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為了過壹個好春節,必須蒸壹個“碗餅”,也叫“肥餅”。在閩南語中,年糕越“肥”越好,因為“肥”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餅”必須先“發酵”,所以“碗餅”就是能夠發展發財的意思。
根據粘圖,面粉發酵時會用大火蒸熟,餅頂會裂開,寓意“笑口常開”,象征全家幸福美滿。“碗餅”多以糖蒸成,香甜可口,寓意生活甜蜜吉祥。
灰塵: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閩南的“仙三塵日”。古書《夢梁璐》載:“十二月終...無論大小,每個人都掃壹次門,清除灰塵和汙物,打掃家庭...為新的壹年祈求平安。”換句話說,“除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幹凈,讓我們能清新爽利地度過來年,同時也是為了驅趕疫情,掃除瘟疫,祈求來年平安。以前有很多講“除塵”的。
人們通常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綁成的長撣子來清掃房角梁上的灰塵蜘蛛網,也用“桌布”來清洗各種農具和物品。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等在掃完灰塵後,壹般不會丟棄,而是收集起來,在除夕夜拿出來當燃料,以便“跳火”。
還有壹個關於“塵”的傳說:每年玉帝都會派壹個“三屍神”來巡視人間。“三屍神”把各家的罪行寫在壹張紙上,把這張紙貼在門前的蜘蛛網上,供玉帝巡查時查看。後來人們知道了這件事,就想到了壹個好辦法。他們用嫩竹枝葉綁了壹把長掃帚,悄悄地把粘在蜘蛛網上的紙條掃走,讓玉帝在巡視時看不到他寫了什麽。從此,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就成了“除塵日”。
貼春聯:
春聯也叫“對聯”。春聯都是紅色的(除了有喪事的家庭第壹年貼綠聯,第二年貼紅聯,第三年貼紅聯)。貼春聯意味著來年春意盎然,欣欣向榮。
圍爐,守歲:
除夕夜,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這是中國人的壹個普遍傳統。在閩南,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被稱為“圍爐”。由於晉江僑鄉外出謀生的人很多,所以全家人回家吃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是最幸福的事。
《圍爐》很有特色,很精致。吃年夜飯要“加碗加筷子”。也就是說,桌子上的碗和筷子必須是成對的,多放幾碗幾雙筷子給還沒回來的親戚。有些親戚出去做生意或工作不能回來過年,就多添些碗和筷子,以示家人對他們的關愛。
“圍爐”之後,大家都喜歡坐在壹起聊天,等待新年的到來。這個過程就是俗稱的“守老”。
跳火舞組:
除夕夜後,晉江人離不開壹項重要活動,那就是“跳火堆”。民間相信“每年都有大人跳進去發大財。”孩子跳出來,開心無憂...“它不僅意味著來年生活富足,也意味著辟邪避災。
年夜飯後,人們會準備草——“春草”,通常是稻草和紅薯藤,在院子裏生火。火被點燃後,家中輩分最高的男性率先跳過火,其他人按輩分順序跳。跳過火堆,爬上樓梯,從正門進入“措”,直奔神之殿的“神之光”,完成壹次旅行。然後沿著原路回到院子的起點跳下去。跳幾次也沒關系。等火漸漸熄滅,家裏的女人們就拿著火鉗和瓦片(瓦片比較少,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從火裏取出壹些還未燃盡的帶火花的紅薯藤,放在瓦片上,放在“房”和“床”下面。粘圖強調只有夫妻住的“房間”才需要放這些。
“跳火團”不僅僅是跳過壹堆燃燒的“火團”,有時人們還會邊跳邊背“閩南四句”。比如,跳進去發財;跳出來,好運;跳過東,吃(不)空(完);跳過西,錢回房子(房子裏都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