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及時清新空氣
剛開棚時,由於棚內溫度與蔬菜植株相當,此時蔬菜上沒有出現露水。但隨著棚內溫度的迅速升高,植物表面的溫度緩慢升高,植物的溫度低於棚內的溫度,導致棚內的水分在蔬菜植物表面凝結成露水。如果此時打開通風口通風,蔬菜的葉子和果實上的露水會被冷風吹幹,導致葉子幹燥和皮膚皸裂。
有些菜農為了省事。當大棚內溫度上升到25℃以上時,出風口壹次性開到最大,也會導致植物表面溫度劇烈變化,導致蔬菜長勢不佳,果實脫皮。
特定方法
晴天會釋放新鮮空氣,分兩次進行。
第壹次:早上開棚1小時後,打開上層出風口3 cm左右放出小風,目的是排出棚內濕氣,補充棚內二氧化碳,為光合作用的順利進行添加原料,盡快排出棚內二氧化硫、壹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早上剛開棚的時候,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在1%以上,是蔬菜自身通過夜間的呼吸作用和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釋放出來的。光合作用1小時後,二氧化碳濃度降至0.01%左右,即使在強光和高溫下,光合速率也逐漸減弱。所以,這個時候就要讓空氣早點出來,讓二氧化碳早點進入棚內,為光合作用創造條件。
第二次:當溫室溫度上升到28-30℃以上時,茄子類蔬菜隨著室內溫度的升高,出風口宜逐漸開至10-15cm,而黃瓜、絲瓜等生長溫度要求較高的蔬菜溫室,只需逐漸開至6-8cm即可。
瞭望註意事項:?
如果蔬菜已經感染了灰黴病、葉黴病等病害,通風就要不同了。第壹次晾半小時後,及時抽風口,使棚溫迅速升至30~35℃,並保持壹小時左右,再進行第二次晾。目的是創造不利於致病菌生長的環境條件。
在溫室內,由於溫室的兩個山墻遇光吸熱,溫室兩端的溫度上升緩慢,使得溫室兩端的溫度低於溫室中間的溫度。在空氣新鮮的情況下,菜農要把大棚兩端的出風口開的稍微小壹點。
出風口的大小也要根據風向來定。西風吹來,風會沿著出風口進入棚內,導致棚東端溫度降低。菜農在放風時可以適當調低東端出風口,而棚西端出風口需要加大,以降低棚西端溫度,保證棚內溫度壹致。反之,遇到偏東風或東風,也要采取同樣的管理措施。
第二,澆完水,不要沖到院子裏。
冬天澆完棚水後,棚內地溫明顯降低。如果澆水後繼續通風,棚內溫度會壹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地面溫度自然不會提高。當根系長期處於低地溫環境時,容易損傷根系,導致其吸收肥料和水分的能力減弱,阻礙蔬菜的生長發育。
當然,澆水後不能長時間通風。如果菜農壹直關閉通風口,棚內的濕氣排不出去,晚上氣溫下降,就會形成更多的露水,更有利於致病菌的感染。而且如果通風口壹直不開,會使溫室內二氧化碳不足,光合作用停滯,導致植物營養缺乏,植物抗逆性下降,不利於蔬菜的正常生長。
特定方法
冬季澆水應在陽光明媚的早晨進行,拉棚後保持通風口關閉,直到棚內溫度升至30℃以上,再打開通風口半小時,再關閉通風口,使棚內溫度保持在30℃左右。
半小時後,開小口通風至下午3點左右,棚內溫度降至23~25℃時,關閉通風口。當棚內溫度降至20℃左右時,開小口通風約15分鐘,然後用草或保溫被覆蓋保溫。
三:陰天註意瞭望。
在大棚管理中,多雲天氣的影響是菜農最苦惱的,因為壹旦管理不當,其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壹些瓜類和豆類。但很多菜農為了保證大棚內的室內溫度,陰天連續幾天不讓空氣出來,對蔬菜的生長極為不利。濕度太高,各種疾病頻發。由於陰天不通風,棚內有害氣體積累過多,容易造成氣害。
特定方法
冬季和早春,陰天的時候,在棚內溫度允許的情況下(16以上),必須打開出風口通風。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棚內的水分和有害氣體排出棚外,避免氣體傷害。
陰天釋放室外空氣時,不宜過早釋放,以防棚內溫度降低,影響蔬菜生長。可以選擇12中午到下午2點進行戶外活動。建議在10~15分鐘內將出風口開至6~8 cm,然後及時關閉出風口,防止棚內溫度下降過多。
間隔30分鐘後,再次釋放室外空氣10~15分鐘,使棚內大量有害氣體連續間隔兩三次後排出棚外,也有利於降低棚內濕度,抑制病害。