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東坡肉誰解味道散文

東坡肉誰解味道散文

每每聽到“觀池魚觀浪,蘇堤會壹杯酒醉”這句詩,我就想起杭州西湖風景如畫的長堤。初春細雨過後的蘇堤,似乎是壹個昏昏欲睡的美人,翠綠色的柳絲,那是她的輕絲帳;漂泊的原舟是她依戀的舊夢,遠方天空的彩虹是她美好的向往;女孩的花傘是她丟失的手帕...這時,我已經到袖手旁觀湖邊很久了,在風中思考,即使接待員提醒我該吃飯了,我也不想四處尋找當地的風味,生怕消散和清遠的‘傷疤’會染上與之相反的魚腥味。所以我曾經在報刊上發表過《杭城品素》,吸引了很多微友對素食的向往。

但每次住在西湖邊的酒店,總會想起那湖、那山、那樓、那堤,懷念蘇太守在湖上築堤的往事。午餐時,通常會上壹道“葷菜”。這是壹道聞名中外的傳統名菜——東坡肉。

我想在杭州避免油膩的肉類和素食,我開始謝絕這種又紅又亮,油膩的東坡肉。然後,接待員告訴了這道菜的來歷...聽著聽著,她有點好奇,想嘗嘗思遠的味道。

任何壹個浪漫的名人,總能在名山大川之間留下自己清晰的足跡。這個印記反映了行者的風格和正直。東坡就是其中之壹。他不僅在名山大川留下了豪邁的詞作,也為後人留下了壹道值得細細品味的菜肴。

東坡的壹生充滿了形成典故的美食。飲食文化的權威專著《食典》描述了為什麽是酥,清蒸河豚,花糕等等。然而,東坡肉或許是唯壹能流傳至今,為人們所熟悉和津津樂道的。追根溯源,不僅僅是東坡肉色、形、味俱佳,關鍵是這道“杭幫菜”與蘇大世、蘇太守為官、造福壹方的事跡聯系在壹起。

那壹年,蘇軾在龍圖閣以大學生的身份認識了杭州。初春的壹天,他站在西湖邊,正要唱幾句。突然,他看到西湖內外已經被雜草淹沒,堵塞了水道。因此,對詩歌毫無興趣。他毅然組織百姓清除雜草,疏通湖口,用淤泥和雜草築成“湖中堤”,頗具美感,呈月牙形。此後,它不僅使西湖煥然壹新,水利通暢,而且留下了兩個著名的景點,“蘇堤肖春”和“煙柳六橋”。

杭州人民非常感激這位新太守。當他得知自己喜歡吃紅燒肉後,就壹個接壹個地拎著豬肉上門。蘇軾見之,笑而全收。第二天,指導廚師按照自己的“絕活”把切成塊的紅燒肉做好,放在小壇裏小火煨很久?成品後會分發給疏浚西湖的民工吃。大家嘗過之後都贊不絕口,所以稱之為“東坡肉”。

記得我在杭州寫飲食文化的時候,聽說過“東坡肉”上市後的很多種“後續版本”。初版時,宋仁宗聽到“東坡肉”的傳聞,稱贊東坡疏湖,與民同樂。在第二版中,“東坡肉”連同它的來歷壹起被“炒”了出來,朝廷的心腹們趁機向宋仁宗進言,蘇軾在杭收受禮物,是為了謀取私利,違背民意,百姓要吃骨肉。所以壹道葷菜就叫東坡肉,而且“嚼起來很快”。心軟的皇帝聽信謠言,感動了蘇軾...

就中國幾千年的官場習慣和冷漠來說,我寧願接受後者。就菜名而言,我總覺得菜單上寫名字會讓食客覺得糾結。所以,面對“東坡肉”的多版本故事,我只想沈迷於“築堤”的情節。

壹個更有說服力的歷史故事是南宋作家周紫芝寫的《竹坡詩》。書中描寫了蘇軾對美食的追求,尤其是對豬肉的喜愛。居士朱婆說,蘇大師被貶黃州後,寫了《豬肉頌》,詳細記載了煮豬肉所用的技藝和材料:“凈鍋,缺水,柴不起煙。熟了不要催,火足了就好看了。黃州豬肉又新鮮又便宜。貴人不肯吃,窮人不懂做飯。早上起來打兩碗,飽得都顧不上了。”現在飯店裏的廚師都簡化了豬肉頌,把“文火,缺水,火足了就美了”定為烹飪東坡肉的十三字配方。雖然時過境遷,但食譜中所描述的燒制過程仍然和東坡傳授的幾乎壹樣。

與杭州西湖不同的是,壹眨眼就是幾個春秋。那壹天,我住在北京稻香湖的景色裏,和西湖差不多,也是碧波蕩漾,花徑石橋,荷塘柳岸,梧桐落葉,山神廟,店景,看到了和東坡肉壹樣的“封罐肉”。通過咨詢,得知這種肉釀的酒是丹陽封酒。這種名酒的特點是“甜柔濃郁”,菜肴“微入神壇?”作為壹個元素。食客品嘗的時候,如果看著窗邊的水景,想起蘇東坡,也算是相得益彰吧。

這壹年,春天的帷幕剛拉開,我走進西湖的外樓,拿起東坡品嘗的獅子峰龍井,研究著菜單裏的東坡肉,倚窗遠眺陽臺上若隱若現的西湖。我在想,在“千裏鳥唱青映紅”的“畫景”中,不知哪位遊客能停下來回憶壹下:八百多年前的幾十個日日夜夜,忽暖忽冷的湖風反復吹幹了築堤者的汗漬?有沒有遊客感嘆:區區壹個燒肉的奇聞,怎麽能把當官的名聲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