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般市場情況和日常生活-北平是壹個純粹的消費城市。除了壹些小企業,沒有大規模的生產事業,沒有豐富的資源可言。抗戰勝利時,原有人口約400萬,之後逐年增加。37年,越來越多的人從四面八方逃離。據非正式統計,大約是500萬。然而,這500萬人有的被包圍在城內,有的被困在城墻外。我們假設比例是四比壹。
都說糧食可以維持幾個月,但問題是蔬菜。平時完全靠其他城市和郊區供應,現在四城關閉,貨源中斷。剛開始幾天沒什麽感覺,後來味道也乏善可陳。現在是隆冬,蔬菜的消耗量不大,但根本不算什麽。雖然行業可以賣“窖”,但畢竟有限。(作者附知識:當時北平沒有大型制冷設備。冬天,壹些東西可以用傳統的方式放進地窖。最常見的是冰,叫冰室;然後就是菜,叫菜坑。所謂“地窖”的人挖幾尺,蓋上蓋子,放東西進去。空氣不流通,可以壹直持續下去。白菜蘿蔔之類的都可以。北平的街名叫“冰室胡同”。)
後來發現匪軍(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不敬稱呼——白客註)只是偶爾開炮擾亂人心,並不積極攻城,形勢似乎緩和了壹些。軍事當局隨後試圖每天早上有選擇地打開幾個城門,讓市民進出。我們旅部在付雪胡同,離東直門和朝陽門不遠。我們還派了路齊壹等工作人員去城外收集信息。他們不僅帶回了壹輛“排車”(壹種不用動力就能推拉的木制膠輪車)大白菜,還買了壹只小綿羊。
北平的電來自石景山電廠。石景山在12月17日被匪軍(陳恭澍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蔑稱——白註)占領,但他們沒有摧毀它,所以這座城市沒有停電。這種不正常的行為,顯然和手中的把柄壹樣,可以作為統戰的工具。
水不是大問題,因為城裏到處都是井,即使自來水斷了,井水也只能勉強供應飲用。即使在平時,該市仍有三分之壹的居民使用井水。
電話照常進出城市,電報也照樣飛來飛去嗎?沒有註意,這在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關緊要的。
北平市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穿過市區幾條主幹道的電車,從早到晚相當方便。其次,是人力腳踏板的三輪車。幾年前滿大街跑的人力車(黃包車)已經逐漸被淘汰了。至於出租車,雖然有,但不常見,在大街上也攔不到。必要的話,要打很久的電話才能來。目前很少有人叫出租車。.....郵局只接受和發送來自這個城市的信件。電臺在說,在唱,但還是每天開播。學校放寒假,市政機關照常上班。
2.阜新銀行改制不到半年的金圓券和普通貨幣-金圓券不僅在市場上不受歡迎,實際上也不再通用。商人們不敢說不,都異口同聲地說‘不變’。這對政府來說是壹個重大挫折,而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就是‘外資’。北平人所謂的“洋錢”,就是銀元。它也是南方所謂的“袁大頭”...總之,北平人不相信任何紙幣,因為怕再被騙,所以特別喜歡硬幣。圍城期間,物價沒有大的波動,如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羊肉床”和“豬肉條”,米面雜貨店,賣蔬菜的油鹽店等。,雖然他們知道賣了就補不回來了。這就是北平人的善良...
第三,城市修復機場——這是在第三十七年的十二月下旬。北平原來的兩個軍用機場,南苑和西苑,因為都在城外,都在郊區,圍城之初就失去了。不得已,我只好在城裏找了個地方沒日沒夜地建,事先也沒想到這壹層。
這項建築工程,首先在東長安街(從東單牌樓到王府井大街南口)建了壹個地方。這個地方以前是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壹個大操場,有時候也當體育場用。正好是東單牌樓夜市,就在馬路對面。
用“建”或“造”似乎有點誇張。其實就是為了徹底拆掉壹些木柵欄。但受限於地形,既不寬也不夠長,只能勉強起降小型飛機,比如C-47運輸機,就不行了。
然後在“天壇”內,第二個被搶著修...天壇機場空運了壹個團的兵力到青島,然後被匪軍炮火控制,但是暫停了。至此,北平與外界空氣的聯系也完全中斷。
(1948年冬天的北平第三像)
4.當鋪開門營業——北平沒有公立當鋪,所有當鋪都是私人的。
筆者壹直對典當行印象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剝削窮人。每當店裏的“朝鳳”站在地板上,低頭看著站在櫃臺下的人,用他們特有的口音問“多少”的時候,頗有法官在法庭上提問的架勢。拿著壹包衣服的人真的像壹個等待判決的囚犯。
當鋪還在《兵臨城下》裏開著,不是因為慈悲,而是因為有被贖的人,不得不開門。但是營業時間縮短,從早上九十點到下午兩三點只有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