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壹直把關東作為他們的崛起之地,“龍興之地”,他們實行民族等級制度和隔離制度,禁止漢人進入關東耕種。清朝第壹個滿族皇帝順治警告滿族貴族,如果有壹天沒有出路了,可以退守關東。
順治還下令在明朝沿遼東邊墻修築“柳條邊”,將關東地區與中原分隔開來。柳條邊東起遼寧鳳城,西至山海關。挖的是溝,堆的土是堤,堤上插柳條,築籬笆,駐軍把守。山海關的人只能憑政府印制的門票出門。
清朝康熙年間,為了保存關東地區的滿族風俗,防止滿族漢化,仍然禁止漢人入關東。
1668年實行禁絕民族政策,導致關東地區出現大量無人區。清朝乾隆皇帝頒布詔書,明確規定關東土地禁止耕種和伐木,並保留大面積的荒地,保持與八旗騎射狩獵的習俗。
自法令頒布後,關東禁令正式納入國家法律體系,清政府加大了對通關人員的調查力度,搜捕在關東地區偷偷通關的漢人,壹經發現即遣送回原籍。遼寧、吉林、黑龍江作為清朝的政治經濟特區嚴加保護。
19世紀,黃河下遊連年災荒,但清政府仍禁止民眾進入關東。然而,沒有生計的農民無視禁令,成千上萬的人冒著被懲罰的危險“沖進”關東。
突破關東的人中,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居多,其中山東最多。在山東的壹些地區,幾乎每個村莊,每個家庭都有壹次向東的旅程。即使是村裏的年輕人,如果不去關東,也被村裏人視為不思進取。
“穿越關東”的路線分為陸路和海路兩路。陸路是穿過山海關,越過長城,進入遼西和關東地區。這條路線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等內地居民走的。海上航線是從山東半島煙臺龍口坐船到遼東半島大連。走這條路線的主要是山東人。
關東是山東人的第二故鄉,那裏有他們的父老鄉親。壹旦生活困難或遇到天災人禍,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去廣東走親訪友,以求渡過難關。
人是文化和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其實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的浪潮壹浪高過壹浪,意味著中原文化大規模向關東地區推進,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
關東地區山東村、河北村的出現,從文化層面來說,其實是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的平面轉移。再加上他們在人數上占絕對優勢,所以完全有理由保留自己的文化。
關東地區的穩定人口應該說是壹個復合群體,主要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族組成,包括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多民族的融合與交流賦予了關東地區的文學藝術足夠的生命力和魅力。
這種多元文化碰撞的結果就是創造了兼容並包、開放的關東文化。
可以說,華北和關東地區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道德、經濟行為等方面開始融合。
在語言方面,這些中原移民與關東地區的當地原住民融合,逐漸產生了東北族群,而他們所說的中原漢語也吸收了當地滿語、蒙古語等原住民的語言元素,產生了關東官話。東北方言的形成也是南方方言和北方調融合產生的語言系統。
在飲食方面,關東地區的飲食文化最終成為關東遊牧民族與來自中原的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魯菜在東北市場大,是因為有很多山東人“東遊”。山東人喜歡吃大蔥。他們經常吃“大蔥煎餅”。“去東”後,關東人也喜歡這樣吃。此外,他們還從山東人那裏繼承了大蔥蘸醬的飲食習慣。
娛樂方面,二人轉的部分曲調借用了山東的跳皮戲。它的唱腔以東北民歌和秧歌為主,並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平西和山東梆子的曲調。
秧歌起源於南方,是過去勞動人民插秧或休息時的壹種娛樂形式。伴隨著勞動的節奏,舞蹈動作模仿了勞動的姿勢。後來人們把它固定下來,形式化了。秧歌出現後,逐漸傳到北方,但在南方被舞蹈取代,在北方生根發芽。
據史料記載,早在康熙時期,關東地區就有“上元日”舉行秧歌的習俗。到了清朝末年,扭秧歌是遍布關東的春節娛樂活動。
在地域性格上,“去關東”的移民文化也孕育了關東人豪放淳樸的地域性格。關東地區地廣人稀,生活條件惡劣艱苦,造就了東北人強健的體魄和矯健豁達、淳樸尚武的性格。同時,“闖關東”先行者的勇氣和魄力也極大地影響了關東人,形成了他們開拓進取、重情重義、樸實直爽、樂於助人的性格。
闖蕩關東的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都在關東地區開了不少店鋪。比如山東人在沈陽市創辦了天絲室、吉順絲室;河北人開了廣生堂藥店和老九華洗染店。山西人辦起了天壹堂藥店等等。
神絲室是沈陽最早的百貨商店。由於清代滿族、錫伯族等民族的婦女喜愛手工刺繡,如在袖子、枕頭套、鞋幫、皮包等物件上刺繡,刺繡用的絲線成為當時的搶手貨。但當時沈陽沒有生產絲線的作坊,都是小商販從山東等地運來的。
1676年,山東黃縣的單李文、單文興兩兄弟從山東來到盛京,走街串巷,賣絲線。由於生意興隆,他們創辦了天絲混紡室,經營壹家布料百貨商店。
此後,城中的絲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吉順絲房在1925處建起了壹座五層洋房,壹時間形成了“天”、“興”、“吉”、“紅”、“玉”、“錢”六個絲房。創始人均為山東黃縣人,俗稱“黃仙幫”。
陜西鐵匠吳,家境貧寒。20歲時,他靠“去東方”謀生。因為沒錢了,他被困在沈陽壹家客棧裏。被指示去深山老林挖人參後,我曾經挖到壹個重八倍的“人參娃娃”,漸漸地發了財。
這家旅館的主人把他的女兒許配給他。吳有錢後,在沈陽建豪宅、買土地,在各地辦了265,438+0家商號,如炒菜鍋、當鋪、綢緞鋪、雜貨鋪、藥鋪等,其中65,438+0824年創辦的天壹堂是當時沈陽最大的藥房。
“去東方”的歷史被保存在許多東北民間故事中,這些故事傳遞了許多關於山東移民的信息,如他們勤勞的天性和深深的鄉愁,以及老鄉因貧互助的傳統美德。
在眾多反映山東移民的民間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禿尾巴老李的故事。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在東北地區廣為流傳,但版本不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傳說是山東有壹戶姓李的人家,但是沒有子女。有壹天,女主去河邊洗衣服,她懷著激動的心情。三年後,壹條小黑龍誕生了。他的妻子當場被嚇死了。
李老漢摸出壹把鐮刀,朝小龍砍去。尾巴被砍斷後,小龍跳出屋外,對著小屋點了三次頭,告別了父母,在雲端逃離,飄向東北方向。變成了人形,去了有錢人家做長工。
富人有壹個漂亮的啞巴女兒,當她看到禿尾巴的老李時會說話。那個富人把他的女兒嫁給了禿尾巴的老李。有壹年山東大旱,禿尾老李不忍見百姓受苦,私下大雨,得罪了玉帝。
玉帝派了壹條白龍去抓禿尾巴的老李。兩條龍從山東打到東北三天三夜,不分勝負。第四天,禿尾老李給媳婦做了個夢,讓媳婦在農歷六月初三把山東村民召集起來,準備點生石灰幫他打。
為了報恩,山東老鄉去了東北。六月初三,兩條龍又打起來了。河水渾濁,天空壹片黑暗。山東老鄉往河裏扔生石灰,兩條龍壹起死了。
為了紀念禿尾巴老李,人們把這條河叫做“黑龍江”。
入關是壹種歷史文化現象,體現了壹種“入關精神”。“東去”精神內涵豐富,是壹種勇於開拓的精神,是壹種堅忍不拔、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壹種豁達、包容、正直、守信的精神。
“去關東”精神和關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關東地域特色的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文化。
它來源於厚重的中原文化和粗獷豪放的北方文化的長期融合,深深植根於關東黑土地。其影響力早已突破關東地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