮出來的湯白而不渾,上面浮著壹層薄薄的紅辣椒油、豆腐丁和蔥花。紅色和白色晶瑩剔透,非常迷人。煲湯也是壹門學問。看起來是壹樣的湯,但是有人煮,味道更差。
街對面的巷子裏,有壹家面館“幸福就是壹碗手搟面”,在那裏開了很多年。據說面條很好吃。平日裏只有食客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但我從來沒有去過,因為我知道外面那家餐館的面,不管誰說多好吃,都沒有家裏煮的面好吃。
現在,許多人因為工作繁忙,總是習慣在外面吃頓便飯。久而久之,他們就不花時間和精力在家做飯了。壹個家庭生活富足,廚房壹定是熱氣騰騰的。夫妻在廚房,壹個廚師,壹個男孩,也不用太多的語言,壹個眼神,壹個手勢,就很默契。父母和孩子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前,互相有說有笑,平日裏父子之間如果有什麽不愉快,就會交流,感情融洽。廚房裏的煙火,才是人間真正的味道。
人到中年,生命中有壹些歷久彌新的珍貴的東西,慢慢承載了幾十年的重量,就像奶奶的口頭禪,常常縈繞在耳邊。
茫茫人生路,幾十年風風雨雨。壹個人在外漂泊,離家久了,有很多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家,想家,其實就是懷念記憶中家鄉的味道。壹碗淡淡清香的手工面,是對壹個孤獨靈魂最溫暖的安慰。
如果妳渴了,水就是天堂;如果妳困了,床就是天堂;想家了,就手卷壹碗肉末面,就在人間美味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